娛樂 > 大陸娛樂 > 正文

楊潔:丈夫患白癜風 女兒險成痴呆 恨不得《西遊記》不成功

1986年,電視劇《西遊記》橫空出世,風靡全國。

這部只靠一個攝影師、一台攝像機,歷時6年的電視劇,當年創造了89.4%的收視率,伴隨一代代人走過童年、青春。

即便已經過去34年,仍是各大頻道的暑期熱門,成為百看不厭的不朽經典。

每當序曲《雲宮訊音》的前奏一響起,我們就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年,一塊西瓜、一袋冰棒,就無比滿足的夏天。

劇中,唐僧師徒四人的經典形象,為幾代人的童年增彩。

而在劇外,功勞最大的人,當屬導演楊潔。

這個電視生涯「始於《西遊記》,終於《西遊記》」的奇女子。

可以說沒有楊潔,就沒有《西遊記》。

她是中國第一代電視人,第一位女製片,去世時極盡哀榮,無數人前來緬懷悼念。

她被稱作「史上最剛女導演」,和電視台長拍桌子,和「白骨精」楊春霞交惡,至死不相往來。

她對藝術精益求精,終生堅守「要做就做最好」的信念,20集電視,耗費6年時光。

為最終呈現效果,她親赴香港,自己學習吊威亞;踏遍全國,親自勘景,差點跌入懸崖。

作為導演,楊潔無疑是載入史冊的貢獻者;

作為女人,她的婚姻生活,同樣是個傳奇,至今仍被人稱為「驚世駭俗」。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楊潔的世界,看看這位「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女導演的成長經歷和情感歷程。

01

楊潔,1929年出生於四川成都,父親楊伯愷是一名中學教師,多年從事教育工作。

在父母的薰陶下,楊潔從小就很喜歡看電影,對文學也頗為熱愛,還曾在《華西日報》上發表過小說《禁閉室的女性》。

1945年,楊潔進入華北聯合大學讀書,之後參軍入伍,又被安排到文工隊當演員。

此後,楊潔分別在陝北、濟南擔任播音員,音色洪亮、又博聞廣識。

還不滿20歲的楊潔,就已是青島電台舉足輕重的「業務骨幹」。

4年後,楊潔因肺病住院。

為了養病,因為能照顧在北京的母親,楊潔從青島廣播電台,調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32歲那年,楊潔開始擔任央視戲劇節目的導演。

同年指導的京劇《向羅帕》,被評為「全國優秀電視藝術加工文藝節目」。

正如她第一任丈夫,周傳基教授所說:

「楊潔在影視製作方面,極有天賦,別人苦心孤詣學習多年,可能還趕不上她與生俱來的才能。」

02

楊潔說,青島於她,是個有着特殊意義的地方。

她在這裏度過了最美好的青春歲月,也是在這裏,楊潔遇見了第一任丈夫,周傳基。

周傳基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教授,也是張藝謀和陳凱歌的恩師,被譽為「中國電影界的泰斗」。

周傳基終其一生,既沒做過導演,也非著作等身。

但他卻被封為中國電影界的一尊「神」,足見他在教育界的卓越貢獻。

楊潔和周傳基,相識於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

楊潔在青島電台做播音員時,周傳基是被電台找來的實習生。

年輕時的周傳基,眉目清秀,說的一口流利外語、拉得一手好琴,開始對楊潔展開了熾熱的追求。

被相互吸引的兩人,很快墜入了愛河。

但兩人因為家庭成分和門第不同,他們的感情遭到了楊潔母親、台里領導的一致反對。

可楊潔的性格,從小叛逆剛硬,越是別人反對的事,自己越要堅持到底。

1951年,兩人力排眾議,不顧一切的步入了婚姻殿堂。

周傳基和楊潔的結婚照

可婚姻與戀愛差距甚遠,跟翩翩公子戀愛的浪漫,終抵不過油鹽醬醋的蹉跎。

楊潔本身生活能力就差,周傳基也一心埋頭事業,家庭生活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災難。

婚後幾個月,楊潔就開始後悔結婚,成長環境不同、三觀不同的兩人,只能湊合過日子。

1961年,整日爭吵不休的兩人,最終選擇和平離婚。

十年不幸婚姻,畫上句號。

其實,早在1953年,楊潔因為肺病做手術,切掉了5根肋骨,身體烙下了殘疾。

離婚時,周傳基多有不忍,不願拋棄髮妻,但楊潔的母親卻非常支持:

「趕快離,兩人根本就合不來」。

婚姻,看似是兩個人的事,卻也是兩個家庭的問題。

父母的極力反對,或許從一開始就註定了這段婚姻的失敗。

離婚那年,楊潔36歲,帶着3個孩子,開始獨自生活。

03

離婚後,楊潔一直在央視負責戲曲工作,也正是在此時,遇見了她的第二任丈夫王崇秋。

王崇秋是從部隊轉業來的攝像師,兩人在工作上多有交集。

楊潔作為那個年代,3個孩子的單身媽媽,生活艱辛可想而知。

[page]

暖心的王崇秋常常在她身邊寬慰,給予很多幫助。

而楊潔的藝術才華、堅韌性格,也令王崇秋傾慕不已。

都說近水樓台先得月,相差14歲的年紀,未能阻止王崇秋對楊潔的喜歡。

三觀高度一致的兩人,在工作中的配合尤為默契,堪稱天衣無縫。

1966年,王崇秋難以抑制內心日益發酵的情感,鼓足勇氣對楊潔深情表白:

「我要和你在一起,讓我和你一起為家庭分擔憂愁吧」。

這讓楊潔驚詫不已,那個年代的姐弟戀,幾乎聞所未聞,更何況,自己還帶着3個「拖油瓶」。

但王崇秋直言,這是自己深思熟慮後的結果,絕非一時衝動。

甚至在領導、家人先後找他談話時,他仍舊固執堅持:

「我覺得我們合得來,不會有問題,我們很好。」

王崇秋的堅持,打動了一向我行我素的楊潔。

姐弟戀又怎樣?世俗的眼光,何曾會影響她的選擇?

於是,苦戀3年後,兩人在1969年,決定共度餘生。

那年,楊潔已經40歲,王崇秋才26歲。

婚後,兩人生育了一個女兒,小名叫「丫丫」。

可當時夫妻二人沉迷於《西遊記》的拍攝,無人照料女兒,差點造成丫丫一生的悲劇。

原來,在《西遊記》拍攝期間,12歲的丫丫患上了一種頭痛病。

疼起來睡不着覺,有時上學時,甚至疼到昏倒,被同學送回家。

楊潔趕在劇組回北京時,急忙帶着孩子看病。

可沒料到,竟兩次碰到庸醫,被診斷為癲癇,開了一些治療癲癇病的藥。

可丫丫吃了藥之後,不僅頭痛未見好轉,反而整個人開始變得遲鈍。

幸好,當時劇組的場記馬麗珠,托熟人醫生,再次為丫丫診斷。

醫生給出的診斷結果是,丫丫患的只是神經性頭疼,過了15歲能自然消失。

醫生還憂心地說,幸虧發現的早,如果一直吃下去,孩子很有可能變成痴呆!

這件事之後,沒為了方便照顧女兒,無奈的兩人只能商量讓丫丫輟學,在劇組跟着學習化妝。

丫丫也因此,走上了化妝師的道路。

後來王崇秋慶幸地說:「所幸丫丫現在特別好,她一直在劇組做化妝師。」

04

1982年,央視籌拍四大名著,楊潔被任命《西遊記》導演,攝影師正是王崇秋。

生活中,他們是患難與共的夫妻;事業上,他們是相互支持的合作夥伴。

《西遊記》的拍攝條件十分艱苦,一台笨重的攝像機,一台老舊的錄像機,幾個梯子,一捆繩子,就是劇組的全部家當。

條件雖苦,楊潔卻不願將就,「戲比天大」是她一生的工作準則。

為了找到合適的拍攝場景,她帶着劇組跑遍20多個省,光選景就跑了幾千公里。

因為製作周期過長,拍攝期間兩次被叫停審查。

經費不足,所有主創、工作人員,就一起跑來拉贊助。

沒有專業的特技團隊,王崇秋作為唯一的攝像師,就鑽研土辦法,解決難題。

為了支持妻子的事業,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西遊記》中,許多俯視鏡頭,需要航拍。

但劇組經費有限,只能把王崇秋綁在椅子上,用繩子一節節往上拽,從而體現鏡頭的移動感。

有一次,拍攝閆懷禮(飾演沙僧)舉着禪杖飛來的鏡頭,鋼筋突然斷裂,170多斤的閆懷禮連同禪杖,直接砸在王崇秋身上,他當場就被砸暈。

還有一次,在錫林郭勒大草原,拍攝萬馬奔騰的場面,一隻有毒的馬蠅叮在他手上,王崇秋忍着劇痛,一動不動堅持好幾個小時。

事後,成片效果喜人,但王崇秋手上的包,從化膿到感染,慢慢變白,然後從手臂擴散。

因為怕影響拍攝進度,王崇秋並未及時醫治,後來竟發展成了全身的白癜風!

這也是楊潔終身的傷痛,她認為正是自己的固執,才讓女兒丫丫和丈夫王崇秋都深受疾病折磨。

05

1986年,《西遊記》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巨大反響,盛況空前。

師徒四人也隨之受到排山倒海般的追捧,一時風光無限。

可後期製作還未完成,楊潔就被排擠出劇組,王崇秋自然也就寂寂無名。

多年後楊潔感慨說:

「我恨不得《西遊記》不成功,《西遊記》是我心中永遠的一個結一個痛,剛開始播的時候我十年都沒看過它,一看見它我就換台,拍完以後,在我心裏它是個悲劇。」

原來,楊潔和師徒四人曾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才會讓她如此耿耿於懷。

當年,《西遊記》在新加坡也引起了極大反響,劇組受邀組團去演出。

楊潔想着,以後一定還有很多演出機會,就安排師徒四人先和其他演員一起排練別的節目。

可還在排練時,閆懷禮、章金萊、馬德華先後請假。

經友人告知,楊潔才知道他們竟然請假去「走穴」演出了。

楊潔得知後勃然大怒,嚴厲批評了他們,隨之引起了四人的不滿。

師徒四人私下向當時的央視台長告狀,然後便二話不說就把劇組給解散了。

但卻保留了唐僧四人的演出組,也就是說,只有楊潔被排擠在外了。

師徒四人甚至「威脅」劇組其他成員。

「誰要敢去楊潔家,就不帶他去新加坡」,徹底把楊潔孤立了。

蔣大為也曾不滿地說,劇組請他去新加坡演出,但當他得知楊潔並不去時,就果斷拒絕了。

他認為,師徒四人這麼做不應該,有矛盾很正常,但不能不講義氣,沒有楊潔,哪裏會有師徒四人的今天?

也正因此事,讓楊潔悲憤交加,自己耗費巨大精力,搭上一家三口人的身體,辛苦拍攝的《西遊記》。

最終卻換來了「解除職務、被劇組拋棄」的結局,怎能不讓其心寒?

直到1994年,楊潔籌拍《西遊記續集》,師徒四人登門下跪,哭着賠禮道歉。

楊潔反覆思量,為了拍攝,還是原諒了他們,一場持續了7年的鬧劇,方得和解。

《西遊記》之後,楊潔和王崇秋又合作拍攝了《濟公》《司馬遷》《朱元璋》等劇。

其中《司馬遷》拍攝了8年,卻遺憾未能播出。

楊潔性格耿直、說一不二,拍戲只挑劇本,選角只按劇情需要。

終其一生,身為大導演的她,從未能享受大製作、大手筆的待遇。

每部作品都面臨經費短缺、捉襟見肘的遭遇。

06

時光飛逝,進入21世紀,兩位老人先後退休,住在北京南郊一個普通的居民區里。

家中,再不見門庭若市的熱鬧,只有女兒和少許密友往來。

可王崇秋卻說,安靜閒適的退休生活,正是他和楊潔所期待的。

因為年輕時過於拼命,楊潔患有嚴重的心臟病、肺病等慢性病。

王崇秋就是她的醫生、護士、保姆和司機,把她照顧的無微不至,幾次將她從死亡線上拉回。

有一次,楊潔因病毒感染,心臟病復發,連續幾天昏迷不醒,醫院連發幾次病危通知書。

當時,兒女都不在身旁,61歲的王崇秋一人擔起照顧楊潔的重任,幾天幾夜都未合眼。

醫院不允許病人家屬陪床,王崇秋無法進入重病區,竟一個人坐在病房外的長椅上,一坐就是一整夜。

最終,幾度病危的楊潔出院,但心臟卻再也經不起任何折騰,醫生直言「能維持現狀就是勝利」。

可王崇秋不願放棄,終日精心照料,承擔全部家務。

還會每天想方設法逗妻子開心,楊潔的身體狀況,竟然逐漸有了好轉。

直到2017年4月,88歲的楊潔病逝,牽手48年後,兩人終被生死相隔。

楊潔臨終時,王崇秋崩潰大哭,他那封《懷念我的妻子楊潔》,字字泣血,讓無數人感動淚目。

這一段超脫世俗的婚姻,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愛情的讚歌。

這對終生不肯折腰的夫妻檔,不僅創造了《西遊記》的神話,更締造了一段愛情傳奇。

近50年的相濡以沫,她們讓我們相信,愛情可以超越一切界限;愛情,可以與金錢、年齡、地位無關。

女兒美不美,女兒美不美

說什麼王權富貴,怕什麼戒律清規

只願天長地長,與我意中人兒緊相隨

戲裏,這首楊潔親自操刀作詞的《女兒情》,讓多少觀眾為女兒國國王的深情動容;

戲外,這又何嘗不是她與王崇秋,親身經歷的愛情寫照?

楊潔曾說:「西遊記劇組最值得說的,是那個時代電視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命精神,離不開每一個台前幕後工作人員的辛苦,我不是最辛苦的那個」。

可假若沒有楊潔的較真、堅持、不妥協,又怎麼會有如此經典不朽的《西遊記》?

楊潔導演,為了拍攝,付出了畢生心血。

如今,她雖已離開人世,但帶給我們的曠世經典,卻會成為永恆的記憶!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趙麗

來源:1號嘮嗑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