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方方:必須一層一層追究 一個也不放過 否則 對不起那一個個用停屍袋裝走的人們

作者:
今天看到一個武漢的宣傳片,拍得不錯。將武漢這座城市的空曠和安靜,形容為「按了暫停鍵」。是呀,武漢只是暫停,但那些裝在運屍袋裏的人,卻是完結。唉,火葬場的工人從未像現在這樣辛苦。但他們說,大家還是關注醫生吧,他們是管活人的。

初十。又一個陽光明亮的日子。昨天以為會繼續下雨,但今天卻突然晴好。求醫的人,或許會因這陽光,多一點溫暖。儘管他們很多是感染者,帶着病毒四處求生。誰都知道,所有的他們都不願意這樣,但為了活下去,他們不得不這樣。他們沒有其他路可走。他們內心的寒,當比這冬季的寒更深更重吧?所以,我還是希望他們在奔波的路上少受一點罪。病床輪不到他們,但陽光還是可以普照得到。

沒起床即看手機。最先看到的成都地震信息。地震有驚無險,段子則讓人笑噴。有一則是:「武漢在成都的兩萬個人全部找到。因為剛才地震驚慌失措跑到大街上的肯定是武漢人,成都人都在屋裏頭燙腳。」實在讓人隱忍不住笑出聲來。相信成都的段子手讓武漢人今早多出個「開心一刻」。我想,比武漢人更能搞笑的大概就算四川人了。謝謝那些段子手。

網上有些視頻,我已不敢再看。實在很難過。但是我們理智下來,明白自己不能只是難過。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只惟願我們能有記憶:記住這些不知名的人,記住這些枉死者,記住這些悲傷的日夜,記住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在這個本該歡樂的春節中斷了人生。只要我們尚且偷生在世,我們就要為他們討個公道。對於瀆職者不作為者不負責者,我們必須一層一層追究,一個也不放過。否則,我們怎麼對得起那一個個用停屍袋裝走的人們——那些和我們一起共同建設共同享受過武漢的人們!

今天看到一個武漢的宣傳片,拍得不錯。將武漢這座城市的空曠和安靜,形容為「按了暫停鍵」。是呀,武漢只是暫停,但那些裝在運屍袋裏的人,卻是完結。唉,火葬場的工人從未像現在這樣辛苦。但他們說,大家還是關注醫生吧,他們是管活人的。

下午,我即向我的一位醫生朋友了解近況。他正在一線。插空回答我的提問。我們聊得很雜,概括起來有幾點。一是,武漢現在絕不容樂觀,形勢依然非常嚴竣。醫療用品處於」緊平衡「狀態。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詞,按字面理解,大概就是緊張,但也剛夠吧。醫生說,夠用兩三天。二是,基層醫院相當艱難。本來基層醫院條件也差些,受關注度小,醫療資源少。醫生朋友說,你幫着呼籲一下,請大家多多關心和援助基層醫院。不過,他又說,基層的地方政府、社區及村莊,隔離措施很得力,比武漢做得好多了。第三便是,把發燒的疑似的病人交給社區,是不合適的。社區缺乏專業知識也缺乏防護用品,他們怎麼管得了呢?何況社區的人們自身也害怕,他們解決不了問題。我想,是的,這個錯誤的決定,導致武漢感染人群仍在擴大,而且一感染便是全家。第四是所有醫院的醫生都很忙,其他科室也都抽調到一線。但現在治療的還是存量,而每天確診和疑似的人數在飆升(即還顧不上治療新發病的人?我沒敢問)。第五,醫生朋友估計最終感染人數會在十萬以上。這是個很恐怖的數字。他用很肯定地語言說:「只有把那些該住院的全部住院,該隔離的全部隔離,疫情才能控制。」說來說去,這是唯一的辦法。從今天的一系列舉措來看,政府似乎終於意識到這點。

疫情來了,從它初發及至擴散再至瘋狂,我們的應對則從錯誤到延誤到失誤。我們沒能繞到病毒前面攔截住它,卻一直跟在它的後面追趕,儘管我們付出如此規模的代價。摸着石頭過河這個思路並不對症,那麼多可參照的前例,為什麼不跟着學呢?直接抄個作業也可以呀?可能我的想法太簡單吧。

今天還有個視頻,是一家人過橋。橋這邊是重慶,過了橋是貴州。夫婦倆帶着一個或兩個孩子(沒看清)。男人是重慶的,女人是貴州的。車出重慶,過橋即貴州界。結果,貴州不讓男人進,說貴州女人可以回家,但重慶男人不能進來。男人只好驅車返回。而重慶這邊說,你們已經出了重慶,男人可以回家,但女人不能進來。開車的男人說,前面不讓去,後面不讓回,難道我在橋上生活?這是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視頻。我曾寫過一部長篇小說叫《武昌城》,寫的是武昌被北伐軍圍城一個月的事(多巧呀,我自己也被封在了武昌城裏)。圍城過程中,武昌城內人餓死病死無數。漢口漢陽人多方營救,終於與兩軍達成協議:給出三天時間,讓老百姓出城就食。圍城方不攻擊,守城方給放行。那是1926年的事。兩軍作戰,敵對雙方尚且可以協商,而今天,又不是什麼天塌的事,怎麼就不能通融?辦法多的是呀!後來小伙子到底是返回重慶還是前往了貴州,我就不知道了。

唉,哀民生之多艱,長太息以掩涕。這幾天,很多人寫這個。

閱讀延伸:

方方:知識分子從未像現在這樣墮落

方方:生於1955年,本名汪芳。1978年,在當過4年搬運工後,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1989年開始從事專業創作,作品有《風景》、《烏泥湖年譜》、《水在時間之下》、《萬箭穿心》等。

小時候,因為父親熱愛閱讀,對我的影響非常大。父親學工,卻喜愛文學。他常給我講《唐人小說》,那是他伯父(編註:即南京大學教授汪辟疆)編撰的。「南柯一夢」、「柳毅傳書」這類故事,都是從父親那裏聽來。閒時他還給我們講古文。中學年代我把「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當座右銘。「文革」時許多書被禁,哥哥借來一本《第三帝國的興亡》,立即被父親霸佔。場景非常有趣:哥哥白天看,父親一回來就立即讓位。父親看時,旁邊還要放一本地圖,以便核對。而父親一走,哥哥又全盤接管。在家裏,父親隨時都在看書。當年父親上廁所前找不到書大發脾氣的場面,直到今天,家人聚會時還當笑話說。

父親這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可謂一言難盡。他懂五國語言,那麼有才華,那麼勤奮,但大半輩子都在政治運動中蹉跎。「文革」中有一種批斗方式叫「坐飛機」,即從身後架起被鬥者的雙臂,令其彎腰,又從其身後揪扯他的頭髮,令其抬頭望着群眾。父親擔心自己挨鬥時會經受不住,就把頭髮剪得很短,以免被人揪扯,又天天在家裏練習坐飛機。他在門背後練習時,我就坐在他的椅子上看,有時父親會問我動作標不標準。少年時不懂其中滋味,但三十多歲後,想起這些,真覺得悲涼入骨。

一個人的人生觀是許多事、許多人,以及個人經歷、甚至包括閱讀所共同塑造的。父親這代人以及父母家族所有人的命運,都讓我看到個人的渺小和在命運面前的無望。無數個人的悲傷,無數個人命運的不可抗拒,導致我的悲觀。我的宿命感好像與生俱來。人活着就是一件虛無的事,這沒有辦法。人生來就知自己有死的一天,活着是通向死的必然通道。只是人不是一個人活着,是與很多人一起活着。大家結伴而行,能好好走,就好好走吧。

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煩我,又怎麼樣?

19歲那一年,我當了搬運工。這是我很感激命運的事,仿佛上了人世間一堂大課。最初接觸搬運工,我很受驚。比如他們總是隨地大口吐痰,脫口罵髒話,還有女工們追逐着脫男人褲子。有天一個青工上班時說:我老娘在我跟前囉嗦,我煩不過,一腳把她踹到牆角,她半天都爬不起來。他說時興高采烈,一邊還比劃,聽得我驚心動魄。當我來到棚戶區,也就是我的小說《風景》中寫到的「河南棚子」之後,所受的震動更大。一個同事家只有五六個平米,他跟父親睡上下鋪,桌子是一個紙盒子,裏面裝衣服,平常鋪塊塑料布當飯桌。即便如此,他們對生活還是持一種達觀態度。當然,這種達觀中也有無可奈何,用他們的話說:怎麼辦呢?只能這個樣子呀。他們的狀態,不可能不影響我的人生觀,以及我多年的寫作態度。

知識分子相對自私,工人則豁達得多。這當然也是不同的工作方式所造成的。知識分子多數不關心他人之事,有時這是好事,但更多讓人有冷漠感。工人卻不。他們對朋友很仗義,江湖氣比較重。他們活得有強度也韌性,扛得住人生的艱辛勞苦。知識分子眼裏的苦難,在他們那裏可能什麼都不是。他們沒有那麼矯情,表現得很自然,很放鬆,很坦蕩。

我寫過不少底層人物,像《萬箭穿心》的李寶莉,她是我很喜歡的人物。她大大咧咧的,粗糙而沒文化,但遇到大事卻不糊塗,能扛得住事。在這點上,我是像她的。我遇事不會害怕,不會退縮,典型吃軟不吃硬的那種人。年輕時我也很沖。1982年我還在上大學,一次詩會上,老詩人讓我這個在場唯一的大學生發言。我說,很多老詩人已經寫不出詩來了,可他們還在使勁寫,這是很悲哀的事;更悲哀的是,他們不知道他們的詩已經沒人讀了(大意)。那時太年輕,說話太不客氣,也不知道自己得罪了人,結果被批了很久,嚇得我好幾年開會都不敢發言。其實不過是說了真話罷了。

我說話向來直率,時間一長,大家也習慣了,有時候還笑我「童言無忌」。至少在湖北,我的坦率直接是很有名的。自然有人會不高興,不過我想,你不高興也不關我的事。我其實多是對事不對人。我也認真思考過:是改變自己性格的難度大呢,還是扛住別人、尤其是上級的厭煩難度大?後來想,就算全世界的人都煩我,又怎麼樣?誰想煩就讓他煩好了。多大個事呢?

如果一個人無所求,就可以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和說話,沒什麼可以畏懼的。我可以扛住我自己所作的任何選擇,以及性格帶給我的所有:幸和不幸。

當下的知識分子圈比起從前嚴重退步

在我看來,在對一件事情或一個人的判斷上,偽知識分子多以對自己有利無利為標準,真知識分子則站在一個健康社會共同認定的價值標準上進行判斷。當下的知識分子圈比起從前嚴重退步,知識分子從未像現在這樣墮落。

我寫過一篇小說,《惟妙惟肖的愛情》,談到父子兩代知識分子。前一代人雖然也有問題——比方被各種運動折騰得精神畸形,但到底有底線。他們至少尊重知識,尊重規則以及尊重大學。現在卻是無底線的為所欲為時代。官本位的學校已沒有大學的尊嚴,沒有學術自由的空氣。大量知識分子迅速向權貴靠攏以及儘可能諂媚,儘可能為己謀利。說退步,還太溫和了,知識分子一直都在退步,而現在,用墮落一詞更準確一點。

我家的人都對政治不感興趣。文壇有很多派,但我不屬於任何一派。我也曾有機會當官,三十幾歲時被選去當省人大常委。大家告訴我,這是要培養你了,但我就是沒興趣。我這輩子就是想做一個自由自在的作家,這是我最大的歡喜。但我也不算特別叛逆的人。比方讓我當省作協主席,我也不想當,但同事們希望我不要拒絕,我想,只要能讓我繼續寫作,當也可,不當也可。多大個事呢?

像我這樣的作協主席不是公務員,不是黨員,基本也不管事。但這個身份還是會影響我說話的尺度。我認為自己只代表個人,但人家不這麼看。比方我在微博上批評魯迅文學獎評委「重人情而輕文學」,雖然這是事實,但到底還是不太合適。畢竟評委是作協請來的,而我是這家作協的主席。妥協的事自然也會有。比如黨組領導常是空降來的,他們從未在文學圈待過,會有一些不合適的決定。所謂妥協,就是我不參與。若說有沒有限制,還是看自己的人生態度,只要自己不拿自己當個主席使也就沒什麼。

我覺得這個社會的問題還是出在體制本身,改革是必須的。我常跟人說,看中國的改革有沒有深入,就看作協和文聯這樣的機構有沒有取消,或者以其他方式存在。

在眼下這樣的社會,作為作家,精神上的痛苦當然是有的。它們來自看到全社會墮落和潰敗的失望感,看到文化被破壞得難以挽救的悲觀感,還有看到人性之惡已然放大到無以遏止地步的絕望感。事到如今,我們卻還不回頭。

方方答問

問:回頭看這些年,你怎麼評價自己跟這個世界的關係?相處得好嗎?

答:還好吧。這個職業可以讓自己更個人化,更隨心所欲。很多年來,我幾乎沒有同事,朋友也多是遠距離的,沒有利益衝突,也沒有經濟窘迫。這樣可以更冷靜而客觀地看社會看世界。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就是一個觀者的關係。

問:最欣賞怎樣的人生態度?

答:喜歡自由自在、對名利淡泊、與現世不合作、對諸多事情持無所謂態度,但同時也遵守基本社會規則的人生態度。

採訪手記

方方給人的印象,就跟她的文字一樣,有力、爽快,同時有種莫名的虛無和悲傷氣息。她說自己是典型的是非感強烈,能扛事的武漢女人,所以才會在微博上抱怨魯迅文學獎存在的貓膩。她看似大大咧咧,話語習慣短促而直接,實則細膩,替人着想。比如雖然忙於寫作,她還是會在半夜一點給記者回復長長的郵件。

閱讀延伸1.

方方/文

按專家所料,這幾天進入爆發期。感染病毒而住不進醫院的病人已開始有人崩潰。昨天有一人撞牆,晚上一男子在司門口跳橋。其慘烈不能不讓人淚奔。先還想社區怎麼不管呢?今早見一位社區負責人的呼籲,講述他們的艱難。其中提到一家人全染病,住不進醫院,現已死了一人,全家在絕望中準備都死掉算了。

武漢現狀聞之知之見之,莫不揪心,莫不痛苦。

現在的關鍵是那些住不進醫院的疑似者和確診者。他們都只能活動着繼續傳染。剛才看到一個建議,我以為有價值,特在此全文轉發。如下:

「鑑於目前無法有效隔離疑似和密切接觸者等,有人建議徵用賓館作為隔離使用。我認為此計不妥,一是商業區,二是空調系統交叉感染,三是系統紊亂不好調動。但是我鄭重提議,徵用全國各級黨校用於此途,好處:一、各地黨校普及且當前基本空閒。二、多遠離市區,空間大,條件好。三、垂直體系,黨紀約束,易於管理。四、大難當頭,責無旁貸,體現D的確為民⋯最佳選擇,沒有之一。歡迎轉發,呼籲中央採納。否則隨着返城潮,疫情會更嚴重!」

我不知道是誰建議的。但我知道湖北有不少黨校。省黨校左邊是協和醫院,右邊是同濟醫院。距離都近。醫護人員調配方便。特轉發未名者建議。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江一

來源:中國數字時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