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為暗殺毛澤東 林立果預謀進口原子彈

——「林立果現象」的歷史追問

作者:
最高統帥肯定自己,身為副統帥的父親栽培自己,空軍上下捧着自己,沒有黨紀國法攔着自己——這種得天獨厚,太容易把一個思想敏銳、有才能業績和政治抱負的 20多歲的青年作成狂人了!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後,在認清主、副統帥間的矛盾無法調和、文革走向絕路的情況下,林立果的剛愎自用使他忍受不了無法扭轉現狀的憂憤,於是炮製了《五七一工程紀要》,決定鋌而走險。他的利令智昏簡直叫人難以置信。為暗殺毛澤東,竟企圖由海外進口一顆原子彈,從北京西單發射,炸毀中南海。

林彪全家福,林立果(左二)

林立果是林彪的愛子。「林立果現象」僅指文化大革命中某種畸形政治生態的可怕效應——它將這位26歲的青年,變成了政治狂人,最終在1971年9月13日與其父母乘機外逃,摔死在蒙古溫都爾汗。

「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從這個意義上講,北京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的《林立果「小艦隊」興亡始末》(下稱《始末》)所提供的翔實史料和獨到見解,具有較高的價值。

44年前,發生「九一三」事件,當時我和本書作者張聿溫各在陸軍和空軍當兵,雖不相識,但都面對這驚天駭聞回不過味兒來。於是,「九一三」這組數字,作為交織着政治覺醒、歷史反思、疑團求解等格外覆雜的一種情緒,長久地紮根於我們那個時代一大批人心中;而林立果及其「小艦隊」促成該事件的決定性作用,又特別耐人尋味——用作者的話說,它具有「特殊無可替代的價值」,所以才「情有獨鍾、抓住不放」,寫成《始末》。

(一)文革中對領袖登峰造極的個人崇拜,是產生「林立果現象」的特殊土壤

文革伊始,林彪作為輔佐統帥毛澤東的唯一副統帥和後被寫入黨章的接班人,也被全國人民狂熱地崇拜着。1967年1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發了《關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加強公安工作的若干規定》,即「公安六條」。其中明令:凡用各種方式攻擊誣衊毛主席和林副主席的,「都是現行反革命行為,都應當依法懲辦」。同時,全國宣傳機器在鋪天蓋地般歌頌毛澤東的同時,也大張旗鼓地宣傳「林副主席的豐功偉績」。這使人民群眾深信:林彪是除毛外黨內無人可比的天才革命家,一生最忠於毛澤東。「毛林」兩人就像「馬恩」和「列斯」兩對革命導師那樣親密無間,能夠領導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走向勝利。

任意誇大領袖的個人作用,將其視為無所不能的神,是文革中對毛與林的個人崇拜形成後,各類社會群體的普遍意識。這種政治蒙昧,交錯着為神盡忠、求神護佑、借神自重等等各取所需的心理寄託。它驅使着人們通過全方位地放大並捍衛偶像的完美,來證明自己的追求正當而神聖,其中就包括相信以至期盼「老子英雄兒好漢」,是偉大統帥血脈傳承中天經地義的事,於是把太子捧上九天便也順理成章。《始末》記述的「九一三」事件前空軍黨委及相關高中級幹部長達4年多對林立果的所作所為,淋漓盡致地揭示了這一點。林立果自1967年3月到空軍司令部任黨辦秘書,至1969年10月被提為空司辦公室副主任兼作戰部副部長,僅僅兩年多,竟連升8級;更有甚者,空軍黨委會不久又授權他「可以在空軍指揮一切、調動一切」。

那麼,林立果在1971年初策劃武裝政變前,他的實際才幹和工作表現如何,又與上述破天荒的寵遇是什麼關係呢?應當承認,林立果並非無能之輩。他在空軍提供的任其馳騁的事業平台上,曾雄心勃勃,有所作為。然而,這些遠遠不能構成把他捧為「空軍太上皇」的資本。空軍領導自覺頌揚林家父子的亢奮訴求,是為了新辟一條向「副統帥」邀功取寵的綠色通道。《始末》將這種心態勾勒得活靈活現,我撮要列下:

——空軍司令員、黨委第一書記吳法憲說:林副主席把立果同志派到空軍來,是對我們最大的關懷、信任、支持。立果是代表林副主席的,這樣可以得到林副主席的具體指示和直接領導。立果是天才、全才、全局之才,智慧超過了年齡,要拜他為師。我這個司令不行,將來空軍的領導要靠他接班了。

——空軍政委、黨委第二書記王輝球說:立果同志學習毛澤東思想的講用確實對我教育太大了,心情很激動。他的思想境界很高,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和林副主席指示,都是對我們最深刻的教育,最大的啟發。立果同志的天才、智慧很值得大家學習。他在空軍工作,我們感到很光榮。

——空軍黨辦處處長、文革辦公室主任周宇馳說:立果同志比別人都看得遠,看得高,看得深,總有特殊的見解。他的天才,從年齡上是不能解釋的。他對許多事情都是「無師自通」「不思而得」。我們天生就不如他,永遠趕不上他。他的天才還剛剛外露,發展不可估量。支持他就像存錢一樣,一本萬利,零存整取。

——空軍政治部黨委為落實林立果在空軍「指揮一切、調動一切」,討論制定了5條保障措施,其中要求:對立果同志的感情和態度,就是對毛主席、林副主席的態度。增強對立果同志的無產階級感情,就是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要時時想到他,事事請教他,處處保衛他,老老實實服從他的調動,服服帖帖聽從他的指揮。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始末》提到,多年後吳法憲感嘆:因為有了林立果,連空軍黨辦的一些人我都控制不了了。讓林立果到空軍來,實在是一個大失誤。其實,讀者都明白:誰當空軍司令,都擋不住林家太子的大駕光臨以及後來「九一三」事件的發生。

(二)維護團伙利益的人身依附規則,是產生「林立果現象」的組織保障

「小艦隊」是林立果策劃和企圖實施武裝政變的秘密組織,由空軍首長批准成立的「調研小組」演化發展而成。「小艦隊」的成員清一色地出自空軍系統。儘管其中骨幹的年齡、軍齡、工作經驗及成果甚至職務比林立果牛得多,但全都效忠他。即便在「九一三」事件前,這些人先後明白了要「反毛舉林」,可從現有資料看,未發現當時有誰舉報或泄密。1946年參軍、年長林立果18歲的空軍戰鬥英雄、作戰部部長魯珉,不願執行駕機炸橋、謀害毛澤東的任務,只能自傷雙眼,住院逃避,可見對林立果敬畏到了何等程度。

是什麼樣的欲望凝聚着他們呢?作者在《始末》中分析,是林立果的「天才」光環、空軍「接班人」的至高地位,及其封官許願、恩威並施、籠絡人心的手段,使或愚忠或投機的各類「小艦隊」成員,都以跟着他干為榮!我只舉《始末》中一小段情節,便可佐證此點:「九一三」事件前兩日,林立果對魯珉說,「B-52(按:指毛澤東)一搞掉,林副主席就接班。你們都成了國家棟樑」。「小艦隊」骨幹周宇馳接道:「老魯呀,完成了任務,政治局委員、副總理任你選。」

1930年11歲時參加紅軍、曾任南京軍區空軍政委的少將江騰蛟效忠於林立果的原因,最能說明人身依附是構成團伙利益的充要條件:江在1964年才攀上林彪夫婦且屢效犬馬之勞。譬如1966年初,葉群江青之囑,就是派江抄了上海文藝界5位着名人士的家。1968年4月,江因反軍亂軍被中央軍委免去南空政委職務。毛澤東明示「此人不可重用」。林彪私下卻說,「像江騰蛟這樣的幹部不用,就沒有幹部可用了」,並安排他任空軍政治部黨委書記。南空機關讓江回去接受批判。葉群說,「沒有林彪的命令,不准江騰蛟離開北京一步」。江在寫給林立果的信中說:「這是我和我們全家永生不忘的大恩。我對首長(按:指林彪),對主任(按:指葉群)是忠實的,對你也是忠實的。過去、現在、將來也永遠是忠實的。想念!想念!!想念!!!」

「小艦隊」中的人身依附膠漆相投。林彪控制的全軍陸、海、空大型幫派集團,又何嘗不是如此!總參謀長黃永勝和副總長兼海軍第一政委李作鵬、副總長兼空軍司令員吳法憲、副總長兼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幾十年來跟隨林彪南征北戰,感情深厚。文革初期,他們在林彪強有力的保護下,不僅從政治危機中死裏逃生,而且還飛黃騰達。作者指出:黃為上將,吳、李、邱是中將,我軍其他上將與中將在資歷、能力、戰功、威信等方面,超過這「四大金剛」者不乏其人,何況黃、邱二位的生活作風久被人們詬病,但林彪堅持包庇、重用他們,宣佈軍隊的權力就集中在這幾個人身上。對此,黃永勝感激涕零;吳法憲說,「天變、地變、宇宙變,忠於林副主席的紅心永不變」;李作鵬和邱會作也各自發誓,「絕不做對不起林總的事」,「只要還有一口氣,就堅決跟着林副主席走」。

(三)集權者肆無忌憚的封妻蔭子的行為,是產生「林立果現象」的直接動力

1970年6月,空四軍政委王維國當面向林彪稱讚林立果是天才、全才、全局之才,政治上很成熟。林彪哈哈大笑後說:認識一個天才不容易,並談起自己在井岡山認識毛澤東的情況。王維國走後,林彪對兒子講:「我過去說你是天才,你不承認。現在王維國也說你是天才,看來王維國也是了不起的。」

林彪充分利用自己的威望為兒子造勢。《始末》披露,早在林立果入伍前的文革初期,林彪有時就帶着兒子聽取秘書匯報黨政軍重大問題,當場請他發表意見,肯定他的某些見解。1967年3月,林彪讓剛剛入伍、尚未入黨的林立果參與起草自己在軍委組織的軍級幹部會議上的講話。自此後,林辦專為林立果設立了文件夾,使他能讀到呈送黨中央副主席的各類文件。林彪為兒子撐腰無所顧忌:或直接指示吳法憲做好林立果的後盾,或親自批示肯定林立果起草的文件、報告,有時還直呈毛澤東閱示。

(四)由恃才傲物到利令智昏的心理畸變,是制度葬送林立果的生動樣式

鄧小平在總結文革教訓時有個着名論斷:「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33頁,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始末》告訴我們,起碼在1967年3月參軍前,22歲的林立果是個好人。他從1958年到1964年在北京的名校四中就讀,總體表現不錯,從未違反過紀律,也沒和老師同學鬧過彆扭。老師們對他的印象是,性格內向,非常靦腆,比較單純,說起話來輕聲細語,像個害羞的小姑娘——自然,這是父母嚴格要求的結果。葉群與學校聯繫密切,以防兒子學習落後、沾染壞習慣和被人欺負。林彪曾在兒子的學習筆記本上題過6個字:「幼不學,老何為?」

這種家庭背景,外加一絲不苟的養成教育,催生着林立果的早慧早熟和不甘人後。在文革前的社會秩序下,他作為四中和北大的一名學生,想用實際成果證明自己並非平庸之輩,得在公平競爭的規則中去一分勝負,但在文革中,他一到空軍便頌歌盈耳、一呼百應,隨心所欲地施展報負。如此天壤之別,很難不叫人忘乎所以。

因參加林彪集團而被判刑的魯珉出獄後說過:林立果是北大物理系的學生,理工科方面的知識還可以。他看的材料多,聽到得多,比當時同年齡的人視野開闊,恐怕是事實。那時全國都搞思想革命化,他卻利用條件看外國書籍、錄像、電影,異想天開地非要搞空中加油、飛機對接科技方面的名堂。在他眼裏,中國就應該他來搞。

林立果的恃才傲物是有些資本的,僅就《始末》所列諸事便令人刮目相看,現舉兩件:1969年,全國掀起「備戰熱」。他提出,為保證機場炸毀後飛機仍能使用,應參考英美兩國的實驗,把研製垂直起降戰鬥機,作為我國空軍殲擊機發展的方向。這一提議雖得到林彪和空軍黨委的大力支持,但終因困難重重而不了了之。接着,林立果抓住雷達決定空軍命運這一關鍵,提出研製小型雷達,改造小型天線,以克服原有雷達體積大、探測距離近、不利於機動轉移和發現敵導彈來襲的缺陷。為此,空軍組織力量完成了技術革新——若把改裝後的雷達設備部署在北京四周,就可在敵人發射導彈後,我方得到5~10分鐘的預警時間,對首都安全是個貢獻。此事由林彪呈報後得到毛澤東的讚賞。

最高統帥肯定自己,身為副統帥的父親栽培自己,空軍上下捧着自己,沒有黨紀國法攔着自己——這種得天獨厚,太容易把一個思想敏銳、有才能業績和政治抱負的20多歲的青年作成狂人了!作者說得對:九屆二中全會後,在認清主、副統帥間的矛盾無法調和、文革走向絕路的情況下,林立果的剛愎自用使他忍受不了無法扭轉現狀的憂憤,於是炮製了《五七一工程紀要》,決定鋌而走險。他的利令智昏簡直叫人難以置信:為暗殺毛澤東,竟企圖由海外進口一顆原子彈,從北京西單發射,炸毀中南海

作者認為,林立果既是文革時期政治軍事體制的受惠者,也是反叛者,終歸是殉葬者。張聿溫對「林立果現象」的剖析重現了那段歷史的紛繁覆雜,啟發會心的讀者撫今追昔,深思一些很難隨着歲月遠去而流逝的問題。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白梅

來源:選自2015年第3期炎黃春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