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外媒:中共最脆弱的地方 國家領導人心知肚明恐失控

——中國金融大揭密 紅色資本 中共崛起的脆弱根基

作者:
銀行業代表中國的整個金融體系,在這裏,幾乎所有金融風險都集中在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更糟的是,自始 至終這項風險幾乎都是中國大無畏的儲蓄者在承擔。在這個由黨控制一切的經濟體系里,人民儲蓄者是唯一的大筆資金來源。所以,金融體系堪稱中國所有經濟及政治安排中最弱的一環,而且歷任國家領導人大都對此心知肚明。雖然一般人總認為銀行的風險絕對不會失控, 但在過去三十年間,這些銀行在每十年即將結束時都面臨實質破產的命運,最後都是在黨全力、慷慨且大手筆的支持下,才得以繼續苟延殘喘。

先來看一組數據:一九七四年,鄧小平一行人初次訪美,據說,38000美元的旅費是好不容易才向北京各銀行籌得的;然而,三十多年後,中國申辦北京奧運就花費了500億美元。中國如何只花一代人的時間就從破敗的廢墟中崛起,一躍而成世界大國?中國各級政府大肆舉債打造而成繁榮景況,究竟是堅不可摧還是不堪一擊?今天要讀的書是兩位美國人合著了一本解釋中國金融系統真相的書:《中國金融大揭密:異常崛起的大銀行真相》。(Red Capitalism: The Fragile Financial Foundation of China’s Extraordinary Rise)

中國的金融改革儘管「看起來」和其他國家如出一轍,然而其政治力量的強力干預、特定部門和團體的利益往來,都讓中國式的資本主義獨樹一格。眼下看來,世人多認為其改革是成功的,可真是如此嗎?其背後又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內幕?

這本書的兩位作者是:卡爾.沃特(Carl E. Walter)和法瑟.侯偉(Fraser J. T. Howie)。卡爾.沃特住在中國超過二十個年頭,並且熱衷於參與各種的金融改革。一九九二年中國破天荒地第一次在海外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時,以及一九九四年中國國營企業首次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時,沃特都扮演重要角色。他是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的管理委員,為許多中國境內的大公司提供金融服務。沃特會說流利的中文,擁有史丹佛大學的博士學位和北京大學的畢業證書。

法瑟.侯偉在劍橋大學時專研物理,後來在北京語言大學學中文。近二十年來,他投身亞洲股票市場的研究分析、交易,也進行相關主題的寫作。

全書共分八章:內容包括:回溯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的堡壘銀行體系,中國人民銀行的改革模型,受箝制的中國債券市場,中國債券市場艱難的發展歷程,中國投資公司:中國金融體系的關鍵,西方金融、國企改革及中國的股票市場,股票市場給了中國什麼?

作者在第二章「中國的堡壘銀行體系」中認為,銀行業代表中國的整個金融體系,在這裏,幾乎所有金融風險都集中在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表。更糟的是,自始至終這項風險幾乎都是中國大無畏的儲蓄者在承擔。在這個由黨控制一切的經濟體系里,人民儲蓄者是唯一的大筆資金來源。所以,金融體系堪稱中國所有經濟及政治安排中最弱的一環,而且歷任國家領導人大都對此心知肚明。這就是歷經過去三十年的經濟實驗以來,中共當局總是竭盡所能地保護銀行業,讓它們免於承受激烈外來競爭及倒閉命運的主要原因。

作者在書中披露,雖然一般人總認為銀行的風險絕對不會失控,但在過去三十年間,這些銀行在每十年即將結束時都面臨實質破產的命運,最後都是在黨全力、慷慨且大手筆的支持下,才得以繼續苟延殘喘。

作者指,中國的銀行外強中乾,其實堪稱整個國家的象徵。中國人向來精於經營表面功夫,而且很懂得怎麼透過時間的消逝來隱瞞攸關重大的細節。而面臨當今這種混沌的金融困境,就算中國銀行體系規模及範圍再大,能取得的資本再多,都已不可能根絕銀行業的問題。

事實上,中國大銀行背後體質脆弱的財務結構、形同虛設的債券市場、肉包子打狗般的人民儲蓄、深不見底的地方負債、巧立名目讓負債憑空消失的融資平台、無法真實反映股票價值的股市……中國雖然如其他國家一樣有債券市場,但其價格、利率都由國家所掌控,非但無法作為銀行分擔風險的方式,反而增加銀行風險。中國的債市既不健全也不透明,形同虛設。難怪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會語出驚人地說「中國每一個省分都是希臘」。

 
《經濟學人》
二○一一年年度最佳選書
彭博社(Bloomberg)年度最佳商業類書籍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