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充滿爭議的"沙漠之狐"

作者:

直到今天,許多德國人都十分推崇人稱"沙漠之狐"的隆美爾元帥。不過,他到底是反納粹的鬥士還是希特拉的愛將?一部電視電影讓這個爭議不休的話題再次得到了關注。

1944年7月9日,法國北部,馮·霍法克爾上校(Caesar von Hofacker)和埃爾溫·隆美爾將軍兩人正站在地勢較高的山坡上交談。馮·霍法克爾等人計劃在同年7月20日行刺希特拉,他正在勸說隆美爾加入他們。霍法克爾說:"您會為德國效力嗎?" 隆美爾說:"我已經在為德國效力了。" 霍法克爾更明確的說道:"為另外一個德國,在另外一個政府領導下的德國。"這個電影片斷里,導演設計的場景,特意讓觀眾無法聽到隆美爾的回答。

這一部電影涉及的題材是德國最著名的將軍隆美爾給後人留下的最大疑團,即,他知道1944年7月20日刺殺希特拉計劃中的什麼內容?在這場由克勞斯·馮· 施陶芬貝格(Claus von Stauffenberg)等人策劃的刺殺事件中,隆美爾又扮演着怎樣的角色?這是歷史學家們多年來研究的課題。直到今天,這位綽號"沙漠之狐"的將軍還是許多德國人崇拜的偶像。在本周四(11月1日)晚間德國電視一台播放的這部電影創了當晚的收視紀錄。共有約640萬德國人觀看了這部講述隆美爾生前最後一個月的電影。而今爭議再起:一些媒體把這部電影稱為"製作精美的紀錄片",而一些人對過於渲染這位將軍的感性情緒表示反感。在社交網站臉書上的影評也褒貶不一,既有"給納粹做宣傳"這樣的評價,也有"這是一部優秀電影"的回覆。

1942年隆美爾與希特拉

事實到底如何?在這部電影裏,對希特拉持懷疑態度的隆美爾將軍是否還原了真實的他?波茨坦軍事歷史研究所的福格爾(Thomas Vogel)對此表示肯定,他說:"是的,這部影片可能展示了他某個層面。不過人們也可以把他詮釋成一個負面人物。因為畢竟他跟隨希特拉很多年。"福格爾補充說,所以說不能只從末個單一角度來演繹多面性的隆美爾。他還說:"積極的方面,比如他接近反對希特拉勢力的這方面可以更着重的刻畫一下。"

福格爾表示,隆美爾並沒有參與暗殺希特拉的行動。不過策劃人施陶芬貝格等與他接近,因為他們對他的評價頗高,並且也看到了這位將軍的動搖。從隆美爾多次表態內容證實了一種假設,即,如果刺殺成功,他準備好為政變效勞。

不過這次計劃失敗了,施陶芬貝格等人被處以極刑。隆美爾被懷疑是共謀人之一,在1944年10月被迫服用毒藥膠囊自殺。

這位曾經是希特拉最賞識的元帥,從一個令人敬仰的英雄變成涉嫌共謀的納粹反對者,這是兩個極端。在納粹的包裝下,他被稱為是戰爭中的英雄,在北非戰場中與英美作戰中卓越的指揮官。福格爾說:"首先要考慮到,希特拉和隆美爾之間的關係是相互欽佩的。"隆美爾感激希特拉的提拔,讓他一躍成為第三帝國最紅的軍官。" 納粹思想迷惑了他的雙眼。而反過來,希特拉十分欣賞這位出身普通的勇猛軍官。

隆美爾是二戰中德國最著名的將領。因為在北非沙漠戰場的戰績和納粹的大量宣傳,他在世時就已成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將領。

隆美爾被納粹包裝成偉大英雄的時期,納粹已經開始大規模屠殺歐洲的猶太人。隆美爾之後漸漸同希特拉疏遠。他以人道精神對待敵軍士兵、拒絕了希特拉下達的殺害猶太裔和英國戰俘的命令的事件也廣為流傳。

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隆美爾都是一個不滅的神話。被迫自殺之事也被處處當成反納粹的根據,他的道德值也隨之提高。上個世紀50年代,德國國防軍新成立的軍營就有以這位將軍命名的。波茨坦軍事歷史研究所的福格爾表示,隆美爾代表了一種純淨的國防力量形象。這位傳奇式人物在戰後也受人尊敬。

這個人稱"沙漠之狐"的軍官是一個十分有爭議的人物。這部電影播放之前就引起了爭議。歷史學家赫克特(Cornelia Hecht)推測,隆美爾的心態和行動與納粹時代許多德國人一樣:"一方面是對希特拉和納粹主義的狂熱,另外一方面是在道德上的冷漠。"

在電影《第三帝國的興亡中》就提及過7.20暗殺事件這個話題。在暗殺行動失敗幾個月之後,柏林淪陷,.希特拉自殺身亡。

這部電影進入尾聲時,有兩個納粹將軍前往隆美爾家中接他乘車外出,兩人的使命是監督隆美爾,確定他死亡。畫面上,他衣冠整潔,似乎已經心領神會。他表情僵硬的向妻子和兒子告別,他說:"一刻鐘之後我將死去。"

他好像意識到,他現在必須為自己追隨希特拉的行為承擔後果責任。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量

來源:德國之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