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清廷如何失去基層州縣

作者: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湖南最先響應。省會長沙被革命軍佔領,全省震動。清朝的湖南衡永郴桂道道台通令各縣籌款上繳,預作鎮壓革命的準備。下屬的嘉禾縣知縣鍾麟接到命令,大哭一場後,召集士紳說:「我到任好幾年了,無德於民。如今造反紛起、朝廷危急,請在位諸位殺了我,向百姓謝罪。這樣如能讓縣城免於兵禍,我死無所恨!」

  作為清朝兩千名基層知縣中的一員,鍾麟很清楚此時此刻縣裏的困境。他籌不了幾塊錢,也募不了幾個兵,拿什麼去鎮壓革命?鍾麟能做的,就是以退為進,打悲情牌逼士紳們表態支持官府鎮壓起義。他知道士紳們不會殺了他,也不希望士紳們真的響應革命。

  然而,士紳們的態度並不像鍾麟希望的那般。

  在場的士紳「皆相顧錯愕」。他們雖然沒有贊同革命,但也沒有支持官府,更沒有答應出錢出人,而是「好語慰之」。士紳們大致勸鍾麟不必尋死覓活的、不要擔心之類的,然後就散了。面對突如其來的革命,他們選擇了觀望。對鍾麟來說,這是可怕的觀望:觀望意味着不效忠,說明士紳們對朝廷的失望。

  何永清是該縣的典史,宦海沉浮多年,縣裏的胥吏、差役們都敬畏他,算是本縣的實權人物。士紳們認為他能穩定住局勢。更重要的是,知縣鍾麟是旗人,何永清是漢人,符合當時「排滿」的革命標準。於是,有士紳就來遊說他:「知縣大人是旗人,革命軍恐怕容不下他。如果革命蔓延到本縣,我們願意擁戴你主持新政府。」但是,何永清決心效忠清王朝,謝絕了士紳們的好意,發誓與鍾麟一起死守嘉禾,抵抗革命。

  革命之火迅猛燃燒。嘉禾縣眼看不能倖免。何永清無計可施,痛哭之後,把官印掛在身上,上吊自殺了。11月11日,距離武昌起義爆發整整一個月後,嘉禾也爆發了起義。革命軍圍攻縣署,鍾麟端坐堂上,服下金屑自盡。嘉禾縣「光復」,士紳們咸與維新去了。

  鍾麟、何永清的事跡,被收入《清史稿•忠義十》之中,成為傳統的忠臣義士的典範。清亡民興的變亂中,為清朝殉節的官吏並不多。但清史稿的修撰者還是搜羅了數以百計的殉節者,全都記載在這一卷中。細讀此卷,發現多數殉節者是陣亡、自盡的八旗子弟。他們的死難,能否稱為「殉節」是存疑的。同一卷中出現了革命過程中,旗人被「剖心臠割死」「縛於樹,支解死」「剁屍如泥」等記載,「旗人皆自危,頗有無故被殺者」。因此,很多死難旗人是被動遇害,或者是在民族矛盾極端激化的大環境中恐懼自殺的。

  死難官員的事跡,才是真正的殉節。《清史稿》的記載也更詳細。但在死難官員中,文官按察使(三品)以上、武官參將(三品)或者協統(旅長)以上的屈指可數,就是道台、標統也少見,多數是鍾麟、何永清那樣的州縣官員。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財新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