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科學家稱銀河系10億顆星球人類宜居 生的比滅的快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地外文明」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過。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夏威夷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銀河系中可能有大約1.2%的恆星擁有可以支持生命存在環境條件的行星,也就是說,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大約10億個可以允許生命存在的世界。

我們的銀河系中可能存在其它的智慧生命嗎?一項最新的研究試圖找出它們最有可能存在於何處



 開普勒空間望遠鏡升空後發現了1235顆系外行星,這重新點燃了人們對於搜尋系外文明的興趣。而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如果真的存在,它們更可能正藏身於銀河系接近核心的內側位置而非外緣



估算「第二個地球」存在於何處,這樣的研究總會引發激烈的爭論



研究顯示:在銀河系核心區,高效的行星形成速率將能夠蓋過超新星毀滅它們的速度

  ●發現

  銀河系核心宜居星球「生的比滅的快」

這項研究是由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米高·古瓦洛克領導的。目的是對銀河系內的宜居帶範圍模型進行研究。研究顯示,約有1.2%恆星的行星系統只要給予足夠長的時間就能產生可支持生命生存的環境。

  研究者們表示,銀河系核心位置儘管存在頻率較高的超新星爆發,這樣的爆發事件將摧毀周遭數光年範圍內的所有生命形式。但是由於銀河系核心區行星的形成效率更高,宜居環境出現的速度可以超過被毀滅的速度,從而允許大量適合生命存在的星球存在。

  而銀河系古老的年齡暗示,只要沒有遭遇超新星爆發衝擊的可怕厄運,完全有可能在其中的某些星球上已經誕生了生命。

  ●猜測

  外星人已存在估計「數量還不少」

  為了探索外太空中「已存在的生命」,古瓦洛克教授的團隊根據恆星的年齡和金屬性兩項參數進行模型估算工作,並在此過程中考慮超新星爆發對生命進程造成的影響。

  在天文學上,所謂的「金屬性」,指的是某顆恆星中除去氫和氦之外的元素豐度,它們都是形成和地球類似的類地行星的原材料。

  小組根據「金屬性」這一指標對銀河系各區域行星形成的可能性進行了考察,並最終得到結論:在銀河系核心區,高效的行星形成速率將能夠蓋過超新星毀滅它們的速度。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發現銀河系中的大部分星球在其一生中總要至少經歷一次超新星爆發的衝擊,但是即便它的行星上遭受了嚴重的衝擊,在之後的歲月里,生命仍然能夠再次出現並繁榮發展。」這就意味着高等的生命體,或者至少是這些星球上可能存在的生命體的數量比我們先前估算的要多得多。

  ●爭議

  宜居星球有啥條件?

  美國曾宣佈,「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經過探尋後發現,太陽系外有不少行星可能適宜生命生存。這一發現引發爭論。天文學界有一種觀點,一個類似地球或火星、以岩石或其他固體為主要成分構成的行星是生命發展條件之一。

  有研究表明,一顆行星處於「宜居區段」並不意味着它有生命存在。即便有生命,可能只是細菌、真菌等生命形態,而非智能生命。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每日郵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