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動車追尾:對中宣部宣傳禁令公開咒罵陣勢罕見

——媒體札記:「後動車」時間

作者:
 

正在人們感嘆央廣公佈溫家寶與遇難者家屬對話現場「原生態」錄音是個創舉時,沒花多少時間,五大門戶都已經將這場動車追尾事故的消息從頭條位置撤了下來,允許保留在要聞區的通常是一條動態消息,例如「『7•23』事故遇難人員賠償救助標準91.5萬元」。騰訊為相關專題的大標題多加了後面五個字,成為「溫州動車劫全民大救援」;由搜狐女人頻道署名的《沒有句號的國度》,憤世嫉俗地痛斥事故報道在中國總是無疾而終、喪事總是變成表彰大會般的喜事——雖然署名編輯公開宣佈這將是她在這家門戶網站的最後作品,但恐怕還沒等到她正式離職,本則專題已經連結失效。

恰好「頭七」,這場山呼海嘯般的口誅筆伐終於要畫上一個句號,在容忍默許中國媒體狂轟濫炸鐵道部一周之後,宣傳官員們覺得這趟永不抵達的列車到了該回到軌道上的時候了。雖然《錢江晚報》、《今日早報》、《河南商報》、《瀋陽晚報》們仍可以用封面大圖祭奠亡靈,雖然《中國經營報》、《新世紀周刊》、《財經雜誌》仍可以將一周一次的主題聚焦於此,雖然諸多市場化媒體仍可以辟出數個版面講述善後進展,雖然微博論壇上的話題管制較之正式出版物寬鬆得多,但根據網絡流傳的編輯記者抱怨,從《21世紀經濟報道》到《新京報》,從《錢江晚報》到《華商報》,已經有更多憤怒哀傷的專刊或者評論被臨時撤換。

這種對宣傳禁令的公開咒罵陣勢也是罕見的,對官員指示的極度不認同與媒體人之間的互相鼓勵激盪在互聯網平台上。實名認證微博的《新京報》執行總編輯王躍春公開而自豪地承認,周六頭版頭條那句「七日雨未絕,一日兩預警」根本就是借氣象新聞來指桑罵槐。在廣州,桀驁不馴的《南方都市報》更加富有挑戰意味,甚至在絕大多數同行已經轉換議題的周日,再度刊出多達八個版聚焦動車事故,網議版的大標題「開創性」地用上了國罵:「他媽的奇蹟!」。得到公開刊發的多篇文章繼續追問「處理為什麼會如此草率」,反思「必須打破鐵道部的壟斷」,那篇充滿憤懣的《鐵道部「撕碎了一個國家的天真」》更是得到當天鳳凰網重點轉載。

曾經百口莫辯的鐵道部現在倒是可以大聲反駁了。新華社在周五子夜發出對鐵道部有關負責人的專訪,由其回答那個溫家寶在直播鏡頭前公開提出的問題:「在整個事故救援過程中,鐵路部門始終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減少人員傷亡。」這篇處處引用總理格言的答問,強調「在得知公安等部門用生命探測儀多次檢測已無生命跡象的情況下,部省領導仍然堅持以救人為核心,繼續全力搜尋倖存者,查找遇難者」,針對那個引發軒然大波的獲救女童,回答則是,「按照指揮部確定的把救人放在首位的救援方案,在橋下使用大噸位汽車吊精準、平穩地將兩端車廂移開,公安武警、救援人員得以對該車廂實施全面搜救,在移出數具遺體後,小伊伊在這裏獲救」,而在此之前,「鐵路部門指揮人員從未宣佈過『停止搜救』」。文中同時否認曾經「挖坑填埋」列車車頭,重申對中國高鐵未來發展的信心。在鐵道部直屬機關報的頭版,此時頭條標題也正是「把救人放在第一位--『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救援紀實」。

而後,周日晨間,央廣中國之聲又播出鐵道部副部長陸東福訪談。除了基本沿用新華社稿件中的口徑外,這位官員更是開篇即稱,「沒有把救人放在第一位」之問,「我們感到深深傷害了在事故救援第一線2000多名鐵路職工,3000多名地方的公安、駐軍、武警、消防、衛生等部門、群眾的感情,他們為事故救援救人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周一,則由《人民日報》刊出《甬溫線信號設備缺陷已糾正,全國鐵路使用該產品的處所都已整改》,文中,那位「鐵道部有關負責人」再度否認一個網絡傳言,「鐵路部門不存在剋扣職工工資來轉嫁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的情況」。

輿論形勢逆轉之際,染香和司馬南們終可在微博上揭發那些「掌握話語權的民主精英」齊聲咒罵中國鐵路是為何故:「摧毀民眾與政府之間的互信力,讓中國人陷入窩裏鬥;為謀求中國鐵路私有化創造輿論環境;讓中國高鐵出口泡湯,在國際競爭中敗給西方企業。」如果說這種曾經「不合時宜」的「愛國」言論要有一個正式發表平台,《環球時報》可能是最願意給予機會的了。周六社評《中國製造不會從此一蹶不振》批評那些呼籲「反思」卻「南轅北轍」的人們:「試圖把公眾的悲傷和對事故本身的不滿情緒引向整個中國建設的成就,否定中國製造給這個國家的各種力量」。文章抨擊那些認為中國建設是「大躍進」、動車事故是「必然的」的說法「淺薄得像是一句市井的髒話」,強調「中國人從不鼓勵對錯誤的固執,但中國人更加瞧不起一有挫折就完全放棄的懦夫主義」。今天,這份中共中央機關報子報又邀得作者金仲偉,直陳《鐵路對速度的追求不是罪》,由這位春秋綜合研究院執行董事對媒體宣洩言行提出批評:「在正常的批評外,一些聲音在調查結論沒出來之前,就開始習慣性地『因果聯想』和『移花接木』,藉此次事故攻擊甚至謾罵、否定中國的高鐵發展戰略和已取得的成就」。

雖由眾聲喧譁轉入竊竊私語,但觀察者們已在讚賞這七天之內中國媒體的集體突破。縱然那些聲稱《東方早報》、《錢江晚報》以「開天窗」頭版表達抗議的圖片被證明只是一些網民的「意淫」,但以這兩家報紙為代表的勇於發聲、善於發聲已經鐫刻在中國新聞史上。前《南方周末》主編錢鋼在周六早晨就此微博感言,「新華社幾天前N問鐵道部是真的,新華社今天為虎作倀也是真的;昨天媒體的集體抗命是真的,今天管束收緊也是真的;我們真的沒那麼強大,而他們真的心虛膽弱草木皆兵;我們不為毫釐的突破而雀躍,看到『天還是那個天』也無須氣餒;劫難中已顯現公民、媒體和體制內有良知者攜手的力量,真的,不必絕望! 」

媒體責任重大,公道自在人心。趕在周末出街的《經濟觀察報》上,以「溫州沒有奇蹟」為題刊出可能是中國媒體最後一個動車追尾專刊,其中更是有一評論寄語同行「做有良知的媒體」,稱讚《人民日報》和白岩松們的犀利質問,貶斥《環球時報》、《公益時報》與《人民鐵道》:「做媒體,首先要有良知;沒有良知,縱然有生花妙筆,寫出的只能是一篇篇令萬人唾棄的丑文……有些時候我們可能無法做到完全地說真話,但至少我們要求媒體自己要不說假話,以不玷污筆下的一方白紙,不虧欠自己的一顆良心。」

《中國青年報》也允許作者祝華新在今天以「《永不抵達的列車》淚濕互聯網」的名義回溯一周輿情,在這位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的觀感中,「中產者的關切與悲傷」是本次動車追尾事故的重要特徵,「網絡熱點具有強烈的草根色彩,此外就是知識分子和媒體人士踴躍發言。這一次中等以上收入人士傾情介入。價格不菲的動車車票,提示事故傷亡者多為中等收入者,而眾多溫州籍乘客更是生活在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文章就此提出,「妥善應對中產者的關切,對於社會人心的穩定和國民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並重引「微博女王」明星姚晨那段源自緬甸政治家昂山素姬的話:「我們並不缺少發展所需要的科學與技術,但我們內心深處依然缺少些什麼,一種真正的心裏溫暖的感覺。」

作為宣傳官員們投入管制精力最多的對象,中國時事媒體的弔詭之處就在於,可能前一天還在「粉飾太平」,後一天就「為民請命」,甚至,前面這個版正在「唯恐天下不亂」,後面緊跟的卻是「維護大局的正面導向」。夾帶的私貨里既有那些不滿政權者的渾水摸魚,也有來自官府中人的暗下授意——作為傳播信息、表達觀點的平台,中國正式出版媒體內外的各種力量角鬥,使得一切過度解讀都像是一廂情願。就如同《人民日報》,這份最高喉舌既可以因為標題質問而被《經濟觀察報》當作權威媒體恢復「良知」的正面典型,但在另一個對比版面上,又因為7月27日頭版針對追尾事故未着一字而被拿來示眾,與同樣表現的鐵道部機關報、重慶市委機關報排成一列,以襯托同期《南方都市報》、《東方早報》和《京華時報》的悲憫情懷。

「後動車」時間,中國媒體其實有足夠多的題材來填充頭版,韓國暴雨善後、挪威全國哀悼、上海地鐵故障、日本嚴懲脫軌——敏感者能從中讀出編輯們的春秋筆法。或者,乾脆就讓那些被王勇平們追了尾的老牌新聞主角重新回到聚光燈下:《紅會捐款查詢平台遭質疑:玉樹在地震前獲捐款》、《故宮證實宋代瓷器被員工損壞,否認瞞報26天》。例如,《東方衛報》那個漆黑一片的頭版,《故宮+紅會,打碎的信任》。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