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美智庫:GPD有騙人 中共亞洲影響力低於經濟規模

——美國媒體評中國:中共的影響力缺口

華爾街日報亞洲版6月6日發表美國哈得遜研究所研究員約翰.李的文章,題目是「中國的影響力缺口:在北京國力增長之際,東南亞地區國家跟華盛頓的關係增強。」文章說,「星期六,在新加坡舉行的地區國防部長年會上發表主要講話之後,美國國防部長蓋茨接受了提問。但是,跟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最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不是來自一個中國軍官。新加坡前駐美國大使基舍爾.馬布巴尼一直明確表示,美國應當承認自己在亞洲擔任領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這次問,在中國崛起、美國經濟地位相對下跌的情況下,美國如何能維持在亞洲地區的戰略優勢地位。」

約翰.李的文章說,「蓋茨國防部長寸步不讓。他跟馬布巴尼打100美元的賭,說在今後5年到10年期間,美國在亞洲的地位會跟今天一樣。跟往年形成更為明顯的對照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官員似乎是同意蓋茨的這種看法。」

約翰.李的文章說,「從競爭的角度來看,沒有人質疑中國的經濟崛起肯定會意味着美國的相對衰落。但北京正在發現,把經濟規模轉變為地區戰略和外交影響力不像看上去那麼容易。與會的有很多中國政界和軍方官員和戰略規劃人員。他們想當然地以為,中國在東南亞地區不斷增長的經濟規模和分量會讓中國得到對其他國家的相應的影響力。...中國官員看到東南亞一些小國居然膽敢不理會中國,在2010年公開鼓勵美國參與南中國海的糾紛。」

約翰.李的文章說,「此外,北京還很不舒服地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這就是所有的東南亞地區國家不僅是選擇尋求跟美國保持親密關係以便保險,而且還積極地採取迂迴行動,以便讓美國在亞洲的戰略優勢地位得以長存。就像蓋茨在他的講話中所說的那樣,東南亞地區國家跟華盛頓的軍事關係在加強,儘管經濟力量(的重心)在從西方轉移到東方。」

約翰.李的文章說,「考慮到中國是亞洲地區最大的經濟體,這裏有一種明顯的弔詭。但了解中國將經濟規模轉變為相應的影響力能力有限的關鍵,在於了解中國政治經濟的運作。從直覺來說,中國好像擁有強有力的經濟武器,可以用來最大限度地發揮戰略和外交影響力。...但中國的影響力問題在於,中國跟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貿易至少一半甚至多達二分之三是所謂的『加工貿易。」

約翰.李的文章說,「中國可以試圖對一些大公司甚至個別國家施加選擇性的貿易禁絕,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假如中國真的是這麼做的話,生產鏈就會被打斷,所有各方其中包括中國都要蒙受巨大的代價。...中國也可以用貿易作為武器,有針對性地不讓某些公司進入中國的消費市場。但這種選擇性地對特定的公司或國家實行的經濟懲罰的能力不足以讓關鍵的資本改變其戰略性排列。」

約翰.李的文章說,「純粹的數字有時候會騙人的。在全球經濟增長中,中國經濟佔有巨大的份額。但作全球增長的動力,中國經濟的重要性則沒有那麼大了。這是由於中國50%到60%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是由國內資金的固定投資推動的。...中國成為亞洲地區國內消費明顯的大頭、變成製造業產品的終端消費國還是幾十年之後的事情。在此之前,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推動者的影響力將只是局限於原材料商品市場。」

約翰.李的文章最後說,「在2010年,中國得知,氣勢洶洶咄咄逼人會導致警覺甚至恐懼,但不一定能產生影響力。因此,人們毫不驚訝地發現,到了2011年,中國官員又重新拾起中國和平發展以及世界和諧的老調,就像梁光烈國防部長在新加坡的會議上所表現的那樣。這是一個經濟大國的越來越難以令人信服的外交老套。這個大國不能在自己的地區發揮跟自己的經濟規模相應的戰略影響力。」

本篇英文全文網址:
http://online.wsj.com/article/SB10001424052702304474804576366742129254036.html?mod=googlenews_wsj

圖片來源: AFP

中國影響力是否獨佔亞太?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VO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