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寒山評論:駱家輝是「炎黃子孫」嗎?

美國總統奧巴馬最近提名美國華裔政治家駱家輝出任駐北京大使,在海內外的中國人中引起了廣泛的興趣和種種議論。

美國總統奧巴馬最近提名美國華裔政治家駱家輝出任駐北京大使,在海內外的中國人中引起了廣泛的興趣和種種議論。

 

2011年1月13日,駱家輝在華盛頓美中商會午餐會發表演說。(RFA粵語部何山拍攝)


毫無疑問,奧巴馬提名一個華裔去北京代表美國有打族裔牌的考慮,可能他也知道中國有「炎黃子孫」的說法。按照這種說法,只要你是華裔,你是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你血管里流的就是中國人的血,不管在哪裏出生,不管走到哪裏,你都是中國人。 

這種說法雖然從來沒有出現在中國官方文件中,但在官方和半官方的宣傳中是屢見不鮮的,甚至可以說成了「愛國主義」的常識,尤其在那些泛濫成災的「愛國主義」 歌曲中,什麼「心」啊,「血」啊,「根脈相連「啊,「同宗同祖」啊,等等。它們都把種族的外貌特徵作為個人族群,文化乃至國家認同的最重要標準。這樣,中國官方在海外的統戰對像就不限於意識形態和政治立場,也不限於國籍,有助於建立「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在這個標準下,很多在西方受教育和成名的華裔科學家都被拿來作為「中國人」驕傲的資本,說到底還是為這個體制增光,而不是抽像的「中國」,因為出來握手言歡和宴請的都是官方的頭面人物。而一些這樣的科學家也乘機順水推舟,一面為官方愛國主義作宣傳,一面享受大陸給與的榮華富貴,例如楊振寧就是如此。在很多中國人眼裏,這些在西方成名成家的科學家都成了「海外中國科學家」。

前兩年美國華裔科學家錢永健和高琨獲得諾貝爾獎時,中國新聞界流行了一陣「華裔又獲諾貝爾獎」之類的欣喜。中國有記者在採訪錢永健時開口就問:「您是中國人嗎?您會說中文嗎?」錢用英語說「不太會說」。記者再問「先生的成就對於一個中國科學家來說意味着什麼?」錢教授回答說「因為我是美國生美國長,我不是中國科學家」。

這一段對話,在中國大陸報刊和網絡上引起了很多討論。很多人都認為那個記者暴露了他狹隘的愛國主義。例如有批評者說「問一位美國公民是不是中國人就很無知,也很沒禮貌……他[錢]在中國沒有戶籍、也沒有工作單位,更沒有在中國出生和生活,沒有在中國從事科研,何時成為中國人和中國的科學家了?是我們自己的一些人,非要強拉硬扯的將錢永健獲獎與『中國人』和『愛國』相聯繫,結果逼得人家說一句『我不是中國科學家』。這不是自找沒趣嗎?這樣的誘導『愛國』的記者不是「愛國賊」又是什麼?」

這樣的批評在大陸話語環境下已經算是很尖銳了。但根據錢的膚色、發色和血統就認為他是「中國人」,更進一步聯想到他的成就「對於中國科學家來說意味着什麼」,這裏的問題已經不是什麼狹隘的愛國主義觀念,而是種族主義思維,因為這是把人的種族生理特徵和族群身份劃等號,再和國家認同相聯繫。在一個對種族主義有起碼敏感的社會,沒有人會認為這是走火入魔的愛國主義,而只會覺得是無可救藥的種族主義。但在中國,由於長期以來「炎黃子孫」和「同宗同祖」等等的教育和宣傳,這種明顯的種族主義思維常常被當作狹隘的愛國主義或者極端的民族主義而矇混過關。

這一次駱家輝被提名,大陸網民倒是不像對錢永健和高琨那樣盲目地認他為「海外中國人」,因為駱家輝畢竟是美國政治家,政治家的身份和族群意識應該比一般人要強烈,所以大家都很清楚再去問他「是不是中國人」就顯得很愚蠢了。但反過來,又有網民鄭重提醒別人不要把駱家輝當「中國人」看,否則會犯政治上敵我不分的錯誤。這又從反面說明,那個以外貌和血緣來劃分族群的習慣,在很多人那裏還是很根深蒂固的。這樣的提醒,與其說是無事生非多此一舉,不如說是發人深思。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夏雨荷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