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大陸的經濟數據 可疑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文章稱,近期的中國經濟數據不可信賴,有關數據顯示,中國貨幣供應增速遠高於GDP(國內生產總值),而CPI(消費價格指數)卻依然穩定。專家質疑,中國銀行存款利率極低,如果把家庭收入轉移給大型國企和政府,也許可以解釋這些數據不那麼離譜吧。

據報導,自2009年1月以來,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以年均25%的幅度增長。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長12%,第二季度的增幅則略高於10%。然而,8月官方的CPI同比僅上漲3.5%。文章指出,這種金融抑制作用會引發資產泡沫、產能過剩和過度投資等問題。

專欄文章稱,在上世紀40年代末,飛漲的物價成了國民黨垮台的原因之一。中共當局會不會為了掩蓋這種命運的發生,而在數據上做手腳呢?

文章指出中共國家統計局的CPI其中可疑之處,比如,把休閒娛樂和教育項目和「文化用品及服務」合併在一起。而總體指標又往往與實際生活中的物價指標不相符,如快速上漲的足底按摩的價格或肯德基(KFC)的價格。

有媒體曾經報導說,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感受如「兔子跑」,CPI卻像「烏龜爬」;職工平均工資讓許多人感覺「被增長」;房價平均數造假成了「笑話」;民眾在現實生活中的感受與中共官方的數據差距過大。

中共當局自2008年12月以來銀行存款利率一直保持在超低的基準2.25%,從今年2月份以來一直低於CPI。

對此,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米高.佩蒂斯(Michael Pettis)指出:低利率會把淨儲蓄者也就是中國家庭的收入,轉移給淨資本使用者,如:大型國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只要家庭繼續提供這份「補貼」,M2(貨幣供應量)快速擴張的通脹效應就可以得到控制。

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記者 顏寧 報導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zhongkang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