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大陸工資漲得老快了! 眼睛一閉一睜就11.2%

7月29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上半年平均工資數據。據統計,上半年全國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14638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674元,增長12.9%。折算下來,平均月工資為2440元,這一數字在互聯網上被大多數網友質疑。

  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房價漲了,股價漲了,收入真的也跟着漲了麼?至少老百姓沒有感覺到。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加 11.2%,農村居民增8.1%,在職職工上漲12.9%,據了解,這是近10年來居民收入增幅首次超過GDP。與此形成鮮明對比,央行調查顯示,今年二季度城鎮居民收入感受下降,並降至1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統計數據就像穿比基尼的美女

  統計數字與現實情況的背離早已不是秘密,但是如此大的反差着實令人吃驚。套用一位學者的名言:統計數據就像穿比基尼的美女,露出的部分固然重要,遮住的部分卻更加要命。

  在平均收入快速上漲的同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卻仍然持續負增長,雖然幅度有所放緩。按理來說,這意味着老百姓可以過上更為愜意的生活。但事實情況並非如此,央行此前公佈的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城鎮居民當期收入感受指數為-8.6%,比1季度大幅下降20個百分點,是 1999年開展調查以來的最低水平。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也不樂觀,並認為物價較高的消費者有所增多。

  國家統計局對此數據的解釋是,現行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統計範圍,尚未包括城鎮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而工資總額統計的是個人稅前工資,並且包括個人繳納的養老、醫療、住房等個人賬戶的基金,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甚至包括實物形式支付等。

  針對社會上對平均工資數據的議論,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要改進工資統計工作。他透露,私營企業工資統計已經開展,去年私營企業平均工資已經統計出來了。因為當前平均工資數據還承擔了各類補償、賠償、社保等政策依據的功能,在和有關部門商定後,將適時公佈私營企業工資數據。國家稅務總局此前也下發通知,力爭在 2009年底前將全國所有扣繳單位納入全員全額扣繳明細申報管理。也就是說,從明年開始,在工資統計上就將有全員申報的稅務數據,到時候將不會再出現拿一個「尚未包括城鎮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平均工資數據出來的「玩笑」了。

  居民收入和居民感受到底差在哪裏?

  如今,質疑「平均工資」其實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今年三月,北京市統計局公佈,2008年北京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為44715元,折合每月3726 元,比2007年增長了12%。上海市統計局則公佈出2008年度上海市職工平均工資為39502元,月平均工資為3292元,比上年增長13.8%,但據調查顯示,實際上絕大多數網友的收入都遠低於這一數字。那麼為什麼大部分網民沒有感受到自己收入有所增長了呢?

    統計局的官方解釋

  平均工資≠實發工資


  工資總額是指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加班加點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不論是否計入成本,不論是以貨幣形式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均包括在工資總額內。工資總額統計的是個人稅前工資,並且包括個人交納的養老、醫療、住房等個人帳戶的基金。

  職工工資總額統計的是稅前工資,也就是說,還包括了單位代扣、代繳的職工個人應交納的社會保險金和個人收入所得稅等。職工工資總額還包括單位以實物支付的部分勞動報酬。所以工資總額統計也不完全是工資單上的"實發工資"。

   計算方式是「總額除以人數」

  按年度和季度公佈的"職工平均工資"和"平均工資增長速度"數據是根據國家統計局"勞動統計報表制度"進行統計的。職工平均工資是利用年度(或季度)職工工資總額÷同期(年度或季度)職工平均人數得到的。

  具體收集的方式是由國家統計局和國務院各個部門通過地方統計局向全國城鎮160萬餘家城鎮基層單位和企業佈置統計報表,按照季度、年度等時間的要求進行回收,由地方統計機構進行匯總,之後在規定時間內將匯總數據報到國家統計局,一級一級報,縣報到市、市報到省,省報到國家統計局。

  60%勞動者未進入統計

  根據現行統計制度,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工資統計範圍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和港澳台投資經濟單位,尚未包括城鎮的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而後兩者尤其是私營企業,正是就業的主要方向。

  平均工資調查範圍中的這些企業所僱傭的人數是1.2億人,而在2007年年底全國城鎮就業實際人數是2.9億,2008年的《統計公報》顯示就業實際人數已經達到3.02億,也就是60%以上的人沒有包括在統計範圍之內。

  民間的解釋和分析

  少數高收入者拉昇平均數?


  實際上,如果搓澡工,保姆和泥水匠的工資在上漲,那才說明全社會工資水平在提高,因為他們的收入隨行就市,最能反映平均水平的變動。說是「平均」,卻不包含60%的勞動者,這正是「平均工資統計」的弔詭之處,當「平均工資漲幅」就變成了公務員和事業單位的漲薪幅度,改名叫「鐵飯碗指數」也許更合適。

  一位名叫隨風飄揚的網友表示,如果是真實數據,只有一種解釋,兩極分化在提高。

  一位新華網網友表示,居民收入一點也沒有增加過,只有行政事業人員增加了吧。他們增加幅度過大,平均到居民中,居民平均收入就是這樣增加的。

  而《新京報》署名馬光遠的文章認為,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都成了上半年拉動收入增長的第一動力。這說明,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上,國家開始重視向居民傾斜,這是一個很好的苗頭。然而,統計數字與居民真實感受的偏差,很顯然不能僅僅用轉移性收入來解釋。國家統計局恐怕需要回答至少兩點質疑:一是個人所得稅下降而工資收入卻增長,這顯然是一個無法自圓其說的悖論。根據財政部數據,上半年個人所得稅完成2136.73億元,同比增長0.7%,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了26.5個百分點;二是平均數字是否掩蓋了收入差距拉大的事實。目前,中國的基尼係數已經達到0.5,而2009年中國上市公司的薪酬也表明,儘管遭受了金融風暴,但金融等壟斷行業高管人均薪酬高達60.46萬元。在收入差距拉大的情況下,居民收入增速超越GDP也許因為財富的過度集中而失去解讀的意義。

  有網友指出,這正是所謂「張家有財1000萬,9個鄰居都是窮光蛋,平均下來算一算,個個都是張百萬」。

  支出增長過快?

  面對漲幅如此巨大的收入,為何大多公眾卻始終「沒感覺」?《青年時報》署名石敬濤的評論認為,短板或許正在於公共產品的匱乏。2003年,中國人均 GDP超過1000美元。據國際經驗,一國人均GDP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過渡期,也是該國公共產品需求快速擴張時期,這一時期現代化以公共服務為基礎。

  而現在,我國可以說正處於公共產品需求的大擴張階段,人們對滿足溫飽的需求已開始轉為對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性公共服務的需求。這就意味着,制約公眾工資增長和消費「感覺」的,不單是收入和消費的絕對增長幅度,還有住房、養老、醫療、教育、保險等公共產品的供給與保障。但事實上,目前這些公共產品的供給卻始終難以讓人樂觀———昂貴的醫療救治、動輒大談市場化的教育、堅挺飛漲的房價,壓得在俗世中生活的人們喘不過氣來。尤其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之下,人們生存的狀況更是步履艱難。如此情境下,可支配收入自然感覺不到漲;消費支出,更是分分都要花在刀刃上。

  以房子為例,署名馬躍成的博客文章指出,比較起來,中國還處在一個低工資階段,職工的工資收入沒有達到最低的工資標準的情況也很多,這與當前房價的猛漲形成對比,收入不能隨着房價漲,或者房價不能與收入相協調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相關閱讀: 七嘴八舌 眾說紛紜 社會各方話說平均工資

  放眼望去,只見經濟在衰退,企業在裁員,在降薪,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失業者的行列。然而我們的收入卻在以11.2%的幅度在增加,這豈不是咄咄怪事!難怪有人說,中國人加工資--空調。用小瀋陽的話說,我們工資漲得老快了,眼睛一閉一睜,就11.2%。

  馬明哲們的收入是不會受金融危機影響的,他們有足夠的權力做到讓自己的個人收入逆勢上揚。他們一小撮人的收入,被老百姓一平均,就可以帶動一大片人的收入增長。這對統計局的數據是多大的貢獻啊!看來,我們必須感謝這些人,正是他們,讓中國人民在金融危機下,收入一次又一次地被大幅增長。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沈波

來源:中國經濟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