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觸碰七個中國最隱秘的地區



    雅魯藏布之源:世界盡頭
  尋找一條大河的源頭是件富有誘惑的事情,既然來了西藏,我們決定去雅魯藏布江的源頭傑馬央宗。


  傑馬央宗冰川海拔5590米,深藏在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北麓的雪山腹地面,行政上位於阿里地區和日喀則地區接壤處。這實在是個奇妙的所在,冰川不遠處,就是佛教、印度教徒心中的世界中心--神山岡仁波齊以及聖湖瑪旁雍錯。不知是巧合,還是上天有意安排?


  從拉薩前往源頭的近1000公里正是西藏最難走的阿里之路,每天我們都在粉塵瀰漫的車廂內被顛得七葷八素的,不時還要下去推陷在爛泥里的車。窩在貨車廂內,車頂的篷布不時被風颳起,可以看到蔚藍的天和朵朵白雲,竟然有種飛翔的感覺。1000公里的路,整整走了7天,路途艱難可見一斑。


  雅魯藏布江是西藏自治區第一大河。它像一條銀色蛟龍,從海拔6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中段北坡發源,由西向東奔流於西藏高原南部著名的「藏南谷地」。流到東經95°左右,它橫穿喜馬拉雅山,突然急轉向南,形成有名的「雅魯藏布大拐彎」。最後在喜馬拉雅東端珞渝地區的巴昔卡附近流出國境,並改稱布拉馬普特拉河,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從發源地至入海口,全長2900公里,流域面積67萬平方公里。其中我國境內的雅魯藏布長約2093公里,流域面積23.8萬平公里。雅魯藏布在我國各大河中,長度和流域面積均占第五位。長度小於長江、黃河、黑龍江及怒江;流域面積則次於長江、黃河、黑龍江及珠江。雅魯藏布所流貫的地區,除了印度半島在500米以下外,大都在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白玉:冷酷仙境佔據一面山的白玉寺


  我第一次看見白玉時疑為仙境,有點幌,白玉位於川藏公路北線和南線之間,70年代末公路才修到縣城,距成都991公里。藏族同胞聚居的白玉城不大,一條主要街道幾乎就是全部,街上基本都是純樸的康巴人,很容易交朋友,我也交了很多朋友。


  有一天,我爬上了寺廟對面的另一座山俯瞰整個縣城,視野里,繞城而過的那條金沙江支?quot;偶曲「竟在這裏彎成一個太極圖,不由感嘆高僧大德選址的精妙和也許難以說清的共通。


  建於1857年,迄今已有140餘年的歷史,是青川甘邊界地區規模宏大,影響很廣的寧瑪派寺院。經過重建,大經堂、靈塔殿、講經院、禪修房、僧舍等建築數以千計,佔地近千畝。講經院內有駐美藏胞所贈送的《甘珠爾》和《丹珠爾》大藏經各一套,印刷十分精美;靈塔殿內有高僧靈塔2座,貼金鑲銀,其中較大的一座靈塔內藏佛牙一枚,極奇珍貴,被視為寺寶。寺內共有金、銀等造的佛像和塑像近萬尊,靈塔大殿還供有白玉拉智前世的腳印石一塊,被該寺當作稀世珍寶,同時新建有壯觀的佛殿一座。因而1994年該寺院被列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每年的主要佛教活動有農曆正月初八至二月初八的「如來三身」修持會和七、八月為期45天的「坐夏」,成千上萬名僧侶和信教群眾,叩拜佛像,敬獻哈達,場面十分壯觀。


  白玉寺位於縣城西南的白玉寺。背靠灌木叢生的石山,面對清澈明靜的俄科河。這裏,海拔3600米,雨量充足,氣候溫暖,開闊平坦,花草茂盛。此寺向北30公里是有名的年保神山風景區,途中經過果洛東南最大的格魯派寺院--隆格寺,可稱是久治地區最好的旅遊觀景區。白玉寺系四川省白玉大寺子寺,「白玉」為其母寺名而得名。



  六庫:洗澡大會
  雲南省怒江自治州有個六庫縣,當地有個大名鼎鼎的」躍進橋溫泉「,因每年春節舉行的」澡堂會「而出名,我們赴的就是這個洗澡大會。


  到達六庫縣城的時候,已經是下午4點多了,我們租了兩輛機動三輪車沿怒江而上,不多時便到了」澡堂會「的會場--躍進橋。公路上便可看到江邊一塊大壩子彩旗飄飄,人聲鼎沸。經過一番查找,我們尋到了一塊絕佳的紮營地--怒江邊一塊柔軟的沙地。不遠處就是一棵巨大的攀枝花樹,從樹根下淚淚而出一江溫泉,滑而不膩、熱氣騰騰、清澄無比。紮好營後我們便迫不及待地投身其中,一路的旅塵、一身的疲乏一會兒就蕩然無存。頭上攀枝花樹用它那巨大的華蓋替我們遮住了不時飄來的細細雨絲,一米開外奔騰的怒江水滔滔而過,左手一瓶啤酒,右手一個雞翅膀,神聊天空海闊,笑談奇聞逸事,如神仙般快活!


  一覺醒來,薄薄晨曦中已有三三兩兩的傈僳婦女結伴來到池中休浴,洗去一年的辛勞,洗來一年的好運。就那麼自自然然地脫衣下水,盡情地享受着這大自然的施與,絲毫不因我們在一旁而介意,也不反對我們將鏡頭朝向她們。據說以前的風俗是男女老幼同他共浴,自然古樸,沒有任何私心雜念。後來由於開發旅遊事業,遊人漸多,當地政府下令男女必須分池而浴,男同胞們現在都在百米開外的另一個泉眼處洗浴。


  六庫東依碧羅雪山,西靠高黎貢山,怒江縱貫其間,江東是政治商業中心,江西是文化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首府就設在這裏。


  白族人說,過去這裏是珍禽異獸穴居的地方,土司官常在這裏下扣打鹿所以叫「鹿扣」。「鹿扣」是「六庫」的諧音,這是一種通俗詞源學的比附。漢族人說,這裏周圍一共有六座山峰,峰峰都有寶藏,共有六個寶庫,因此稱為「六庫」。很明顯,這是望文生義的牽強附會。而較早居住在這裏的傈僳族則說,這裏常常遍地冒水,地下有龍潭,所以叫龍洞(龍洞傈僳語為lut ku,漢語音譯為六庫)。不同的說法都有不同的依據,不過它們也僅僅只能證明六庫是一個古老的地名而已。


  六庫——這個過去瘴氣瀰漫之地,如今春意盎然,充滿生機。每當夜幕降臨,沿江兩岸的樓房建築和燦爛的燈火倒映怒江,泛起閃閃光波,猶如一幅幅恬靜優美的夜景畫,凡是到過這裏的遊人無不讚美這峽谷的新城,怒江的一顆明珠。



鄂溫克馴鹿人:流浪專家


  大興安嶺西北麓、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部落,他們就是」敖魯古雅「(地名,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的鄂溫克馴鹿人。因這部分人主要*放養馴鹿和狩獵為生,整年遊蕩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中,所以也稱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或鄂溫克獵民。


  「逐草而居」的遷徙是鄂溫克獵民遊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們生活在大興安嶺中最壯麗的篇章,因獵民點周圍的食物只夠吃10至15天,這就決定了遷徙的頻繁(若拖的時間太長,馴鹿覓食越走越遠,不但會加重尋找馴鹿的難度,還容易出現丟失)。在一個夏秋之交,我有幸親自參加了一次。遷徙前,獵民先把馴鹿和準備搬遷的物品準備好,遷徙開始後,由各家各戶的婦女牽着自家馱物品的馴鹿組成一個長隊,最前面有兩名年輕力壯的婦女負責引路,馱婦孺的馴鹿走在隊伍的最後邊,其它馴鹿便自動尾隨左右,若有離群或行走慢的,還有人不停地追趕。林中遷徙,異常艱難。他們在這茫茫林海中得以生存、延續和發展,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長期以來,鄂溫克獵民同馴鹿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對待馴鹿就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不但給它們取好聽的名字,還給予百般呵護。每到節日,便像打扮自己的女兒一樣為馴鹿梳妝,披紅掛彩,還要掛上亮晶晶的銅鎖;如果偶有一頭鹿不幸死去,他們都會難過得失聲痛哭。按照古老的風俗,馴鹿還是鄂溫克人嫁娶的聘禮,男方求婚時,首先要帶來若干頭高大美麗的馴鹿;結婚時新娘也要帶回數目相等的馴鹿,有的甚至還要多一些;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要牽着馴鹿在新搭的帳篷周圍轉幾圈,表示人丁興旺、馴鹿健壯。



圖瓦人:時間只需要消磨
  

  在新疆美麗的哈納斯湖畔,生活着2000多秘密居民,他們一直在水草豐美的哈納斯地區過着幾平與世隔絕的生活,沒有人知道他們的過去和將來,他們就是--一圖瓦人。


  圖瓦人屬於我國北方最古老的遊牧民族之一,現在圖瓦人日最多、最集中同時也是民族傳統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村莊是在哈納斯湖附近隸屬於布爾津縣的禾本村。禾木村也是現在僅存的3個圖瓦人村落中最遠也是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從布爾津縣城到禾木村近170公里,沿途要穿越高山峽谷、森林草原、茫茫戈壁。目前只有大卡車和吉普車才能進出。


  來到禾木村,首先進入我們視野的就是那一棟棟的小木屋和成群結隊的牧群,與高山、森林、草地、藍天白雲結合在一起,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文化景觀。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些小木屋已成為圖瓦人的標誌,它們基本有大半截埋在土裏,以抵擋這裏將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期的嚴寒,顯得特別原始古樸,並帶有遊牧民族的傳統特徵。房頂一般用木板釘成人字型雨棚,房體用直徑三四十公分的單層原木堆成,既保暖又防潮。在當地建一棟普通房子只需一兩萬元,幾個人用一個月就可以建好。


  圖瓦人幾乎仍處干遊牧時期的原始狀態,沒有任何與現代有關的物品在他們村子裏出現,這裏至今還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幾乎從未發生過任何刑事案件。他們的經濟來源主要*畜牧,種的小麥也處於粗放經營狀態,只管播種和收穫,中間沒有管理,從不澆水、施肥和鋤草,不過畝產居然還有200多公斤。圖瓦人很知足,過着非常簡單的生活,時間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需要消磨的東西。對於環境他們有近乎崇拜的愛護,雖然他們貧困,卻沒有一個人去亂伐一棵樹、亂墾一塊荒地,亂執一張樹皮(用來點火)。


  為了抵擋近半年的寒冬,圖瓦人最愛的就是自釀的奶酒,酒是他們生活的潤滑劑。不但經常可以看見飲醉的男人躺在外面,甚至也有許多是飲醉後席地而臥的姑娘。由於長期封閉地生活在喀納斯,圖瓦人只能近親結婚,人口素質和數量都急劇下降,據政府估計,15年後這一支圖瓦人就將消失。


  不願離開故土的圖瓦人,選擇在醉鄉中隨風逝去。


  哈納斯相關信息:哈納斯自然保護區位於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脈深處,哈納斯湖是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哈納斯」又名咯納斯,蒙古語意「美麗而神秘的水」。哈納斯湖的形狀象一彎月牙,環湖四周峰巒疊嶂,原始森林密佈,陽坡被茂密的草叢覆蓋,而北端的入湖三角洲地帶,大片沼澤濕地與河灣小心灘共存,地形平坦開闊,各種草類與林木共生,風景秀麗,水天相遇,當人們置身於此時,蘊藏於心靈中的安逸、寧靜、清新的自然底蘊在這一刻隨之而綻放。


  哈納斯是美麗的,朝看霧托翠嶺,晚觀長河落日,抬頭藍天碧空如洗,俯首湖水清澈似鏡。群山懷抱的哈納斯湖或深、或淺、或綠、或藍、平靜而深邃。這裏遠離世間的喧囂與紛擾,長堤攜綠,落木寒山,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位於布爾津縣境內,距阿勒泰市西北265多公里處,是一個座落在阿爾泰深山密林中的高山湖泊。「哈納斯」蒙古語,意為「峽谷中的湖」。哈納斯湖湖面海拔1374米,南北長24公里,平均寬約1.9公里,湖水最深188.5公尺,面積45.73平方公里。自然景觀保護區總面積為5588平方公里。哈納斯湖四周雪峰聳峙,綠坡墨林,艷花彩蝶,湖光山色,美不勝收。這裏是我國唯一的南西伯利亞區系動植物分佈區,生長有西伯利亞區系的落葉松、紅松、雲杉、冷杉等珍貴樹種和眾多的樺樹林、已知有83科298屬798種。有獸類39種,鳥類117種,兩棲爬行類動物4種,湖中魚類7種,昆蟲類300多種。許多種類的花木鳥獸在全疆乃至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



  墨脫:為征服的快感而存在


  進入墨脫必經的多雄拉山口,終年積雪,翻過山後是一派熱帶景象的墨脫


  如果條件許可,墨脫,實在是每個好游者都該去的地方,中國最後一個不通公路的縣。


  墨脫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聖的」蓮花寶地「。首選路線是從派多翻多雄拉雪山,經汗密、拉格、背崩,三四天就可以走到墨脫。幾天中,你從海拔4000多米到幾百米,體驗寒帶到熱帶的種種,於此,多有描述,不贅言。這條路,目前為去墨脫的主要通道,路面尚可,體力好就行。我是11月去的,沒見多少傳得玄乎的螞蟥,沒覺得有多難。我曾仔細觀察過這個縣城所在及周圍山峰,的確如一朵盛開的蓮花。但是,說實在的,我認為那個縣城並沒什麼看頭,幾堆毫無特色的橫七豎八的房子而已,且物價高得離譜(因什麼東西都*人背馬馱進來),一瓶啤酒20元,一罐健力寶10元。當地人吃的大都是罐頭豬肉,偶爾的一次」殺牛日「,是整個墨脫縣城的大日子,大夥都排着隊。


  墨脫的汽車已經成了半截入土的陳列品


  在某種意義上,墨脫作為一種象徵而存在。有人稱,在到過墨脫的人面前不要言路,意思是說這世上再沒有比到墨脫更難走的路了。但墨脫的路,也並非傳說中的那麼恐怖。並且,我認為,游墨脫的妙處,也就在這抵達的險途中,你只需咬緊牙關往前走就是了。


  墨脫縣其實並不是從未通過公路,當年開進的一輛卡車,就再也沒有機會開出去。路終於還是沒有通,如今這卡車只剩下一個土埋半截的駕駛室陳屍墨脫街頭,成為文物般的歷史見證。墨脫的縣政府招待所(也就幾間木屋)里的木板牆上留有各地步行者的手記,上面還有些E-MAIL地址。


  事實上,進出墨脫的路還有多條,但都可謂」探險「了,沒有充分準備,最好別試。墨脫之所以詭秘,似乎全為那些希望體驗這條象徵艱險之路的人們存在。一旦體驗過,便會有種」我看見,我征服「的快感。


  墨脫相關資訊:墨脫位於西藏東南角,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只有 1000多米。著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主體段都在該縣境內。這裏是西藏高原海拔最低,環境最好,氣候最溫和,雨量最充沛,生態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墨脫古稱「白瑪崗」,藏語意為「花朵」。這裏是藏傳佛教信徒嚮往的蓮花勝地。墨脫原本不是門巴人的故鄉,據史料記載和民間傳說,門巴人在近一兩百年前開始東遷,憑着勇氣以及對東方美好生活的嚮往,千里迢迢來到白瑪崗。他們並未找到傳說中的極樂世界,卻在這塊富饒之地建立村寨,定居下來。還有一支東遷者門巴族的「門」是指門隅,「巴」藏語指人,藏語「門巴」就是生活在門隅地方的人之意。據1999年最新資料統計,目前在整個墨脫縣九千多人口中,門巴族就有六千多人。


  墨脫是中國大陸2100多個行政建制縣中,至今唯一一個一個不通公路也不通郵的地方。人力背夫是這裏唯一的運輸方式;當地人過着幾乎與外界隔絕的原始生活;石鍋和筷子是運出大山的僅有商品。


   行知提示:


   1、首選路線:
   是從派鄉翻多雄拉雪山,經汗密、拉格、背甭,3-4天就可以到墨脫。這條路,目前為去墨脫的主要通道。回來不妨從雅魯藏布上行到108公里處,再翻越嘎隆拉雪山到波密,3-4天。

  
   行程:米林---派鄉:途中可在墨脫駐八一辦事處或林芝軍區找車,路上車輛很少,也可以搭車兼步行,90公里行程。 轉運站---拉格:轉運站距派鄉5公里,是一個小集貿市場,有食宿。到松林口3小時,汽車盤山道1.5小時到多雄拉山口,5小時到拉格,可以住宿。 拉格---汗密:2.5小時到大岩洞,5小時到汗密,那裏有一個兵站,幾個接待站,可住宿。 汗密---背崩鄉:到阿尼橋4小時,再行7小時到背崩,住鄉政府招待所。(注意:在八一鎮武警邊防大隊辦理邊境證,因為過解放大橋檢查站時要接受盤查。還有,不要拍攝大橋,過橋前把相機收好,以免強行曝光。)  背崩鄉---墨脫:從背崩鄉以北10小時到墨脫,這段小道較平緩,墨脫縣城建在一個小山丘上,可住縣政府招待所15元/人,也可住川菜館樓上,20元/人,但是沒有廁所。墨脫---波密:墨脫至波密108公里,9小時的行程,在行至80公里處,有一個物資轉運站,可住宿。


   2、自助旅遊提示:
  1)解放鞋防滑效果不錯,要保持鞋內乾燥,如果起泡的話,用針挑破後擠出水,但不要撕皮,好好休息一晚,以後就不會再起泡了。?


  2)如果遇上螞蟥,用打火機或煙頭一燙即掉,最好不要在草地上停留,也不要把包放在草地上,儘量走在路的中間,走得快點不容易粘上螞蟥。?


  3)在轉運站可找到背運工,3-5元/斤背到背崩,7元/斤背到墨脫。
  
  4)前往墨脫的路上很難找到合適露宿的地方,所以睡袋、帳篷非常有用。


  5)川藏線、滇藏線搭車的一點技巧:比較固定的車有從波密、察隅等地往成都運木材的貨車,不定期載客往成都的吉普車、桑塔納。每個縣有一個招待所是司機的聚散地。 如:波密的糧食局招待所、然烏的平安旅社(你一大早在三岔路口等候,可兼顧從察隅上來的車)。如:八宿的未知、幫達的幫達兵站、左貢的縣政府招待所(每周五有從昌都到芒康的大巴,當晚停左貢,周六到芒康,周日返回)。 如:芒康的縣招待所(往鹽井,德欽方向的貨車不少,注意牌照為雲R的車)。 如:德欽的縣招待所(每日下午3點有往明永冰川的班車,第二天早8點返回。貨車一般很早出發(6、7點),下午車就很少了。) 最有效的辦法是一大早在必經之路上等候,而且離城越遠,成功率越高。川藏線上有很多兵站,樂意接待旅遊者。 

 
   3、行李清單:


   睡袋、防水布、雨傘、運動服、運動風衣、長褲、短褲、T恤若干、毛衣、襪子若干、內褲若干、高腰解放鞋、綁腿、太陽鏡、防曬霜、帽子、瑞士軍刀、針線、手電、鏡子、打火機、手紙、藥品、洗漱用具、相機、膠捲、地圖冊、筆記本、壓縮乾糧、水。注意:墨脫物價很高,因為所有東西都是靠人背、馬馱進來的,啤酒20元/瓶,健力寶10元/罐。

  
   4、沿途食宿宿:


  1)汗密有四川人開的大棚客棧,每晚10元,客棧有簡單食品出售。
  2)墨脫縣政府招待所每人20元,縣城內有兩家餐廳,價格很貴。  
  3)80K有墨脫縣住當地的招待所:每人10元,小旅店也是10元。
  4)波密鴻馨招待所:3人間10元/人。波密飯店4人間散鋪15元,當地有簡單的餐廳提供飲食。  
  5)邦達兵站:住宿15元/人  
  6)左貢:縣招待所10元/人,糧食招待所10元/人  
  7)芒康:縣政府招待所10元/人



  黑洞:永遠未知的旅程
  

  有沒有做過這樣一個夢: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片漆黑里,突然附下深淵,永遠沒有盡頭……


  要在現實做這樣的夢,建議你去探洞吧,那些黝黑不見盡頭洞穴,絕對可以100%刺激你自認為強健的神經。有人估計,中國地下有數十萬個大小洞穴,絕大多數屬於未經探察的」處女地「。在中國西南地區,是世界上洞穴地貌(也稱喀斯特地貌)最為集中分佈的區域。喀斯特,英文KARST的音譯,詞語源自斯洛文尼亞的地名。」喀斯特「指的是天然水與碳酸鹽岩作用後產生的獨特的地貌景觀與洞穴。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5種最具危險性的挑戰性的探險活動分別是:深海潛水、江河漂流、登山、洞穴潛水和深洞探測。我們隨一支由2名中國地質學家、1名西班牙環保學家、3名西班牙洞穴探測專家組成的科學考察隊、赴貴州盤縣、六枝等地進行洞穴考察,親身體驗了一次洞穴探險的感受。


  第一天探洞是在盤縣淤泥鄉的龍潭口洞,一盞礦燈,一瓶礦泉水,二枚雞蛋就是我的全部裝備。可還未進洞就來了個下馬威,洞口在一個5米多高的懸壁上方,人必須沿着光禿禿的岩壁爬上去,當地老鄉站在洞口向我伸出友情的手,可我卻不敢伸手過去,試想一下,腳下找不到立足點,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別人的手上,心裏實在是有些發毛。人懸在岩壁上,聽到下面的人在笑,我的腳在發抖,想着出發前自己搶着喊着來洞穴探險,絕不能輸在洞口,只好鼓足了勇氣,硬着頭皮上。


  上來了,身上穿的背心已經濕透,雖然腳在發抖,手也在抖,可嘴上卻不能認輸:沒事,繼續前進。龍潭口洞內廳石嶙峋,石柱、石筍千姿百態,月奶石、邊石池記述着和十萬年前的歷史流痕,美景當前只能慨嘆自然的鬼斧神工。黑暗中會有一陣陣恐襲來,如果我的電池用光,會不會困在洞中?如果一腳踩空,會不會落進無底深淵?我告訴自己探險者決不會受到黑暗的折磨,可心裏卻無法控制這種情緒。見到洞口的陽光時,心裏快樂得要哭出來,很難相信我們在洞裏已經待了6個多小時。 一出洞口,我累得四腳朝天躺在地上,那位西班牙的環保專家夏威爾走過來告訴我:」你很了不起,今天你走了700米。「只有張教授的誇獎聽起來讓我感動,」你像個真正的caver(洞穴探險者)。「   


  洞穴探險與登山有許多相似之處,只有過前進的方向剛好相反。探洞者並不能像登山者那樣看得到努力的方,他們也不知道自己到達的終點是什麼,這種未知性也許是洞穴探險最大的魅力。

來源:21CN 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鄭浩中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