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揭密慈禧太后的昂貴內廷奢侈生活

慈禧備膳的壽膳房廚役、太監共二百人,僅傳膳太監就達二十多人。每膳都按太后的份例上菜,其原料多為新鮮蔬菜、山珍海味。每餐葷素搭配,營養合理,例如冬季食羊肉、鹿肉等熱性食品,夏季食野生的茯苓、山菜、蘑菇等。主食多以五穀雜糧為主,其中做粥用米就有京米、紫米、薏米、梗米、老米、小米等十幾種花色。進膳所用的餐具為金銀玉翠器及細瓷盤碗,冬天多用金銀暖鍋和銀質暖盤、暖碗,夏天使用水晶、瑪瑙、細瓷盤碗。每品菜上均有銀質的試毒牌,長三寸,寬五分,菜中如有毒,銀牌即變色。慈禧使用的筷子為象牙質鑲金頭,匙子則金銀質地皆備。





  大雅齋黃地墨彩花卉碗

  此碗口微撇,弧腹,圈足。碗內施白釉,外壁黃地上有墨彩牡丹花枝與蝴蝶,濃淡相宜。清同治年間作品,高9.4cm,口徑17.4cm口沿下紅彩書「大雅齋」三字楷書款,旁有紅彩「天地一家春」印。底有朱文「永慶長春」四字楷書款。





  紫檀鑲金頭嵌瑪瑙筷子

  筷子,古稱「箸」。早在商代,紂王就以象牙箸進食,後世始有「象箸玉杯」喻生活豪華之典故。清代晚期的慈禧用箸更加講究,質地、紋飾與造型均要求精美。在清末的文物遺存中,有不少使用過的金筷子、銀筷子、玉筷子、金銀三鑲象牙筷子、金銀三鑲烏木筷子、珊瑚頂玉筷子等。儘管這些筷子的質地名貴,但也脫離不了其基本形式。這些筷子反映了慈禧生活的奢華,同時也展現了藝術世界的無窮變化。



    銀龍柄奶茶壺 清晚期,通高35cm,最寬48cm

  壺銀質,以錘鏨、鐫刻等工藝製成。蓋頂飾十二瓣復蓮,上置如意頭珠形紐。窄肩,鼓腹,下斂,足外撇。彎曲的粗流處雕雙角獸首,柄為龍首形。壺腹下半部鏨卷草紋。此壺器形渾圓樸素,鏨工挺拔有力,是清代慈禧垂簾時宮廷宴請王公大臣所用。

  清乾隆帝在詩注中稱:「國家典禮,御殿則賜茶(奶茶)。乳作汁,所以使用使人肥澤也。」皇帝、后妃祭神祖時要獻奶茶表示敬意;宮廷筵宴時,皇帝賜奶茶是隆重的禮儀制度。皇帝、皇后的日飲奶茶由茶膳房蒙古茶役熬煮,通常正膳之後飲用奶茶。



  茯苓,清晚期,高23cm,寬34cm,重6847g

  茯苓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表皮為淡灰棕色或黑褐色,呈瘤狀皺縮,內部白色略呈粉紅,由無數菌絲組成,寄生於赤松或馬尾松等樹根上,深入地下
20至30cm處。茯苓既可食用又能入藥,藥用有利尿、抗菌之功效。慈禧太后喜食的「八珍湯」中配有茯苓。八珍湯用薏仁米、扁豆、茯苓、蓮子、冬瓜皮、交實、炒山藥、小米八物同煮,飲用可清火生津、健美皮膚、防止脫髮。這種無藥味又能治病健身的食品非常適合慈禧「厭於藥、喜於食」的胃口。



  錯金銀卍壽字火鍋 清中期,高30cm,直徑30cm

  火鍋在清宮中又稱熱鍋,基本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組合式,由鍋、爐支架、爐圈、爐盤、酒精碗5部分組成,可以同時上桌燒煮食物,也可單獨用鍋溫食品。另一種為鍋中帶爐,爐內燒炭火,能把水燒開,生魚、生肉、蔬菜放到沸水中可以煮熟。清代宮廷使用的火鍋質地精良,造型繁多。此件火鍋屬於第二種類型,銀質,採用錯金銀工藝,利用兩種不同金屬的色澤對比形成鮮明的裝飾圖案。鍋體滿布金銀圓「壽」字、長「壽」字、蝙蝠紋,其閉火蓋上鏤雕卐字紋,喻「福壽萬年」之意。此為清代晚期慈禧經常使用的火鍋。



  燕窩 清晚期

  由雨燕科金絲燕屬的幾種燕類的唾液,或絨羽混唾液,或纖維海藻、柔軟植物纖維混唾液凝結於崖洞等處所成的巢窩稱作燕窩。燕窩分佈於印度、馬來群島及中國的廣東、海南島一帶。中國人認為燕窩是上等的食用補品,中醫稱其具有養陰潤燥、益氣補中的作用,可治療虛勞咳嗽、咳血等疾病。清宮的燕窩來源於地方進貢,食用時常與菜餚相配,或飲燕窩湯。

  此燕窩為貢品,盛放於紅漆描金「五蝠捧壽圖」圓盒中,盒內燕窩形狀整齊,應是燕窩中的上乘佳品。



  戧金彩漆勾蓮紋攢盒 清晚期,高11cm,口徑40.5cm

  攢盒木胎,通體髹紅漆為地,內外分別戧金彩漆勾蓮紋和勾蓮雲蝠紋。盒葵花式,內有九個盒,即八個異型盒環繞着中間一圓盒攢在一起,故稱攢盒,又稱「九子盒」。



  翠玉雕花蓋碗 清中期,通高8.3cm,口徑12.4cm,足徑4.7cm

  蓋碗翠玉質地,粉白色地子中有綹綹綠色。碗圓形,帶蓋,圈足。蓋面和碗外壁凸雕纏枝蓮紋。

  蓋碗是清代宮廷飲茶用具,其泡茶量小,適於細細品飲。碗蓋略小於碗,是為品茗時刮茶葉所用。慈禧飲茶視季節選用不同的蓋碗。冬季飲茉莉花茶用黃釉「萬壽無疆」瓷蓋碗。夏季,慈禧喜歡用翠蓋碗泡金銀花茶,金銀花在翠蓋碗中浸泡清香可口,淡淡的茶湯與翠碗相得宜彰,賞心悅目。茶具的講究反映出品飲者的高貴身份。



  錫制瓜式一品鍋 清晚期,通高32cm,直徑40cm

  慈禧嗜食暖鍋,一年四季暖鍋不斷。可能因為慈禧的這一愛好,故宮現藏式樣繁多的火鍋,屬清代晚期的最多。這件一品鍋錫質,鍋體與鍋蓋相合呈倭瓜形,頂部復瓜秧、瓜葉作蓋柄。其內屜平放5隻鑲金邊的錫蓋碗。鍋體外部可插支架放置蘸碟。鍋由圓支架支撐,支架下部設4個圓形酒碗,用以煮沸鍋內之水。故宮收藏的大型火鍋還有方形、雙環形、四倭角形、八方形等造型,蓋柄上的裝飾有雙夔、獅首、鯉魚、立鳳等,並用珍珠、寶石等鑲嵌。這種鍋集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為一體,顯示出皇家飲食用具的精美華貴。



  銅鍍金嵌料石葵花盒 清晚期,通高7cm,口徑16.5cm

  盒呈葵花式,通體鏨刻纏枝蓮紋,並鑲嵌紅、藍玻璃料石,圖案生動活潑。

  此為清代后妃盛放檳榔的盒子。慈禧喜食糖果、蜜餞等甜食,又有吸水煙的習慣,因此出現黃牙、齲齒,影響美觀。慈禧在使用御醫配置的「固齒刷牙方」的同時,還遵醫囑飯後嚼檳榔,隨身攜帶檳榔盒。檳榔產自雲南、福建等地,果呈紅色,橢圓形。口嚼檳榔果有消食開胃、生津固齒、清除口腔內腐氣、口齒芬芳等益處。



  慈禧:奢侈太后

  慈禧是有名的「奢侈太后」。但正如曾給慈禧畫像的美國畫家卡爾女士在《慈禧寫照記》中所說:中國皇帝之尊嚴,僅次於天。臣下以犬馬聲色奉者,自然窮奢極侈,惟恐不得主上之歡心。而皇帝則自以為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區區數千百萬金之供奉,自亦無所用其顧惜也。所以皇宮奢靡之習歷來如此,並不僅僅是慈禧太后。有關慈禧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的具體情況,史料中有不少披露,以下簡要作一介紹。



  奢侈餐具

    飲食

  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機構有內務府下屬的御膳房、御茶房、內餑餑房、酒醋房、菜庫等。其中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長以下370餘人及太監數十人。宮中膳食有份例規定。皇帝每日份例為:盤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豬油一斤,羊兩隻,雞五隻,鴨三隻,時令蔬菜十九斤,各種蘿蔔六十個,苤藍、干閉瓮菜各五個,蔥六斤。調料玉泉酒四兩、醬及清醬各三斤、醋二斤。8盤240個各種餑餑用白面三十二斤、香油八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棗各六斤,芝麻、沙橙若干。皇后及皇貴妃以下妃嬪、皇子等依等次遞減。如無特殊情況,嚴格按份例供應,不得擅自增減。宮中正餐為早膳(早6時至7時)和晚膳(午12時至下午2時)。晚上6
時另有一次晚點。其他時間可隨意加餐。御膳膳單需由御膳房在皇帝用膳數日前開出,交由內務府主管大臣審批,而後照單準備。皇帝獨自用膳。用膳時由御前侍衛向御膳房傳膳,御膳房將膳食放在膳盒裏或膳桌上,由侍衛抬送至用膳地點。太監按規定布好菜點,經過驗膳(插銀板)、嘗膳等程序後,皇帝始用。用膳時,皇帝坐北朝南,面前為一長方形上下兩層大膳桌,桌上佈滿精美食具和菜餚,太監報菜名,皇帝有中意者,太監便盛入皇帝碗碟中。

  慈禧太后用膳與皇帝類同。御膳房本集中了全國最好的廚工,又從各地採辦「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等,做成全國最好的名菜名點,供帝後享用。到慈禧當政的時候,御膳房更為她準備了各種各樣的菜餚、點心。每日兩頓正餐,照規定需上100碗不同的菜餚。另有兩次「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平常總在40至50碗左右。慈禧曾乘火車去奉天,臨時御膳房即佔了4節車廂,其中1節車廂裝着50座爐灶,每灶負責做兩種菜,共用廚師100名,雜差不等。每餐備正菜100種、糕點水果糖食乾果100種。用餐時,慈禧一個人坐着獨享,有時命身邊女官裕德齡等陪她同吃,裕德齡等也只能站着吃。這麼多的菜,除了靠近的幾種,其他的菜慈禧很少動。慈禧若愛上了較遠的某一種,就吩咐侍膳的太監端近前來。慈禧每餐嘗過的菜至多不過三四品,剩下的待她用餐完畢,便一齊撤下。這些菜或當即扔掉,或由女官、宮女、高級太監等依次取食,其中十之八九還是完完整整的,像供祖先撤下來的祭菜一樣。

  裕德齡在《清宮二年記》中寫道:「慈禧對於飲食的知識極為淵博,大概可以使當代許多專家吃驚。」慈禧愛吃清燉肥鴨。即將鴨洗淨,加調味品裝入瓷罐,隔水用文火蒸三天,肉酥骨軟,慈禧則只食幾筷最為精美可口的鴨皮。慈禧對鴨子似乎情有獨鍾,據《中國文物報》載:新發現一份慈禧咸豐十一年十月初十晚膳的食單,20多道菜式中,鴨餚就有「燕窩如字八寶鴨子」等七種。熏炙菜餚如烤鴨、燒乳豬、熏雞、煨羊腿等也合慈禧口味。據慈禧自己說,她年輕時最愛吃酥脆如「響鈴」的燒豬肉皮。晚年「櫻桃肉」取代「響鈴」,成為她特別中意的一道菜。



  奢侈餐具

  遇到節日,比如重陽節,御膳房還額外為慈禧做菊花、棗泥、八寶等各種花糕上供,還有各式餑餑。據說,這天慈禧要到頤和園排雲殿吃一種她最愛吃的專用木炭和松枝烤出來的「燒餅夾烤肉」。慈禧小食愛吃小窩頭、臭豆腐。小窩頭,據說是八國聯軍打到北京,慈禧狼狽西逃時沒的吃,見一群逃難的人正在啃窩窩頭,一個足有四五兩重,討來一吃,十分可口。回宮後命御膳房做窩窩頭,卻再也沒有挨餓時吃的那種美味。御膳房絞盡腦汁,用栗子面加白糖做出一兩一個的小窩窩頭,慈禧雖覺還是沒逃難時吃的窩頭那麼香那麼甜,也總算將就了,御膳中也就多了一品佳點。臭豆腐,必是王致和的臭豆腐,慈禧每頓飯都離不了,而且必須當天從「王致和南醬園」買來。

  現流傳有一份慈禧過生日的菜單:火鍋二品:豬肉絲炒菠菜、野味酸菜;大碗菜四品:燕窩「萬」字紅白鴨絲、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八仙鴨子、燕窩「意」字什錦雞絲;中碗菜四品:燕窩鴨條、鮮蝦丸子、燴鴨腰、溜海參;碟菜六品:燕窩炒燒鴨絲、雞泥蘿蔔醬、肉絲炒翅子、醬鴨子、鹹菜炒茭白、肉絲炒雞蛋。只十六品(或者只列主菜?),菜名也無甚出奇,除燕窩外,以尋常雞鴨肉為主,有如今日普通小菜館都能吃到的家常菜飲品,慈禧愛飲花茶。她嗜茶成癖,特別講究。泡茶用的水是當天從玉泉山運來的泉水;所飲的花茶不是經過火焙的茉莉、玫瑰,而是剛採摘的鮮花,攙入干茶里再泡入茶盅,飲起來既有茶香又有花香。慈禧飲茶用白玉茶杯。金茶托上放三盞白玉杯,中間是茶,兩邊是花。兩名太監雙手將茶托共捧至慈禧面前,口呼:「老佛爺品茗了!」慈禧方才飲用。



  服飾

    服飾

  慈禧御前女官裕容齡在《清宮瑣記》中寫道:「慈禧的衣服、首飾、衣料、繡花鞋等,都是分門別類地登在冊子上,平常用的和臨時賞人的物件歸內庫,由兩個太監總管和四個首領共同管理。賞出去的東西都要寫明年月日,賞給某,交到內務府註冊。」

  慈禧的服飾很多。她乘火車去奉天時,有專門一節車廂載運她的服裝。她並不預備在那邊耽擱太久,因此所帶的衣服只是晚春時適用的一部分。但這已足以使她的御前女官裕德齡驚嘆:「它的偉大和富麗幾使人目為之炫,神為之奪。除卻你能看見的一片彩雲似的錦繡之外,你就不用想細細鑑別它們。因為它們委實是太多了,太美麗了!」衣服大概有2000件,鞋子不能算多,也有三四十雙。好在太后走路的時候很少,平均一雙新鞋可以穿五六天。慈禧既擁有如此之多的衣服,當然可以隨時更換。但因為實在太多,就是每天換兩三次,仍有許多衣服永遠穿不到。而她身邊人看到,她平常穿的四季衣服不是很多、很新,「只是她平常常穿的幾件」,「觀其真實之價值,亦不見十分高貴」。比如在冬天,她常穿的就是一件茶青色緞子皮襖,見客時就另換一件絲的或織錦的新旗袍。慈禧與多數女人一樣喜歡檢閱和欣賞自己的衣物。有些衣服雖是從不再穿,卻因有紀念意義,如數十年前她為貴妃時穿過的衣服等,時常要叫太監取來把玩,追念往日的綺年玉貌、美景良辰。即使在出行途中,「每隔四五天工夫」,她也「總要把所有的衣服等等查看一番」。那些衣物每三襲盛放在一個朱紅漆的木盤中,由兩個太監抬到慈禧面前,全部看完,不啻上千百人的隊伍。太后身高中等偏低,喜歡穿高跟的鞋,有的高達6英寸。她有一款大典時才穿的繡花鞋,鞋底很高,四周綴有小珍珠串,如同穗子一樣。



  服飾

  慈禧的髮式亦即清末宮廷后妃的正式髮式——「大拉翅」,據說是她自己所創,後來官宦命婦、民間女子紛紛效仿,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戲劇舞台上。慈禧的「大拉翅」髮髻,實際是一個高約一尺有餘、內以鐵絲為骨架、外包青緞青絨布做成的兩把頭冠套。摘戴自如,又可美飾頭髮。兩把頭的頭飾有扁方、簪、頭花、流蘇等。慈禧夏天最喜歡戴的扁方是六十整壽時張之洞進貢的,用檀香木、金絲和小珠子鑲成。頭花是「大拉翅」髮髻的主要首飾,大多以珠寶鑲嵌而成。慈禧許多畫像、照片中,都能見到她「大拉翅」髮髻正中的大朵珠寶頭花。慈禧不但喜歡珠寶頭花,還喜歡戴大朵絨花。這是因為漢語「絨花」與滿語中的「榮華」音近。她常應時節戴不同絨花,如清明日戴絨柳芽,端午日戴絨艾草,中秋日戴絨菊花,冬至節戴葫蘆絨花等。



  慈禧的鞋

  美國女畫家卡爾為慈禧畫的油畫像中,有一幅身穿黃底繡紫藤蘿團壽字氅衣,頭上梳的「大拉翅」,簪插了許多珠翠首飾:翠簪、鳳釵、金扁方、寶石頭花、珍珠頭箍及下垂的一串串流蘇,顯得雍容富貴。但卡爾說,慈禧佩戴之首飾,種類雖多,而終不過珠翠二者。「據說宮裏各種首飾都有,但我只看見過慈禧常戴的幾種。她最愛的是一個翡翠戒指,一個碧綠戒指,還有頭上戴的幾朵珠花和一件珍珠串起的披肩。」「慈禧還戴一副小珠子耳環,永遠也不摘下來。據老太監們說,這副耳環是慈禧進宮時,咸豐皇帝賞給她的。慈禧每次戴兩副耳環,因為她有四個耳孔。」



  儲秀宮

    住所

  慈禧的住所當然首先是位於北京正中的紫禁城。慈禧大半生居住在西六宮。西六宮位於紫禁城中路後三宮西側,總稱內廷西路,俗稱西六宮。原有十餘座宮殿,清中後期改建為4個院落、8座主殿。除東南角永壽宮和西北角咸福宮外,東部的翊坤宮、體和殿、儲秀宮及後殿麗景軒為一個四進大院;西部的太極殿、體元殿、長春宮和後殿的「怡情書室」為一個四進大院。同治、光緒皆只有4個后妃,東西六宮均冷落蕭條,慈禧遂先後佔據了西六宮大部分住所。

  咸豐二年
(1852年),慈禧奉咸豐諭旨,以「蘭貴人」的身份入住紫禁城西六宮的儲秀宮,在那裏生下了同治。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慈禧等隨咸豐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駐蹕避暑山莊。莊內有煙波致爽殿,殿旁有東西兩跨院,分別稱為東所、西所,慈安住東所、慈禧住西所,加之在京城時慈安住東六宮的鐘粹宮、慈禧住西六宮的儲秀宮、長春宮,人們遂私下稱為「東太后」、「西太后」,「東宮」、「西宮」及「東邊兒」、「西邊兒」。同治即位後至光緒十年
(1884年)以前,慈禧住紫禁城西六宮的長春宮。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又移居儲秀宮,耗銀六十三萬兩(加上賞賜臣僕共計一百二十五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並將同治降生的後殿定名為麗景軒。

  儲秀宮改造後的四進庭院寬敞幽靜,兩棵蒼勁的古柏聳立其中,殿台基下東西兩側安置一對戲珠銅龍和一對銅梅花鹿。迴廊壁上刻滿了大臣們恭寫的《萬壽無疆賦》。正殿裝修精巧華麗,正中設地屏寶座,後置五扇紫檀木嵌壽字鏡心屏風,上懸「大圓寶鏡」匾。東西側各有花梨木雕竹紋裙板玻璃隔扇,分別將東西次間與明間隔開。東次間、東梢間以花梨木透雕纏枝葡萄紋落地罩相隔;西次間、西梢間以一道花梨木雕萬福萬壽紋為邊框內鑲大玻璃的隔扇相隔。西梢間作為暖閣,是居住的寢室。慈禧住儲秀宮時,在體和殿用膳,節日在翊坤宮接受妃嬪們朝拜,在翊坤宮為光緒選妃。



  儲秀宮

  長春宮南面設有戲台,與體元殿相連。慈禧常和王公貴妃在此看戲作樂。

  西六宮最前面、亦即最南端是養心殿。清代除順治康熙兩帝住中路乾清宮外,雍正以後歷代皇帝均以養心殿後殿為寢宮,在養心殿前殿處理日常政務。同治、光緒時,養心殿前殿東暖閣是慈禧垂簾聽政的地方。聽政時,小皇帝坐在前面寶座上,兩太后坐在後面寶座上,中間掛一塊紗簾。

  紫禁城宮殿之外,有稱為「西苑」的「三海」即中海、南海、北海。三海中有數不盡的樓台亭閣。慈禧常住中南海儀鸞殿,光緒住在附近的瀛台。

  慈禧六十歲生日前後,常住頤和園的樂壽堂。慈禧在那住了許多年。

  慈禧的寢殿有炕有床。德齡說,太后睡覺所用的炕也不怎麼特別,只是下面鋪的軟褥比普通的厚一些,冬天要鋪三重,春天鋪二重,夏天也要鋪一重——這也許是她年事已高,比較怕冷的緣故。軟褥上罩着一條綢毯,每隔兩三天更換一次。她的寢宮內,除卻夏天,平常總得生一個暖爐,只是冬天燒得旺些,春、秋燒得弱些。德齡《清宮遺聞》都提到,慈禧有一奇枕,長約十二寸,其上有一個三寸見方的小洞,其中填以曝干之花。據德齡說,這是因有一次抓住了一個偷進頤和園想加害慈禧的人,其後,除加添衛士之外,慈禧還將枕頭改成了這個樣子。她認為,這樣可以使她在睡覺時能聽到附近的聲息,便於防範。德齡曾親自躺上去試過,覺得這枕上的一孔,確有幾分揚聲筒的功效。



  慈禧出行

    車輿

  慈禧出行,除傳統的皇輿、鳳輦、御船外,還增加了近代新式交通工具。其中有東洋車、火車、汽車。

  慈禧常坐東洋車出遊,「車制絕精美。其把手處盤以金龍二,作昂首遐觀狀。二*為橡皮所制,輕快流利,得未曾有。一宮監在前曳之,又有一宮監則在後向前而推。太后坐其中,極以為快」,但慈禧說,還是不如乘轎舒服。

  火車除慈禧曾改造了一列專車乘之赴奉天外,紫禁城內也設有短距離輕便軌道,起於宮門入口,終點為慈禧寢宮之外。車上一切設備俱全,只比平常者略小。然慈禧不喜歡坐火車出遊,覺得機車聲音過于震盪,車座又太狹窄。



  慈禧出行

  大內所有汽車不下十餘輛,都是清朝出洋官員進呈以博慈禧歡悅的。其中有一輛為黃色,繪以雙龍,玻璃室內設寶座,是慈禧的御用汽車。但慈禧從未坐過,因為駕駛汽車的車夫須坐於慈禧之側,就中國傳統而言,此大為不敬!又怕有意外危險,故宮中諸人商量甚久,終莫能決。雖慈禧極欲一試為快,終為他人諫阻。

  北京頤和園「德和園」現今停放着一輛袁世凱作為祝壽貢品獻給慈禧的中國頭號老爺車。這輛古典汽車是敞開式黑色木質車廂,兩軸四*,車*車輻條均為木質,
*胎實心,銅車燈,酷似四*馬車。橫置式氣缸、10馬力汽油發動機巧妙地置於座席之下,最高時速為19公里。據說,此車慈禧曾乘坐過一次,司機名叫系福齡。



  慈禧就在宮裏度過大部分時光

    起居

  慈禧起居大致可分為兩種:垂簾聽政時期,早5點至6點即起,有時4點即起,夙興夜寐,常恐王公大臣說閒話;還政時期,常駐中南海和頤和園,每天早過8點起,晚過子時睡。

  信修明著《老太監的回憶》說:還政期間,平日,太后早膳後即出殿。在各處步行約半小時,回殿中踢毽子,有時靜坐,念佛,或書或畫,吃水煙,喝茶,在殿內稍稍活動。12點鐘後,進寢宮歇午覺。午覺醒來,喝茶吃煙,然後出殿繞大圈子。下午五六點傳膳,膳後仍繞一小圈,回殿擲骰子。玩法即舊時「升官圖」變相,名「慶壽圖」。八人各佔一仙,會親的王妃和格格均加入。如無會親者,僅有四格格、元大奶奶、崔玉貴和當班的御前首領,人數不夠,一人可兼二仙。司房太監執筆記點。如聞高喊,呂仙四豹子,那就是太后贏了。而後即準備歸寢宮。有時,太后歸寢後,與坐更人一起編戲,以昇平署的崑腔高腔劇本為藍本,翻成二簧。並命青年太監排戲,專為萬壽及節令賞王公大臣聽戲。當時有年輕即守寡、善詩文繪畫的南方人繆嘉蕙(稱繆太太)及另一宦婦選進宮中,侍奉太后編戲、讀詩、繪畫。又選江南女子、工匠數名,在中南海養蠶、繅絲,設綺華館,織造綢緞。有會織布的太監李某喚「布李」者,太后命其為頭目,率領太監中會織布的在中南海內集靈囿中設立了一個織布廠。太后駐中南海時,每日均到集靈囿中看織布,其積存的棉線與布,放在咸福宮同道堂有一屋子之多。



  也許她也曾經在這裏散步

  慈禧愛遛彎兒。據馮劍茹《慈禧愛遛彎兒》一文介紹,慈禧經過長期摸索,總結出了一個強身健體的獨特方法:每年二月驚蟄一過,即順應節令,開始遛早彎兒。早晨梳洗完畢,吃一小碗百合銀耳,走出寢宮,由李蓮英陪伴、崔玉貴跟隨,帶着四個侍女排成兩行遛彎兒。這時太后幾乎不說話,靜悄悄地數着腳步走,不願有任何事情打擾她的寧靜。一邊遛,一邊還有規律地擺首、停步、吸氣、調氣。同樣,晚膳後,太后也必繞寢宮巡行一周。慈禧太后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參與政事,執掌政權長達四十八年之久,與她懂得強身健體之法並曠日堅持鍛煉有很大關係。

  慈禧洗腳、洗澡都有講究。金易、沈義羚着《宮女談往錄》說:
「老太后洗腳不僅是為了衛生,更重要的是為了保養,說深了,有點小病小災的,洗腳比吃藥還便當。」「儲秀宮裏把給老太后洗腳看成是很重要的事。洗腳水是極講究的。譬如:屬三伏了,天氣很熱,又潮濕,那就用杭菊花引煮沸後晾溫了洗,可以讓老太后清心明目,全身涼爽,兩腋生風,保證不中暑氣;如入三九了,天氣極冷,那就用木瓜湯洗,活血暖膝,使四體溫和,全身柔暖如春。當然,根據四時的變化、天氣的陰晴,隨時加減現成的方劑,這也可以算是老太后健身的秘密了。」



  慈禧畫像

   費用

  據清王朝最後一任總管太監小德張回憶:慈禧當年一天的宮中費用大致是紋銀四萬兩。這意味着清宮半月之費可購甲午海戰時日方吉野級巡洋艦一艘;兩月之費可購一超級主力艦;一年之費可裝備一支居當時全球六七位的海軍艦隊。

  據康有為調查,宮中一切用費都是三七開,這是例規。即報銷十成之中,三成為實際費用,七成為層層分潤。至於三成是否是真的花費,也並不一定。如慈禧在頤和園賞王公大臣看戲,為防雨搭了個涼棚。這涼棚就報銷了三十萬兩白銀,三七開,實際花費是九萬兩。但一個涼棚無論如何奢華也是用不了九萬兩白銀的。

  慈禧時,宮中賄賂公行。皇帝每日問安一次,尚索賄五十金,后妃以下各有差別。百官就更不用說,《李鴻章年(日)譜》載,左宗棠新疆立了大功,返京受兩宮召見。太監們要左氏出陛見關節費三千兩,左宗棠不出,李鴻章代出。召見後,為獎有功,慈安賜以先帝(咸豐)墨晶眼鏡一副。太監奉旨頒賜,按例又索禮金數千兩,左宗棠寧肯不要眼鏡,李鴻章又替他以半價買下了事。

  清朝皇家財務與國家財政分開,前者由內務府掌管,後者為戶部掌管。同治四年(1865年)定,大內費用由戶部撥交內務府三十萬兩。僅過三年,同治七年,又加三十萬兩。後內務府每年常向戶部支取二三十萬兩不等。到光緒十九年(1893年),忽降旨以後每年再添五十萬兩,粵海關每年供用三十萬兩,殺虎口、張家口、淮安關所收稅課亦歸內用。此外,戶部每年奉太后十八萬兩、皇上二十萬兩,稱作「交進銀」。皇上的二十萬兩於二月初交,太后的十八萬兩,年下交八萬兩,端午、中秋各交五萬兩。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