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通過補貼部分商品的購買來測試其消費刺激計劃的極限。這項措施引發一場搶購熱潮,使零售銷售增速達到一年多以來的最高水平,但即便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政府也面臨承壓。
在家電以舊換新計劃中,消費者參與熱情高漲,導致中央政府下撥用於補貼的資金在多個省份迅速告罄。據地方政府公告及中國媒體報道,河南和重慶已被迫暫停補貼發放和申請,江蘇和廣東則對計劃設定日額度限制等措施。
此類混亂將北京推向十字路口,迫使其思考如何長期重建居民的信心。
為應對美國加征關稅,今年中國將擴大消費列為經濟首要任務,並將特別國債用於「以舊換新」補貼的額度從去年的1500億元翻倍至3000億元人民幣(約合418億美元)。目前已有一半左右的資金已下撥或正在撥付給地方政府。
渣打銀行大中華及北亞區首席經濟學家丁爽表示:「補貼使用迅速說明該計劃在促進目標商品銷售方面是有效的。不過,考慮到財政能力的限制,在短期刺激消費情緒之後,仍需可持續的措施來維持消費動能。」
該計劃今年在鼓勵家庭購買各類消費品方面起到關鍵作用。僅在5月,家電和電子產品的銷售同比增長就超過50%。
高盛集團的經濟學家也指出,該以舊換新計劃「在某些耐用品銷售方面仍具支持作用」,但同時警告稱,「由於部分地區資金短缺,該政策的提振作用在6月可能受到干擾」。
網絡資料圖
政府曾表示將向各省分兩批下發共計1620億元人民幣的補貼資金,第二批資金已於4月底公佈。七周後,央行旗下的《金融時報》報道稱,資金仍在撥付過程中。
儘管政府可能很快會落實今年剩餘的補貼資金,但經濟學家警告,北京仍需出台更可持續的措施,使消費復甦步入正軌。
彭博經濟學家指出:「5月中國消費的意外激增表明,在整體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仍存在韌性。但這並非消費者行為的轉折點。政府主導的家電電子類以舊換新推動了零售銷售的短暫增長——這種勢頭可能難以持久。」
北京鼓勵私人投資與招聘
北京還在採取另一種做法:通過提振企業信心的政策來鼓勵私人投資與招聘。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有望最終轉化為更強的消費表現。此類措施包括償還拖欠企業的政府款項,以及呼籲大型電動車製造商按時結清賬款。
與消費補貼不同,這些政策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從長遠來看可能更有助於消費。丁爽指出,眼下仍需中央政府迅速追加撥款以「穩定信心」,因為今年的財政刺激政策已被前置推進。
對過度依賴補貼的擔憂也正在官方層面蔓延。國務院旗下媒體近日發文指出,政府「必須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經濟日報》本月初在頭版社論中也表示:「刺激消費不能僅靠政策刺激。」
日益加劇的財政壓力也限制了北京的選擇空間。在稅收和土地出讓收入下滑的情況下,中國近年來大幅擴大借貸規模以資助經濟刺激政策。
今年,北京將中央政府主導的財政赤字提高到30多年來最高水平,並將特別國債發行規模增至1.8萬億元人民幣,較2024年增長80%。因此,中國的利息支出迅速上升,反過來削弱了政府的財政支出能力。
消費者補貼政策取消的風險很低
不過,由於川普關稅衝擊海外需求、對中國產業構成壓力,北京短期內不太可能放棄其標誌性的消費者補貼政策,即使當前出現了一些波折。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邢自強等人在報告中表示,部分地區可能因「618」購物節期間的促銷活動耗盡以舊換新資金,不得不暫停部分補貼。他們補充稱,地方政府還可能在控制補貼發放節奏、遏制「套利」行為——一些零售商通過哄抬價格以獲取補貼收益。
至少六個省份的城市,包括廣東和浙江,已暫停汽車類以舊換新補貼,部分原因是「零公里二手車」遭到官方審查。一些經銷商和貿易商大批量購買新車並完成註冊,僅為獲得補貼,然後將車輛轉售至二手市場,車輛未曾真正上路。這種做法加劇財政壓力,已引起相關部門調查。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表示:「消費品以舊換新計劃中出現的問題可能會被調整或修正,但也可能反映出這類刺激政策本身的局限性。考慮到外部不確定性和通縮壓力仍在,我們認為完全暫停消費品以舊換新計劃的風險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