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情感世界 > 正文

為什麼你一和父母說話戾氣就很重?

作者:
來路不由己,前路仍可期。

上個月五一結束後,朋友小蘭跟我吐槽說,她非常後悔五一假期帶爸媽出去旅遊,因為一家人幾乎一路上都在吵架,好心情全毀了:

「出發那天,我媽到了高鐵站才發現身份證忘在家裏了,我爸就開始瘋狂埋怨,說我媽沒腦子、這種事也能忘、什麼都做不好……」

「去到旅遊的地方,我不認識路,導航有時走錯了或者讓他們等一下,我爸就黑着臉說我找個路都找不到」;

「我想帶他們去體驗網紅餐廳,因為要排隊,我媽直接甩臉色說不吃了,不如回酒店吃泡麵,說跟我出來玩真是活受罪」……

經歷了太多這樣的事情,小蘭心裏非常憋屈。

因為她一直擔心爸媽吃不好玩不好,所以為這次旅行做了很多攻略。

但她不懂,為什麼無論她怎麼做都無法讓爸媽滿意?為什麼一家人一遇到事情就吵架,毫無鬆弛感?

小蘭的經歷,讓我想起了一個曾經引起現象級熱議的「機場一家人」事件——

這個事件源於博主@黑貓白襪子的敘述:

一家人出去旅遊,因為一個小孩證件過期,媽媽就直接陪着孩子回家了。

由於媽媽沒有登機,掛在媽媽名下的所有行李也被集體退回了。

令博主震驚的是,那一家人都沒有受到影響,更沒有互相指責,而是以非常鬆弛的心情,叫人回來拿行李、寄箱子,全程氣氛輕鬆和諧,這件事好像就這麼過去了。

圖源:@黑貓白襪子微博截圖

這個帖子的評論,幾乎都是對這一家人充滿鬆弛感的羨慕:

「這件事如果發生在我家,一定會被罵得狗血淋頭,旅行也會被完完全全地毀掉,甚至幾十年後還被拉出來吵架」;

「從不知鬆弛感為何物。我感覺我就是那種一旦發生脫離計劃之中的事情,就會情緒失控、抓狂,我也想有這種鬆弛感」……

那到底什麼是鬆弛感呢?為什麼有的家庭充滿鬆弛感,有的家庭卻精神緊繃、一說話就戾氣很重?到底怎樣才能真正鬆弛下來?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家庭中最稀缺的3個字——鬆弛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所謂「鬆弛感」,就是擁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空間。

有了這個心理空間,我們就能夠容納一些未知事件的發生,並且當事情發生時,失控的感覺不會把自己擊碎。

正因為不擔心自己被「擊碎」,也就不會通過指責、攻擊、詆毀等方式,急着轉嫁自身的焦慮和恐懼。

心理空間足夠大的人,一般具備以下3個特質:

1、認知靈活性高

TA們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不會局限於單一的思維模式或固定的觀念。

因此TA們在面對各種生活事件和變化時,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既不會過度擔心未來的不確定性,也不會對過去的事情過度糾結和自責,因此焦慮程度較低。

2、情緒包容度強

能夠接納和包容自己和他人的各種情緒,TA們不會因為偶爾產生焦慮、悲傷等負面情緒而自我否定或抗拒。

而是允許這些情緒存在,並以平和的心態去感受和理解它們。

3、有很強大的心理彈性。

TA們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能夠迅速調整自己的心態,從失敗中恢復過來。

內心就像有一根彈性很強的彈簧,能夠承受壓力並在壓力過後迅速恢復原狀,抗挫力很強。

當一個人有了足夠的心理空間,可以容納突發事件帶來的失控感。

TA們知道:

問題來了,直接解決問題就好,不會把精力浪費在自我攻擊和指責他人上。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

當一件事情發生時,處理事情本身,往往並不會消耗太多心理能量。

真正消耗我們的,是附加在事情之外的那些自責、懊悔、羞恥、自我攻擊、互相指責

假如一個孩子打碎了碗,父母檢查一下孩子是否受傷,然後就事論事地說:「碗碎了啊,那我們打掃一下吧。」

那麼孩子就會覺得:打碎了碗也不是什麼可怕的災難,打掃一下就好了,這個後果是可以承擔的。

於是,孩子的心理能量只需要放在「解決問題」上即可。

但如果父母怒罵「你怎麼這麼笨」「整天毛毛躁躁的」「連個碗都拿不住」……或者雖然沒說話,但眼神里滿含嫌惡、鄙視與厭煩等。

那麼孩子的心理能量,就不得不用來承受父母的情緒,應對父母的責罵帶給他的恐懼和羞恥。

在孩子心裏,他打碎的不僅是一個碗,還有自己的尊嚴,這個後果就是「災難性」的。

所以,有些人在做錯事或失敗後,能迅速修正彌補,繼續輕鬆前行,仿佛「錯誤」和「失敗」只是小事一樁;

但也有一些人,一旦做錯或失敗,哪怕是非常小的疏漏,也會羞愧難當,恨不得原地去世。

前者在遇到挫折時,心裏的聲音是:「做錯了,補救一下就好了」;

後者在遇到挫折時,內心的聲音是:「你真笨!你真蠢!你果然不行!你這輩子要完了!」

遺憾的是,很多人都沒有形成這種心理空間,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一點點小事就會引發內在驚濤駭浪,自然也就缺乏「鬆弛感」了。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年僅13歲的女孩在一場的重要比賽前,高燒40度,渾身疼痛,對着媽媽嚎哭不止。

如果你是她媽媽,會怎麼做呢?

對一些家長來說,這個場景是非常具有刺激性的,刺激到可能連幾秒鐘都承受不住。

要麼焦慮得想直接「解決掉」孩子的情緒:「你哭有什麼用?不許哭了!」

要麼焦慮地替孩子做決定:「不比了,咱們不比賽了!」

再要麼,比孩子還着急崩潰、手足無措,最後還得孩子忍着難受來安慰她:「沒事媽媽,我好點了,你別着急了。」

以上場景,都是父母自己缺乏心理空間的表現。

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就容不下孩子的焦慮,甚至還需要孩子勻出點空間來承接自己的情緒。

然而她的媽媽,穩定得就像暴風雨中的燈塔一樣,她抱着撕心裂肺嚎啕大哭的女兒,關切地、語氣平穩地給女兒一些感受方面的回應:

「這麼疼啊。難受是吧?」

她既沒有試圖解決掉女兒的情緒,也沒有被女兒扔過來的焦慮擊碎,而是做一個結實穩定的外掛容器,充分容納女兒的焦慮和痛苦。

她的心理空間,也就隨之拓寬了。

所以後來無論面對多大的挑戰,她依然能保持冷靜、鎮定、鬆弛。

這與媽媽強大的容器功能,以及給她內化的心理空間是分不開的。

從這裏也可以看出:

一個人鬆弛感的基礎——

心理空間,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後天的養育過程中,每一次親子細膩的互動中,被養育者一點點培養和拓寬的。

這就要求父母,首先自己有一定的心理空間,這樣才能容納孩子的焦慮。

那父母有哪些長期的行為,會擠壓孩子的心理空間、透支一生的鬆弛感呢?

主要有3個方面。

1、不停數落孩子的缺點。

正常的父母,能看到孩子的缺點,也能看到孩子的優點,能欣賞孩子;

而病理型家長,則會揪着自己眼中的「缺點」反覆嘮叨,覺得孩子哪哪兒都不好。

這不是孩子真的有多不堪,而是家長需要以此來安放自己的痛苦。

2、長期向孩子訴苦。

我們都知道,父母本來應該作為一個容器,去涵容孩子的情緒。

但有些父母,因為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些創傷,反而還要讓孩子作為容器來涵容自己。

經常跟孩子訴苦,一通傾瀉內心的壓力、怨氣、恨意,過後這些父母就會感覺:「哇,好受多了。」

卻不想想,這些讓TA之前喘不過來氣的、沉甸甸的東西,都被轉移到哪裏去了。

年幼的孩子,本身缺乏容納的功能。

而成年人卻把自己的都無法處理的大問題,強行塞到孩子的幼小心靈里。

當TA們發現自己無法讓父母的矛盾消失、無法讓媽媽快樂、無法讓家庭氣氛改變……

可能就會產生一種「我什麼都做不了,我真沒用」的感覺,進而陷入到可怕的無助和自責之中。

3、無意識地壓抑管束孩子。

養孩子,不光對家長的財力、精力有要求,對養育者的心理空間也有要求。

心理空間要夠大,還要有足夠的彈性,孩子才能在這個空間裏,自由活動,自然生長。

但有的養育者的心理空間,又窄又緊,自己又沒意識到,就會去把孩子牢牢綁住,去貼合自己的空間。

最極端的情況是:

養育者的內心已經緊窄到經不起一絲波瀾,即使是面對嬰幼兒,也會嚴格控制其行為——

不能吃手,不能撕紙,不能玩泥巴,不能光腳爬,不能把玩具扔出去……

一切都要「合規」。

但代價就是,孩子沒有任何的空間成長,也沒能內化任何容器,長大後遇到一點小事,都變成天塌地陷的大事,和父母一樣過着與鬆弛感無緣的生活。

看到這裏,可能有人會說:

「我父母就是這樣的,難道我就得一輩子緊張焦慮,只能羨慕別人的鬆弛感嗎?」

當然不是。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過:

所有人,只要還活着就能改變自己,甚至是徹底改頭換面的可能性,並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所以,無論你是父母還是孩子,只要你願意,都可以改變。

如果你是這樣的父母,我有2個建議,供參考:

1.讓成人的歸成人,孩子的歸孩子

你可以和自己的父母、親朋、伴侶吐露壓力和焦慮,並爭取支持和理解;

或者參加家長支持小組、社區活動等,與其他家長交流經驗。

在這樣的群體中,你會發現自己並不孤單,其他人也面臨着類似的問題,並且可以從別人的成功經驗中學習。

也可以找一個信任的心理諮詢師,當自己的外掛容器。

固定的時間、固定的人,會幫你在心中逐漸內化一份穩定的力量。

總之,多在大人的世界裏找資源,不要反過來讓力量比自己弱小的孩子來滿足自己。

只有父母直面自己的人生課題,為自己負責,孩子才能從父母那裏獲得內在力量,自由探索屬於自己的人生。

2.保持自我覺察

如果是孩子的某些行為,讓父母內在的某些情緒、創傷等被激活了,可以提醒自己:

不要立刻甩鍋給孩子不要把這些情緒全部傾倒給孩子

那麼孩子就不會有「自己闖下大禍」「完了」「壞了」「毀了」這種可怕的感受,將來遇到突發事件時,對自己的否定和攻擊就會少很多。

要知道,人的智商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而「內在客體」是支持性的、還是非支持性的,才決定了一個人是否有足夠的心理能量穩穩地前行。

而如果你是那個沒有鬆弛感的孩子,我想對你說:

1.不鬆弛也沒關係

請大家記住:

所有改變發生的前提,都是基於接納和允許。

當你接納「不鬆弛」的自己,本身就是一種鬆弛

不必為了追求完美的鬆弛感,反而把自己搞得更焦慮。

既然鬆弛感的意義就是「沒什麼大不了的」,那麼「不鬆弛」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當你從心底這樣接納和允許自己的時候,改變就已經發生了。

2.建立新的客體關係

雖然父母的養育與自己後天的不鬆弛息息相關,但別人改變與否,並不能決定自己的幸福。

不如把改造父母的精力省下來,去創造新的客體關係。

好的關係就像是一個容器,可以容納你的負面情緒,幫你的心理空間擴容,讓你依然獲得成長。

沒有一個完美開局的確可惜。

但我們仍然可以一點點通關,一點點成長,一點點釋放出生命的力量。

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言:

遺傳和心理創傷都不能支配你,無論經歷過什麼,現在的你都能選擇未來。

來路不由己,前路仍可期。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十點讀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611/2231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