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古稀的《華盛頓時報》編輯、專欄作家和記者威廉·D·格茨(William D. Gertz)周四發表評論稱,中共正在準備其尖端戰略-腦控戰,不開一槍就能取勝,而美國及其盟軍尚未做好應對中共軍隊日益增長的認知戰威脅的準備。
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曾言,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技高一籌。如今,對中國而言,這一目標正通過北京稱之為認知戰爭的新武器和新能力更接近實現。
中國最近一次大規模戰爭經歷發生在70多年前的韓戰。當時,中國派出"人海戰術"與裝備更精良的美軍及其盟軍交戰。結果慘敗——解放軍損失了40萬至100萬士兵。
如今,解放軍已不再策劃"人海戰術"。相反,許多研究人員正致力於研發將高科技硬件與專注於人腦的生物技術研究相結合的先進作戰能力。
據研究北京領導人的分析人士和專家稱,在中國式馬克思列寧主義意識形態的驅動下,中國的目標是稱霸世界,並將全球民眾置於中國共產黨政權的控制之下。
接受本報告採訪的認知戰專家表示,有證據表明中國已開始研發並最終使用旨在影響心智的武器——其潛在目標包括敵對軍隊的士兵和指揮官乃至全體平民。
中國認知戰研究的大部分細節仍是美國政府嚴密保密的,但一些線索於2021年12月首次正式浮出水面。當時,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宣佈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及11個相關研究機構實施制裁。
美國商務部禁止美國公司與這些實驗室開展業務,這些實驗室當時正代表中共軍方研發生物技術,包括"所謂的腦控武器"。
這一未指明的行動足以引發國家安全制裁。但該研究的所有細節仍處於保密狀態。
去年12月,五角大樓在其年度中國報告中首次披露,北京於2016年啟動了一項名為"中國腦計劃"的多年期項目,旨在揭示人類認知功能和神經通路,以支持民用和軍事應用。
據五角大樓稱,這項研究包括腦機接口活動,使人機能夠通過植入大腦或顱骨的植入物進行交互和信息交換。
此外,還進行了遠程機器意念控制實驗——這項技術可以為解放軍指揮官和部隊提供優化的指揮控制網絡,並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先進武器系統和其他軍事裝備,進行更快速、更精確的攻擊。
其他工作包括報告中提到的"情緒檢測",這項技術可用於認知戰,在戰爭中影響敵軍士氣,並控制平民。
解放軍科學家還在致力於將腦研究應用於軍事,以培養思維更敏捷、機動性更強、態勢感知能力更強的作戰部隊。
報告稱:"解放軍正在探索一系列'神經認知戰'能力,利用神經科學和心理學來攻擊對手。"報告並未詳細說明。除了2021年商務部的簡短通知和12月五角大樓的報告外,官方尚未公開其他有關中國認知戰的細節。
但最近發表的科學文章和對認知戰專家的採訪表明,中共軍方正在推進對解放軍所謂的"新戰爭領域"的重大戰略投資,以補充其大規模的軍事硬件建設。
"認知戰的出現——操縱認知來破壞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軍事體系——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了獨特的威脅,"空軍中國航天研究院分析師喬希·鮑曼表示。
"這種類型的戰爭不同於信息戰,它旨在影響人們的思考、感受和行為方式,而不是影響其內容,從而將認知空間從個體層面改變到群體層面,"他在一次採訪中說道。
鮑曼先生最近在一本新書中透露,認知戰現已成為解放軍贏得戰爭勝利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
這位國防分析員在美國軍方編輯的著作《人機戰爭:心智與科技的聯繫如何贏得未來戰爭》中寫道,解放軍認為其最終的勝利將來自於摧毀對手的戰鬥意志。
他表示,美國迫切需要了解解放軍對認知戰的關注如何將與中國潛在衝突的戰場從實體領土轉移到美國人的思想領域。
他表示,如果不能理解這種新的戰爭概念,中國可能會不費一槍一彈就征服美國的盟友,甚至美國自己。
對解放軍而言,心智與科技的聯繫是贏得認知戰的根本,而這一領域的工具包括社交媒體、元宇宙、TikTok等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可穿戴技術、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
研究人員表示,TikTok等受中國控制的應用程式為中國提供了在心智戰場上發動戰爭的手段。
美國國家學者協會國家安全高級研究員伊恩·奧克斯內瓦德表示,TikTok是"中國最重要的認知武器之一"。
這款熱門視頻分享應用曾在美國被禁,但特朗普總統暫時放行。
TikTok被指責推廣危險的潮流,因在大學校園推廣名譽掃地的多元化、公平和包容項目而受到批評,並被指控煽動反以色列抗議活動。與此同時,TikTok還收集了大量美國人的個人數據。
奧克斯內瓦德先生表示,中國的認知戰策略是"用一款應用讓美國變得憤怒和愚蠢,這一策略已被證明非常成功"。
源於蘇聯科學
中國並非第一個開展認知戰研究的國家。
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對一種名為"反射控制"的認知戰概念進行了40多年的研究。反射性控制旨在向夥伴或對手傳遞精心準備的信息,從而促使目標主動做出預先確定的決定——即俄羅斯預先選定的決定。
反射性控制包括虛假信息、偽裝和其他戰略手段,這些手段要麼針對敵方領導人和部隊的思想,要麼通過基於計算機的決策處理器(例如現在通過人工智能出現的決策處理器)進行攻擊。
在當今的俄羅斯軍隊中,"反射性控制"一詞已成為"智力信息戰"。
根據俄羅斯軍事文獻,該戰術的工作原理是分散敵人的注意力,使信息系統超載,通過誘使對手進行無用行動而使其精疲力竭,並利用暗示的力量引入虛假信息,從而在法律、道德或意識形態上影響敵人。
米特公司(Mitre Corp.)的中國戰爭專家蒂莫西·L·托馬斯(Timothy L. Thomas)預測,以心智為中心的衝突將成為在不久的將來徹底改變戰爭格局的主要戰場。
"人類戰士將逐漸消失,智能裝備將被帶上戰場,"他說道。"跨域非常規和非對稱作戰將成為新常態,情報控制將取代領土控制,成為戰爭的重心。"
這種被北京稱為"智能化戰爭"的新戰爭形式將重塑交戰規則,並導致作戰部隊的重大重組,從而使機器對抗人類或機器對抗機器的戰爭成為新的標準。
中國優先發展心智戰
至少自2019年以來,中國的腦力戰研究就一直受到美國情報機構的關注。解放軍當年發佈的三份報告突顯了其對腦力戰的重視。
《華盛頓時報》獲得的一份報告列舉了科技進步在軍事上的應用。
題為《軍事優勢概念的未來》的報告指出:"戰爭已開始從追求摧毀對手的肉體轉向麻痹和控制對手。"
報告指出:"重點是打擊敵人的抵抗意志,而不是肉體毀滅。"
報告補充道,解放軍目前正在將戰爭延伸至人類意識層面,"使大腦成為新概念武器攻防的主要目標"。
解放軍表示,人機融合將引發一場新的大腦控制權爭奪戰。
報告指出:"交戰雙方將運用各種腦控技術和有效設計,專注於控制敵人的思維方式和意識,甚至直接干預敵方領導人和參謀人員的思維,並由此發動戰爭以控制意識和思維。"
第二份解放軍報告披露,腦機接口是北京智能化戰爭發展計劃的一部分。該報告稱,交互式作戰將包括"通過成熟的腦機接口,利用思維直接控制機器"。
第三份解放軍報告指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正在研發用於戰爭的"腦對抗"技術。
該技術需要測量大腦中的神經元活動,並將神經信號轉化為可用於大腦控制武器的計算機信號。
解放軍研究人員還在研發"神經防禦"技術,該技術將利用電磁、生物物理和材料技術增強大腦對控制攻擊的防禦能力。
解放軍政治戰長期存在
中國問題專家克里·K·格沙內克表示,近百年來,中國一直在對美國發動政治戰和與之相關的認知戰。
格沙內克先生表示,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正準備吞併台灣,並將政治戰升級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他說, 中共領導人願意參戰,但更希望通過破壞美國的反擊意願和能力來取得勝利。
"因此,習近平大幅擴張政治戰的目標是通過在認知領域攻擊我們,削弱我們的身心,摧毀我們的戰鬥意志,並對我們的領導人和決策產生致命的懷疑,從而獲得思想優勢,"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教授格沙內克說。
擁有豐富情報經驗的退役海軍陸戰隊軍官格沙內克先生表示,特朗普政府終於開始着手應對中國針對美國的經濟戰。但目前尚不清楚總統是否正在投入必要資源來擊敗中國的政治戰。
《人機戰爭》等書籍為總統及其國家安全團隊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線索。格沙內克先生表示,這本書"為理解我們面臨的來自共產主義中國的生存威脅的陰險本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理想情況下,它將有助於推動特朗普政府完成美國三十多年來未能做到的事情:為我們的第二次冷戰制定反政治戰略,迅速為其提供資源並付諸實施。"
聲音、思維和電子武器瞄準大腦
這種新型戰爭的其他工具包括使用聲音武器,這種武器能夠通過破壞神經功能使敵軍喪失行動能力,而不會造成可見的損傷。
由前情報和軍事專家組成的智庫"中共生物威脅倡議"最近在一份報告中披露了解放軍的這一方法。
報告稱:"次聲波和認知武器代表了現代戰爭演變的重大飛躍,它們引入了一套旨在以難以探測和防禦的方式攻擊身心的全新能力。"
據中國軍事研究人員在一份2024年報告中所述,解放軍的聲波武器可導致意識混亂、情緒困擾和意識喪失。這些武器還能直接削弱戰爭中至關重要的認知能力。
"隨着中共、解放軍和其他軍事力量繼續將這些技術納入其武器庫,美國及其盟友必須保持警惕,並積極主動地制定應對措施。"
電子腦戰工具還包括發射無線電波,旨在擾亂敵人的思維和決策。
報告稱,其他武器則利用電磁能進行非致命攻擊,使對手產生睏倦或認知障礙。
這些腦武器很可能被用於美軍所謂的"灰色地帶"行動,這些行動主要集中在台灣周邊、南海和東海以及中印爭議邊界一帶。
"生物威脅倡議"報告指出:"這項研究的任何突破都將為(中國共產黨)提供前所未有的工具,使其能夠強行建立新的世界秩序,而這正是習近平畢生的目標。"
中共軍方向認知戰方向重大轉變的一個跡象是,去年中共軍方解散了戰略支援部隊。取而代之的是,解放軍組建了新的信息支援部隊,直接向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匯報。這兩支部隊都被視為與陸軍和海軍等軍種實力相當的強大部隊。
退役軍事情報官員、認知戰專家愛德華·豪格蘭表示,重點關註解放軍至關重要。但他認為,一場更廣泛的認知戰正在多條戰線上展開——中國正在深入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內部開展行動。
這場地下戰爭的戰術包括:中國在多個國家設立秘密"警察局",與販毒集團合作並運送芬太尼,在美國和外國大學校園設立孔子學院,精銳部隊抓捕官員和其他領導人,以及利用多達30萬名中國留學生進行技術盜竊、情報和宣傳活動。
豪格蘭先生表示,他擔心美軍過分強調解放軍的軍事、動能和技術解決方案,可能會導致其將注意力放在那些無法應對信息戰、政治戰和更大規模認知戰威脅的解決方案上。
然而,認知戰威脅是真實存在的。
"在我看來,這是我們最大的錯誤,因為主要戰場——認知領域——正受到如此多平行戰線的攻擊,中國可能永遠都不需要動用軍隊,"2023年出版的《認知戰爭:我們為何失敗以及如何取勝》一書的作者豪格蘭先生說道。"此外,我認為習近平無法信任他的軍隊,而且很大一部分軍隊被用來控制他的人民,所以他必須不費吹灰之力就贏得這場認知戰爭。而他正在這樣做。"他說,美國國家安全領導人仍然沒有意識到、沒有做好準備,也沒有武裝起來發動美國式的認知戰。
結果,"我們將在國內和全球範圍內輸給中共和激進左翼,"豪格蘭先生說。
海軍情報官員羅伯特·貝伯中校在最近為哈德遜研究所撰寫的一份報告中表示,戰爭正在從冷戰時期使用的精確打擊和隱形戰演變為針對對手決策的行動和技術。
"這種轉變有多種形式,例如灰色地帶行動、混合戰爭、[俄羅斯][在克里米亞的]小綠人,以及[地緣政治]切香腸行動和戰術,"他說。
貝伯中校表示,認知戰具有高度破壞性,威脅着民主制度和主權,並可能改變戰爭的基本特徵。
他說,腦科學、數據和計算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的進步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全球戰略環境,"擴大外國對手可以利用認知操縱的攻擊面。"
"認知戰的出現——操縱認知來破壞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軍事體系——對美國及其盟友構成了獨特的威脅,"貝伯指揮官說道。
"這種類型的戰爭不同於信息戰,它旨在影響人們的思維、感受和行為方式,而不是內容,從而改變從個人到群體層面的認知空間。"
美國決策者對這一威脅的認識和反應遲緩,因為它是新威脅,而且"或許是因為美國公眾一直處於認知操縱的狀態,這削弱了民眾的力量,"他說道。
貝伯指揮官認為,危險在於,中國或俄羅斯的認知戰將導致美國或北約使用的先進軍事行動變得支離破碎、脫節,並最終因敵人擾亂或摧毀聯繫和網絡連接而失效。
"或許最陰險的是,隨着認知戰能力的出現和成熟,對手能夠通過所謂的信息對抗脅迫社會,軍方可能會發現自己與對手的行動無關,"他說道。
這可能導致美國軍方及其盟友在對手控制整個人口的情況下無力應對。
儘管存在危險,但美國及其盟國的軍事力量和國家安全政策制定者尚未"組織其機構和基礎設施來檢測、追蹤和打擊對手正在發動的認知戰活動"。他說:"這是對美國公眾的攻擊。"
他還表示,華盛頓及其西方盟友需要發展自身的認知戰能力,以滿足安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