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一大批華人父母走在返貧邊緣…

前幾天,一位朋友跟我說,他家的小學生娃下學期要從所在的私立學校轉回公立學校了。

起初,我以為這只是一次普通的轉學決定,因為我知道朋友住的是學區房,對口一所9分的公立中小學,質量不錯、步行可達,轉學回去正常。閒聊後才知道她背後的難處。

朋友的丈夫原本在物流行業做後端技術支持,前陣子被裁員了,失業後一直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而她自己創業的小公司,也因為關稅和貿易政策的衝擊,已經搖搖欲墜。

更糟的是,兩人原本的一部分積蓄投進了股市,結果嘛……最近的美股行情,大家都懂,倆人的積蓄被深度套牢。

多重打擊下,家庭經濟狀況急轉直下,孩子四萬美元一年的私校學費變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他們只好做出決定,讓孩子回歸公立學校系統。

朋友的經歷不是個案。這幾年,有孩子的中年中產夫妻,恐怕成了這世上最難熬的一群人。

返貧,不用「三件套」,這一件足矣

在國內,人們常調侃中產「返貧三件套」:房貸上千萬、配偶全職帶娃、兩個孩子讀國際學校。

看起來雖然壓力山大,但至少那是一種「體面」的返貧——好歹是住着大房子、背着名牌包去接娃。

可在美國,中產返貧根本用不着這麼高配。不用豪宅、私校、二胎,只要一樣東西就夠了:醫院賬單。

在教育方面,美國的確很少有人會因為送孩子去一年十萬美元的私校而返貧。有條件就讀私校,沒條件就安心上公立。

說到底,美國的中小學和大學體系里,從來不缺優質的公立資源——很多州立大學性價比極高,中學也有不少表現突出的公校。

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不再執着於大學文憑,轉而選擇學一門手藝、做藍領工人,一樣能有穩定收入,生活照樣過得踏實體面。

至於房子,只要不執念於「頂級學區」,美國還有大量生活成本低、環境寬鬆的地區可選。在這些地方,用熱門學區一半的價格,就能買到一套更大、更新的獨棟house,完全不稀奇。

真正能讓大家在一夜之間傾家蕩產、信用破產、走投無路的,是突如其來的醫療賬單。

這裏的醫保不是兜底的保障,而是一場場「買了不一定用得上,用了也不一定保得住命」的豪賭。

在美國,看病不是救人命、而是貴到要人命。

Reddit上,有網友吐槽自己因癌症治療陷入債務泥潭:光是第一次化療,賬單就高達7萬多美元,即便有Medicare保險,也還得自掏腰包8千多美金。破產可能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癌症治療費用高,那普通病的檢查項目呢?也是貴到離譜。

社交平台上,有華人做了一次普通胃鏡,環境和享受的服務是真的好。賬單到手——總費用4萬美金、保險公司報銷後還需要自付2600美金。

當然,選的保險公司不給力,就是會支付那麼多。比如,我認識的一位朋友,在高校工作,他做胃鏡就不用交一分錢。但問題是,她每月自己交的保金高達400美金、一年4800美金,學校還要幫他支付給保險公司三萬美金的保險。

所以,自付賬單便宜的前提,要麼你自己花了不少錢買了個好的保險,或者就是所在單位幫你支付了每年高達三、四萬美刀的保金,你才能享受到一折的賬單。

算下來,在醫療這塊,即使沒病沒災,自己每年也沒少花錢。

除非你足夠老(65歲以上),或者窮到快破產,才有資格享受政府的醫療保險——那時候看病才算「便宜」。可問題是,這些對弱勢群體的「免單」,最後其實都攤到了中產頭上。

大多數美國人既不夠老也不夠窮,做一份普通工作、買一份普通保險,一旦生病,就得自己硬扛動輒上萬甚至幾十萬的醫療賬單。

所以,美國的普通中產根本不用豪宅、私校「致負」,多上幾次醫院,就在返貧的路上了。

但在美國的華人群體又有些例外,因為大家可能真的會因為孩子的教育投資而返貧。

美國的大眾媒體將亞裔美國人描繪成在教育上投入巨資的「模範少數族裔」,論為孩子的教育「一擲千金」,華人排第二、其他族裔沒人敢排第一。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統計,亞裔美國家庭在K-12教育上的支出遠超其他族裔,尤其是在輔導和娛樂課程等方面。

論時間投入與父母參與,華人父母更是一騎絕塵。

單從陪孩子去圖書館和博物館參觀這一項來看:2019年,63%的亞洲學生與父母一起參觀了圖書館,而全國平均水平為43%;38%的人參觀了博物館或歷史遺址,超過了28%的全國平均水平。

至於「砸鍋賣鐵」供孩子讀好大學這一塊,更是華人父母的「祖傳覺悟」。在高等教育支出方面,位列第一。

所以,在美國,返貧根本不需要「三件套」,醫療這一塊就能扼住你的喉嚨。

如果你碰巧還是收入不高不低的中產華人,那麼醫療和教育這兩個巨坑,簡直能把你吃干抹淨、渣都不剩。

中產的努力速度,趕不上越返貧的腳步

中產父母為了保住當前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是相當努力的一批人。但無奈自己努力的速度趕不上返貧的腳步。

失業、物價、政策這三股合力讓中產們再努力當牛馬拉磨、再辛苦攢錢,也難以與瞬息萬變的外部變量抗衡。

首先,美國中產階級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市場動盪。

過去,中年人尚且可以憑藉豐富的經驗在職場上遊刃有餘;可近兩年,美國互聯網巨頭、金融機構、製藥企業乃至零售連鎖,都在大規模「掃尾」裁員。

那些年薪幾十萬的資深員工,往往因為「成本高」「不再年輕」而首先被請出局。

朋友夫婦定居美國多年,丈夫年薪近40萬美元,在華盛頓DC有自住房、兩輛車,倆娃在私立小學讀書。按理說他們是中產偏上,卻依然囊中拮据。

年收入近40萬,稅後到手約26萬,每年要支付10萬房貸、10萬學費和興趣班費用、4萬日常開銷,只剩2萬多可支配。全家一年也就周邊短途游一兩次,衣服只買打折款,賬本上每筆支出都清清楚楚,卻幾乎存不下錢。

結果去年,她丈夫一紙裁員通知到手,家裏瞬間失去了主要經濟支柱。再就業市場上,年齡歧視讓他難以找到同級別的崗位,只能被迫接受更低的薪水——曾經的中產鐵飯碗,就這樣粉碎成了碎片。

如此一來,即便是看似入賬高達幾十萬的家庭,也難以承受失去主收入來源的驟變,「返貧」只在一線之間。

其次,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成本的持續上漲,正一點點蠶食中產的安全邊界。

美國的房貸利率從幾年前的3%一路飆升到如今的6%以上,房價漲幅更是遠遠超過工資增長(工資僅增2%–3%)。

三藩市、紐約等大城市,一套普通兩居室租金往往超過3000美元,動輒就佔去家庭收入的大半。

至於日常生活開銷,從2019年至今,美國民眾手中的百元美鈔購買力就減少三分之一。

根據尼爾森的計算,5年前100美元,老百姓可以買到肉、蛋、果、蔬、清潔用品等近30種食物和生活用品;但按照今日價格來算,100美元的預算你只能買到其中20樣物品。

對此,我家深有體會。

我家每兩周去一次Costco購物。2020年前,一家四口兩周的食物和日用品開銷,200美元出頭就管夠。這兩年,吃的和用的沒變,每次花費都400美元以上,價格再也打不下來了。

五六年前,我們加的是1.88美元/加侖的油,現在一樣的加油地點、一樣的油,要3.3美元左右。

前兩天,還有一位華人家長發朋友圈,吐槽美國的一元店(Dollar Tree)這濃眉大眼的傢伙也叛變了。

過去店裏大部分商品只要一美元,極少商品是三、五美元。現在你去逛,不僅商品價格的上限提高到7美元了,一美元能買到的物品也越來越少了。

最後,政府頒佈的一系列行政令,也成為壓垮中產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幅提高進口關稅,讓超市貨架上的食物、衣物、日用品統統漲價。專家測算過,關稅調整後一個普通家庭每年要開銷會多出3500美金。

此外,聯邦赤字飆升,必然以削減各類聯邦援助、縮緊醫保覆蓋為代價。手裏存不住錢、養老金減少,不僅中產現在的日子難過、照此下去,晚景也堪憂。

在Reddit上,有網友提問:為什麼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中產,憑藉一己之力就能養活全家、供房供車、供子女的教育、還能存下養老錢?現在的中產階級,雙職工家庭都達不到這種財富自由?

與過去相比,今天美國的中產是一種「偽中產」,大家表面上過着寬裕生活,實際上卻在用信用卡、房貸、投資賬面、和子女教育投資多重壓下努力維持着脆弱的平衡。

內部變量或外部環境稍有變化,看似體面的中產生活方式瞬間崩塌。

華人家長的執念:

可以苦自己、不能窮教育

因為日子難熬,所以如何節流就成為中產們共同關注的問題。在華人圈,三不五時就有人詢問當前的環境下,開源無望,如何節流防止滑坡?

少用進口產品,少外食、三餐和家務自己動手、不旅遊、應需購買,這些法子與世界上其他中產無異。

大家出謀劃策,從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進行節流,但少有人說要在孩子教育上省錢的。在財務上戰戰兢兢的華人中產必須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兒上。

什麼叫刀刃兒?對華人家長來說,就是孩子的教育。

可以苦自己、不能窮教育,是刻在華人DNA里的執念。

中國家長對子女教育的執念走到天涯海角、無論環境幾何,也難以拋棄。我認識的一對華人夫妻朋友,生活在美國加州科技公司雲集的地區,兩人都從事互聯網行業。

女方在一家中型軟件公司擔任產品經理,年薪15萬美元;男方在一家初創企業做工程師,年薪20萬美元。他們的總收入在當地不算頂尖,但也足以讓他們躋身中產階層。

夫妻倆育有兩個孩子:大孩子12歲,原本就讀於當地一所不錯的公立中學;小孩子6歲,剛到上小學的年齡。

他們攢下了60萬美元,本打算用這筆錢支付房子的首付。當地的房價雖然高得離譜,但擁有一套好學區的房子一直是他們的目標。

然而,2025年政策發生變動後,事情出現了轉折。

美國政府大幅削減了公立教育經費,他們所在的高質量學區也受到波及,公立學校的班級規模變大,師資力量縮減,老大的中學甚至取消了一些AP課程和課外活動。

於是,夫妻倆決定放棄買房計劃,將這50萬美元轉而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

他們的具體安排是:

大孩子從公立中學轉入一所私立中學,每年學費約4.5萬美元;小孩子直接進入私立小學,每年學費3萬美元。

兩個孩子的學費加起來,再加上興趣班、夏令營等額外開支,一年共需要10萬美元。

首付這筆錢至少能堅持到老大讀完初中和高中、老二讀到初中。

現在夫妻倆就祈禱保住工作,這幾年能再把老大讀大學的費用和老二的教育經費攢出來。

現在,一家四口繼續租住在一套三居室公寓裏,每月4500美元的租金。雖然放棄了自住房,但朋友覺得這個決定值得。

用買房的錢投資孩子的教育,能不能換來一個光明的前途暫且不說,至少做家長的問心無愧。

至於房子,她和丈夫早就看開了:在國外,大多數老人的晚年歸宿是養老院或老年公寓,房子遲早要賣掉來支付晚年生活的費用。與其執着於房產,不如把資源傾斜給孩子的未來。

要知道,買房也是咱們中國人一生必辦的人生大事,當買房的執念和教育的執念不可兼得時,華人家長對名校、學歷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還是佔了上峰。

在財富增長舉步維艱、支出卻層出不窮的當下,如今的中產只剩一個樸素的心願:不盼發橫財,只求別返貧!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留學全知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606/2229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