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愛好的最重要的發源地。我的教育信念的真理之一,便是無比相信書的教育力量。——蘇霍姆林斯基
人民日報公佈了一組數據:
「大約每4個孩子裏,就有一個檢出抑鬱。」
「大約每4個孩子裏,就有一個檢出抑鬱。」
是不是觸目驚心了?
之前,一聽說抑鬱,會覺得這種事情離我們很遠。
但這兩年,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
孩子還未成年,精神卻已經不堪重負,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高抑鬱率的背後,是一個個被日常焦慮情緒綁架的無辜孩子。
我的一位對兒童心理非常熟悉的朋友就提過,在他看過的孩子裏,很多都經常說5句口頭禪:
1、煩死了/愁死了/累死了。
(充滿無力感,有些孩子很暴躁,有些孩子是心力交瘁)
2、真沒意思。
(幹什麼都沒有精神、提不起興趣)
3、我沒胃口/不想吃東西。
(經常性的食欲不振,可能是身體發出的信號)
4、我真沒用/都是我不好。
(沒有自信心,對自己和人生感到失望,容易習得性無助)
5、我睡不着/總夜裏被噩夢驚醒。
(經常性的失眠,很可能是心理壓力過大導致的,也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
1、煩死了/愁死了/累死了。
(充滿無力感,有些孩子很暴躁,有些孩子是心力交瘁)
2、真沒意思。
(幹什麼都沒有精神、提不起興趣)
3、我沒胃口/不想吃東西。
(經常性的食欲不振,可能是身體發出的信號)
4、我真沒用/都是我不好。
(沒有自信心,對自己和人生感到失望,容易習得性無助)
5、我睡不着/總夜裏被噩夢驚醒。
(經常性的失眠,很可能是心理壓力過大導致的,也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
這些負面情緒,它們看不見摸不着,卻附着在孩子身上,影響他們的成長質量,甚至有一天會突然壓垮孩子。
美國心理學博士布麗吉特·沃克在《幫孩子擺脫焦慮》這本書中說:
「孩子大部分的負面情緒,都跟焦慮有關。」
「孩子大部分的負面情緒,都跟焦慮有關。」
焦慮,會以五花八門的方式在孩子身上體現,像壓抑、逃避、害羞、叛逆、悲觀甚至缺乏自信、生氣等情緒反應,都是孩子們應對焦慮的方式。
孩子學習、成績都很重要,但讓孩子在情緒上保持「日常健康」,也是父母們不該疏忽的一面。
圖片來源:電影《小偷家族》
焦慮有好有壞
日常,遇到孩子一些「不要緊」的情緒糾結,比如:
因為各種原因不願學習;
懼怕上某個老師的課;
跟朋友之間有社交問題……
因為各種原因不願學習;
懼怕上某個老師的課;
跟朋友之間有社交問題……
你是不是也這樣安慰孩子:
「沒事,過段時間就好了。」
「沒事,過段時間就好了。」
可事實上,焦慮和抑鬱,就是會因為這些小情緒小問題沒及時解決,結成了一個個「疙瘩」,最後越纏越大,導致孩子再也無力解開心結。
焦慮是慢性的,它不會隨着孩子的成長消失,並且它們會隱藏,會轉移,會反反覆覆。
也正是因為這樣,導致很多父母誤以為,焦慮會隨時間推移自己消失。
如果父母不管不問,任由孩子被憂慮、恐懼、內疚等情緒支配。
他們很可能在時間推移下,身心疲憊,意志消沉,甚至抑鬱,對生活學習感到絕望。
圖片來源:電視劇《以家人之名》
那麼,是不是孩子所有的焦慮情緒都有害呢?
也不是。適度的焦慮,反倒能提升孩子表現力。
比如「孩子害怕成為倒數第一」、「不想輸掉一場比賽」或「害怕明天演講不好」,他們會在這種緊張的情緒下,激勵自己表現的更努力更謹慎一些。
一個大原則是:
只要這些焦慮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大多都是一過性,無害的。
圖片來源:電影《熔爐》
管理焦慮
是孩子的終身課題
1、給壞情緒,起一個「焦慮綽號」。
在我們慣有的思維里,孩子對某件事敏感、焦慮、不喜歡,我們就要避免孩子接觸這類事物。
但行為心理學家們認為:
讓孩子適當「暴露」在這種焦慮或不喜歡里,能幫孩子從心理上「脫敏」。
讓孩子適當「暴露」在這種焦慮或不喜歡里,能幫孩子從心理上「脫敏」。
對待小一點的孩子,可以試試給焦慮起綽號的辦法。
比如,孩子有社交焦慮,父母就可以用輕鬆的語氣,遊戲的形式,給這種焦慮,起個名字叫「懦弱蟲」。
圖片來源:電影《生日》
日常引出各種情境,讓孩子做好打敗「懦弱蟲」的心理鋪墊,比如:
父母:「晨晨,你想加入同學們的遊戲,可是「懦弱蟲」又出來阻止你了,怎麼辦?」
孩子:「嗨,你這個「懦弱蟲」。」
父母:「快想想辦法,怎麼趕走它。」
孩子:「我先深呼吸。」
父母:「可「懦弱蟲」不怕深呼吸。」
孩子:「那我就試着小聲打招呼。」
父母:「「懦弱蟲」有點怕了,但還不夠怕……」
父母:「晨晨,你想加入同學們的遊戲,可是「懦弱蟲」又出來阻止你了,怎麼辦?」
孩子:「嗨,你這個「懦弱蟲」。」
父母:「快想想辦法,怎麼趕走它。」
孩子:「我先深呼吸。」
父母:「可「懦弱蟲」不怕深呼吸。」
孩子:「那我就試着小聲打招呼。」
父母:「「懦弱蟲」有點怕了,但還不夠怕……」
這樣的情境預演,能增強孩子面對焦慮的心理素質。
孩子害怕、擔憂、不自信時,都可以用這種辦法來「脫敏」,這樣,再遇到被焦慮裹挾時,孩子就不至於一時心急,走上極端的路了。
2、智慧對話。
大一點的孩子,就要着重於糾正那些導致焦慮的錯誤認知了。
我們可以用3步智慧對話來進行:
比如,孩子做錯了事,他可能會擔心家長懲罰,擔心老師批評。
在察覺到孩子有焦慮情緒時,可以先鼓勵他把自己擔心的結果,原因畫下來,或寫下來。
這是因為,孩子往往很難判斷自己的思考過程,這個梳理過程,能讓孩子清晰地看到:
我為什麼不願去學校;我為什麼不喜歡XX老師的課……
我為什麼不願去學校;我為什麼不喜歡XX老師的課……
書中用的是思維氣泡:
看上去好像很簡單,但解決問題之前,梳理的這一步,必不可少。
第二步,蘇格拉底之問。
接下來,就要像「蘇格拉底」一樣,向孩子提出一系列關於焦慮的問題,引導孩子批判性思考。
這些問題,儘量不指責,並且鼓勵孩子換一種方式思考。
比如,孩子每次考試前都擔心考砸,我們就可以用類似問題啟發他們:
「你怕考砸,每次的考試成績都跟你的擔心一致嗎?」
「考砸這事,有多久沒發生了?」
「你怎麼知道每次都考砸呢?」
「你怕考砸,每次的考試成績都跟你的擔心一致嗎?」
「考砸這事,有多久沒發生了?」
「你怎麼知道每次都考砸呢?」
想一想,這種擔心是不也有錯的時候?
這些啟發、協作式的提問,能讓孩子慢慢卸下固有思維,重新認識客觀事實。
圖片來源:電影《我和我的祖國》
第三步,總結「金句」。
把啟發孩子結果,用簡短的「金句」總結出來,越短越好,最好朗朗上口,讓孩子很容易記住。比如:
「我沒有水晶球,所以並不能預知未來。」
「我朋友沒跟我打招呼,說不定是他走神了。」
「我沒有水晶球,所以並不能預知未來。」
「我朋友沒跟我打招呼,說不定是他走神了。」
一切都有可能發生。
有可能,但可能性微乎其微。
這些金句,能讓孩子在接下來的事情中,多一些篤定,慢慢認清客觀現實。
這些小技巧技能,都是從不同維度,幫孩子加強心理建設,讓孩子儘量回歸客觀認知。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明明很害怕,也要敢於面對和嘗試。」
「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明明很害怕,也要敢於面對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