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媽媽說,自己帶娃時,即便孩子不會說話、聽不懂,她也會自顧自地跟娃碎碎念。
出去遇到了誰、發生了什麼事、這件事媽媽和你商量一下。
說多了,媽媽自己都覺得好笑,跟孩子說這麼多幹啥?他又聽不懂。
可是突然有一天,你說我們要出去散步了,媽媽抱一下吧。毫無準備的,他突然張開手,滿臉期待地看着你。
那一刻,你自己都驚呆了:「孩子居然聽懂我的話了!」
這種喜悅,真的難以言喻。
那你知道,孩子多大能「聽懂」你的話嗎?早於這個年齡,恭喜你有個聰明娃!
一: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聽得懂」?
很多媽媽以為,「聽懂話」,得等到孩子開始說話,甚至能正常對話之後。
但其實不然。
聽得懂,不等於能說出來。就好像很多人能聽得懂英語,卻說不出來。
而孩子「理解語言」的能力,往往比我們想像得要早得多。
研究發現,大多數孩子在12個月左右(也就是1歲),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詞彙和語氣。
像「吃飯」、「不要」、「來」、「抱抱」這種高頻詞,他們雖然不會說,但能從我們的語調、表情、動作中「猜到意思」。
再往後,到18個月時,他們大多數能理解更複雜一些的句子,比如「把玩具放進箱子裏」「媽媽一會回來」這樣的小指令。
所以,如果你家娃才一歲出頭,已經能做出一些「聽懂了」的回應,比如你說「來」,他就向你爬過來;
你說「不可以」,他雖然嘴巴沒動,卻皺了下眉、停了下來——這就意味着,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應你的語言了。
孩子聽懂說話的能力,不是在某一天突然靈光乍現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互動中,慢慢積累的。
如果用心觀察,你會在其中發現,那些他開始聽懂你的「跡象」。
二:這些跡象,說明他在「開竅」
以下這些跡象,說明孩子在語言能力方面「開竅」
①會做動作配合
當孩子會走後,卻還不大會說話,但能配合我們的話做動作。
比如我們說「把水杯給媽媽」,他就乖乖遞過來了;
我們說「來抱抱」,他就高高舉起小手。
這種「語言+動作」同步出現,是他聽懂的一個重要信號。
②能聽懂「禁止性」語言
你說「不可以」,他先看你一眼,然後猶豫着停下來——雖然還不太情願。
這說明,他不僅聽懂了我們說的,還能判斷出其中的「情緒分量」:如果我這樣做,媽媽會不高興。
③有「指物」反應
你說「狗狗在哪兒?」
他就望向陽台上那隻毛絨狗,甚至用手去指。
能通過語言,去匹配實物,是語言理解力開始建立的關鍵節點。
④用「肢體語言」回應你
雖然孩子嘴巴還不會講完整話,但他會點頭、搖頭,甚至皺眉、撅嘴。
這些小動作,都是他理解你話語的方式。
別小看這些「不會說」的回應,它們是孩子主動參與交流的表現。
語言的開始,不是從嘴巴,而是從耳朵、眼神、動作開始的。
三:為什麼說「聽得懂早」的孩子,更聰明?
「聰明」有很多種,不是一味「早說話」就叫聰明。
但有一個很關鍵的指標:理解力。
聽得懂,是認知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
語言理解,不僅僅是語言,更是孩子大腦,對外部世界的邏輯加工能力。
如果他在還不會說話時,就能從我們的語氣和話中,推理出「媽媽的意思」,這說明,他的大腦在「提前準備」。
特別是以下這些特徵的孩子,往往在語言和思維方面發展得更快:
●喜歡模仿,哪怕一句沒聽懂,也會模仿語調;
●能提前理解「先後」邏輯,比如「吃完飯再出去玩」;
●懂得觀察別人的情緒,比如你一皺眉,他就知道收斂;
●表達欲強,不會說話但會拉着你「表達自己的意願」。
理解力,是思維提前覺醒的信號。
而聰明的孩子,往往不是會早說話,而是能在你沒說全的時候,已經「心領神會」。
四:怎樣讓孩子更早「聽得懂」?
當然,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奏不同。
「別人家孩子一歲就能聽懂」,並不代表自家孩子就落後。只要孩子在正常發育範圍內,我們都不要太擔心。
因為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強,但表達稍晚;
有的孩子情緒敏感,對「指令」反應不明顯,但內心世界豐富得很;
還有的孩子,外冷內熱,看着慢,其實一直都在聽、在記、在準備「開口驚艷」。
如果我們想要更好地幫助孩子「聽得懂」、「理解到」,我們可以嘗試以下幾個小方法:
①多說具體詞語,比如「把蘋果給媽媽」,而不是「給我那個」;
②配合肢體動作,邊說邊指邊做,讓孩子理解語言與動作的對應;
③多讀繪本、唱兒歌,這些重複性高的語言,能幫助孩子建立語言記憶;
④回應孩子的「交流嘗試」,哪怕只是一個手勢,也要認真回應。
語言是連接,更是愛。
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語言往來,其實,是一個親密關係的橋樑。所以,多和孩子說說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