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北京高興太早!川普重錘還在後面呢

—火星宏觀:北京高興太早?「外科手術式打擊」還在後面呢

中國出口訂單暴增?別被關稅降級迷惑,外科手術式增稅還在後面

中美貿易談判後關稅表面降級,但實際稅率仍處高位,中國對美44%,美國對中51%。且川普計劃對製藥、半導體等戰略行業實施定向增稅。媒體渲染「訂單暴增」缺乏數據支撐,高關稅迫使進口商轉移供應鏈。未來90天談判若未果,關稅或再升24%,貿易不確定性加劇,企業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一、中美瑞士貿易談判的聲明公佈後,「中國出口訂單暴增「爽文霸榜自媒體。

上周一中美公佈了瑞士貿易談判的聲明,宣佈在中美各自的關稅基礎上,美方將今年新增的全面關稅從145%下調至30%,中方將今年新增的全面反制關稅從125%下調至10%,中美另外保留24%的關稅暫停90天,繼續磋商解決。

聲明一經發出,一些不了解貿易戰內情的人,以及一些類似胡錫進純粹為蹭熱點的人,即天天在自媒體上發表又贏了、贏麻了的觀點。還有一些媒體和一些學者,為了蹭熱度,使用有悖邏輯的聳人聽聞的標題,宣稱中美大幅降低雙邊關稅水平72小時後,外貿訂單暴增。

比如《21世紀經濟報道》稱,「消息一經公佈,大洋彼岸的電話絡繹不絕,外貿大市東莞不少企業生產排單一下子緊張起來。振奮之餘,訂單更要加足馬力快速生產、出貨,很多東莞外貿人再次開啟三班倒模式。」整篇報道在介紹不同企業如何恢復原有訂單的生產和出貨,全文不見一個「訂單暴增」的數據和事實。

再如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勇,作為堂堂北大教授也使用民粹網民口吻,在題為《中美大幅降稅後,中國訂單暴增,川普發現,中方還是不買美國貨》一文中,除了「不少中國出口企業就收到了美國顧客要求加快交貨的電話「這句恢復原有訂單出口的話,再也找不到他所說的」中國訂單暴增「表現在哪?」中方還是不買美國貨「體現在哪?!難道這個北大教授想別有用心地通過這種方式告訴美國,與中國進行貿易談判風險很大,因為降低關稅後中方還是不買美國貨,但美國對中國的訂單暴增,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還會繼續擴大?

「中國出口訂單暴增「爽文霸榜自媒體

二、已有的關稅水平已經完全抵消了出口退稅賦予中國產品的低價競爭力,來自美國的新訂單減少已成事實。

這些人發文渲染「中美大幅降稅後,中國訂單暴增「,不僅完全沒有事實依據,連捏造的依據都沒有,純粹就是文不對題忽悠讀者。實際上,從正常的商業邏輯和關稅水平來看,美國對中國的訂單不僅不可能在90天談判結束前」暴增」,來自美國的新訂單恢復到去年同期正常水平都不太可能。

5月14日,三郎在《90天內中美互相出口的實際關稅,以及對企業和消費者的影響分析》一文中,用客觀的數據和大家分析了瑞士談判聲明公佈後的90天內,中美互相出口的實際關稅水平其實已經非常之高了。三郎按照公開的資料計算,2024年底,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關稅平均稅率大約為21%;中對美徵收的不包括特定產品關稅的全面關稅平均為22%,增值稅平均為12%,消費稅平均四捨五入後為0%,合計為34%。

瑞士談判聲明公佈後,保留的新增加的關稅,美國對中國為30%,中國對美國為10%。

新老關稅合併計算,在對暫停的24%的關稅進行談判的90天內,中國出口美國面臨的實際關稅為51%,美國出口中國的實際關稅為44%。按照這樣的關稅水平,中美目前的互征關稅水平,均為全球最高水平。

這意味着,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關稅比川普第二任期之前增加了30個百分點,按百分比計算,中國出口美國的關稅增加了1.4倍。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出口退稅稅率最多為13%。美國新增30%的關稅,完全沖抵了出口退稅13%賦能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

關稅決定着進口商品的價格!從經濟學原理中價格對需求的影響角度,北大的王勇教授、21世紀經濟報道的編輯們,是如何能夠得出美國對中國的關稅上漲了1.4倍,美國對中國的商品訂單還能暴增的結論?難道美國進口商真的是人傻錢多?

催促趕快將原有訂單裝船出貨,倒是符合商業邏輯。歐美人做生意比較誠信,下訂單的時候就會支付三分之一的定金。不像我們的某車企大廠,下了訂單不付款,交了貨也不給錢,給一張內部供應鏈期票,至今已欠供應商三千多億。關稅增加了30%,剛好與定金差不多。不要貨,損失定金。在90天內出貨,美國出口商算上定金也不虧,還履約了合同。

三、面對懸而未決的24%的關稅,美國進口商也只會一邊觀望一邊轉移訂單至關稅低的供應商。

中美日內瓦貿易談判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明面上就是24%的暫停關稅。如果雙方在90天內能夠化解積重難返的貿易矛盾,這24%的關稅即可取消,否則,90天後中對美的關稅將從51%增加到75%,美對中關稅將從44%增加到68%。

對於大多數中國或者美國的出口商而言,68%或75%的關稅,都是滅頂之災,將會導致事實上的貿易中斷。

面對這樣巨大的未來不確定性因素,對於替代性較大的或者需求彈性較大的商品而言,中美出口商都不太可能去增加新的訂單。

因為從下訂單到生產備料,至少需要1-2周,從生產到驗貨到發貨,至少需要1-2月,從發貨到運至美國碼頭,則需要2-3周,90天的時間對於現貨是夠用的,對於新貨則時間不夠。如果拖到90天之後才能收到貨,對於美國進口商而言,其關稅則有可能要從51%增加24%到75%,其進口成本突增47%,大多數美國進口商都不可能做出這樣的商業決策。

因此對於美國的進口商而言,轉移訂單,或者轉移供應鏈,是他們應對不確定性的唯一確定性。比如蘋果在川普宣佈對等關稅的第二天就宣佈今後在美國銷售的iPhone,將全部從我們在這轉移到印度工廠生產。中美日內瓦談判之後,他們也還是維持這樣的決策,唯一有可能變化的,是印度製造還是美國製造而已。

而國內準備去美國投資建廠,將原來的國內生產出口美國、改為美國生產銷售美國的企業,也並未因為日內瓦貿易談判聲明而改變已有決策。

實際上,中美出口商、進口商面臨的關稅不確定因素,還遠不止90談判期的24%的關稅,還有更多不確定的因素懸而未決。

四、不要被關稅降級所迷惑,川普對特定行業外科手術式增稅還在後面。

儘管最近有關稅降級的跡象,但川普正在為製藥、半導體和關鍵礦產等戰略行業的新一輪定向關稅徵求意見、制定方案、進行論證、奠定基礎。

這意味着,雖然白宮可能仍會採取一些關稅削減措施,但川普的關稅政策帶來的最壞情況有望成為現實。

到目前為止,川普的關稅相當廣泛,對世界大部分地區實施了10%的基礎關稅加征,中國和加拿大除外。

與此同時,川普還在其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宣佈了一些針對特定行業的關稅——例如對汽車以及鋼鐵和鋁徵收的25%關稅,但對個別國家宣佈的關稅要多得多。

雖然歐盟、日本和台灣等受較高稅率約束的國家,已經獲得了一些短暫的緩和,即暫停川普的「解放日」關稅90天,但大多數經濟學家懷疑這並不意味着宣佈川普關稅戰的永遠結束。

瑞銀首席投資官馬克·海菲爾(Mark Haefele)周四在《財富》雜誌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寫道,美國關稅存在許多下行壓力,包括「越來越多的法律挑戰和總統工作認可度的穩步下降。共和黨立法者還可能擔心,高關稅實際上可能會通過減緩經濟增長和轉移貿易來減少稅收......而且在貿易戰升級的情況下,官員們可能會面臨選舉壓力,要求為受到其他國家報復性關稅損害的行業提供財政支持「。

但是,馬克·海菲爾指出,儘管有無數理由繼續緩和局勢,瑞銀並不相信唯一的路徑是關稅下降。

馬克·海菲爾說:「儘管存在降低關稅的壓力,但在對製藥、關鍵礦產、木材、銅和半導體等戰略行業進行貿易調查後,川普也在為從今年夏天開始更外科手術式地提高關稅做準備」。

比如製藥。到目前為止,藥品一直免徵關稅,但本周川普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推動採取行動降低藥品價格。如何降低藥品價格?川普的答案是在美國生產並在美國銷售。這就勢必需要對進口藥品課以高關稅。

在半導體方面,川普曾公開表示,他希望鼓勵晶片製造商在美國生產。

上個月,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網站Truth Social上寫道:「在即將到來的國家安全關稅調查中,我們正在研究半導體和整個電子產品供應鏈。已經暴露出的是,我們需要在美國生產產品,我們不會被其他國家挾持,尤其是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它們將盡其所能不尊重美國人民」。

目前,加拿大木材免徵關稅,但川普指責鄰國在這些商品上「欺騙了我們」。

川普還下令調查銅進口對國家安全構成的威脅,並對關鍵礦產採取類似行動。

馬克·海菲爾認為,川普的產品關稅可能會更持久,並且具有更少的剝離和國家豁免,因為川普專注於戰略部門。瑞銀估計,對這些行業徵收25%的關稅可能會使美國的有效關稅稅率再提高4個百分點。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火星宏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518/2220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