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唐青看時事:中美休戰暗藏玄機 恐正醞釀大風暴

作者:

中美剛剛簽署協議,關稅大幅下調,還設定了一個90天的「緩衝期」。表面看像是局勢緩和,談判重啟了。但不少專家提醒,這場「休戰」更像暴風眼中的短暫平靜,真正的大風暴很可能正在醞釀。而習近平和中共外交部發言人隔天的表態,給人感覺像翻臉一樣。

而就在協議落地的第二天,川普直接飛往中東,一出手就震撼全球。沙特承諾未來向美投資6,000億美元,包括一項價值近1,420億美元的軍售大單。卡塔爾更是直接奉上一架被稱為「空中宮殿」的波音飛機,準備改裝成川普的專屬「空軍一號」。這又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

談判桌上暫時讓步,國際棋局卻連環出招。川普這一波,真的是「暫停」?還是更大佈局的起手式?

中美90天談判期:轉機,還是暴風前的平靜?

中美最新一輪關稅交鋒,暫時按下暫停鍵,但這真的是轉機嗎?不少專家提醒,這這可能不是拐點,而是暴風雨前的短暫寧靜。

5月12日,美中在日內瓦達成臨時協議。美國把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從145%一口氣砍到30%,中共也把對美商品的報復性關稅降到10%。雙方還承諾,暫停對稀土出口設限,並開啟一個為期90天的談判緩衝期。

白宮說,這是一次「歷史性勝利」;中共官媒更吹說這是「成功逼美讓步」。

CNBC專欄作家、前國防部政策官員杜瓦德里克.麥克尼爾(Dewardric McNeal)一句話潑了冷水,他說,這不過是「風暴眼中心的平靜」,真正的風暴還在後頭。

《新聞周刊》報道,哈佛大學的國際貿易教授馬克.吳(Mark Wu)也指出,中共根本沒做實質讓步,現在關鍵是看美國能不能趁着這90天逼出真正成果。

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也直說,這場協議只是「重新啟動談判機制」,不是終點,更不是退讓。

照我看呢,川普這波「降關稅」背後也有美國的政治考量。自從4月2日他宣佈「解放日關稅」以來,股市連續下跌,支持率也動搖。這次談判協議公佈,股市馬上大漲。

但問題來了,這份協議真能穩住多久?《華盛頓郵報》引述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加西亞-埃雷羅(Alicia Garcia-Herrero)的話:「這只是為了拖延危機,不是真正解決問題。」

那麼問題到底在哪?來捋捋現在的三大隱患:

第一,中國市場沒有真的開放。麥克尼爾說,中國市場早就不是WTO初期那樣的「機會之地」,而是被中共洗腦的高度民族主義環境了。外國企業在中國既拼不過價格,又容易被當作「政治靶子」。

第二,芬太尼成了關鍵談判籌碼。川普因中共走私芬太尼,加征了特別關稅。如今中共說要讓步,但美國經驗告訴我們:中共承諾得快,執行得慢。沒有量化指標和懲罰機制,說了等於沒說。

這裏我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13日的中共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媒體詢問到關於芬太尼和關稅的問題,中共馬上就是一副翻臉不認賬的態度。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說,中方多次表明,芬太尼是美國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問題,責任在美國自身。美方無視中方的善意,對中國無理加征芬太尼關稅,嚴重衝擊中美在禁毒領域的對話與合作,也嚴重損害中方利益。林劍還說,美方如果真心想與中方合作,「就應該停止對華抹黑推責,以平等、尊重、互惠的方式同中方對話」。

我們再看第三大隱患,非關稅壁壘始終存在。比如許可證審批不透明、偏袒國產技術、限制採購美貨等等,麥克尼爾提醒說,這些90天根本解決不了,說白了,下一波關稅再起只是時間問題。

智庫太平洋研究所(PRI)經濟學家韋恩.魏尼加登(Wayne Winegarden)說得很明白:「這不是勝利,只是按下暫停鍵。」

BBC更點出中共戰略意圖:表面談判,背地裏搞「內循環」,就是減少對美依賴,擺明打長期仗。

《新聞周刊》引述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經濟研究主任甘思德(Scott Kennedy)說,這輪中美較量,中共贏了一點點,川普給了台階下,但這種局面,撐不久。

那美企怎麼辦?麥克尼爾的建議非常現實:「這90天不是緩衝期,是搬家的窗口期。」是時候考慮去越南、墨西哥,甚至回美國了。因為現在,繼續依賴中國,不只是商業風險,更是戰略錯誤。

你怎麼看?你覺得這場「休戰」是轉機,還是更大風暴的前奏?

中共嘴硬背後:秘密談判、拉美撒幣、內心虛得很

其實,這次的「緩衝期協議」,可不是臨時拍腦袋搞出來的,而是早有鋪墊。

金融時報》披露,原來三周前,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就已經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部地下室,和中共財政部長藍佛安秘密會談。這可是川普重返白宮後,第一次美中高層直接接觸。

貝森特承認,145%的高關稅,說白了就是「經濟封鎖」,中共頂不住,美國也不想一直拖。但他也強調,這不是退讓,而是為了「緩一口氣」,接着推進川普一直主打的「戰略脫鈎」。

他說得很明白,不再只看「效率」,而要看「韌性」。凡是涉及國家安全的產業,比如晶片、藥品、鋼鐵,都得回到美國掌控之中。這次的「休戰」,其實只是脫鈎戰略的階段性成果。

但你看看中共這邊的反應,戲還沒演完。

BBC注意到,就算雙方代表團已經飛往瑞士談判了,中共官媒還在社交平台上冷嘲熱諷說美國財政部長「推着空購物車來談判」,還嚷嚷什麼「奉陪到底」,嘴巴上很硬氣。

而談判剛結束,習近平立刻現身北京,在一場「中國-拉美國家部長會議」上,對着一群拉美國家代表高喊「團結合作」、「反對霸權主義」,還特意甩出一句話:「霸凌只會導致自我孤立」——這話說得,明擺着是衝着川普來的。我覺得他翻臉比翻書還快。

CNN分析說,中共這一波操作,是在刻意包裝自己「負責任」的形象,想當自由貿易的「代言人」,同時給美國貼上「國際霸凌者」的標籤。

中共不光喊口號,還在撒錢。它還趁機宣佈,要給拉美國家提供660億人民幣的信貸支持,還要改用人民幣結算。看來是想挑戰美元地位,搞貨幣戰。

不過,時評人趙曉指出,這種嘴硬,其實是掩蓋心虛。他引述數據說,中國對美出口占GDP約3%,而製造業又嚴重依賴海外訂單。這輪高關稅下來,不少工廠已經停產,工人上街維權,經濟數據乾脆不公佈了。而更諷刺的是,中共一邊喊強硬,一邊卻悄悄撤銷了對8類美國產晶片的報復性關稅。

反觀川普這邊,節奏清晰得很。他定下90天談判死線,談成就降稅,談不成就回到高關稅;但與此同時,他也公開釋放善意,說不考慮恢復到145%的高點,還透露「可能這周末會和習近平通電話」。

白宮也設下了三條紅線:結構性改革、市場互惠、打擊非法貿易,特別是堵住芬太尼這個毒源。這些,可不是象徵性的喊話,而是真槍實彈的談判核心。

中共也開始「試探性讓利」。川普說,中國願意全面向美企開放市場。這一舉動,不僅是想爭取降稅,也等於在某種程度上承認了過去不對等的貿易關係。

不過,外界對中美關係的未來依然悲觀。北京的學者已經在考慮中美大戰了,就是真正的打仗。

香港《信報》引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緝思的說法,現在的中美關係,可能比美蘇冷戰時還緊張。他說:「熱戰的風險,其實已經高於當年冷戰。」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也警告,新冷戰全面展開,而且比舊冷戰更複雜、更危險。他還強調,不要以為有了原子彈,中美就不會打大仗。

兩位學者都強調,別小看美國,也別高估自己。別以為拉幾個拉美國家喊喊口號、撒點人民幣,就能逆轉局勢。最終決定全球格局的,是科技、產業、制度,不是幾個宣傳口號。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515/221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