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克什米爾,血腥山嶺

齊柏林飛艇樂隊(Led Zeppelin)的《Kashmir》是搖滾史上最具史詩感的作品之一,2019年,印巴克什米爾邊境的兩國士兵在一起合唱了這首歌。

克什米爾,全名為「查謨和克什米爾」。

位於青藏高原西部與南亞北部的過渡地帶,也是南亞通往中亞的橋樑地帶,被叫做亞細亞的心臟

克什米爾地區總面積約18.5萬平方公里,和中國廣東省差不多大。

東面與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交界,西鄰巴基斯坦,南接印度,北面與阿富汗的瓦罕走廊接壤。

中國的新疆和西藏同克什米爾拉達克地區接壤的一段,被叫做中印邊界西段。

拉達克在歷史上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也從未劃定過這段邊界。

目前,克什米爾地區為爭議領土,南部由印度控制,面積佔了五分之二,北部地區由巴基斯坦控制。

喀喇崑崙

克什米爾地區處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邊界。

在5000萬年前,印度板塊以每年5-6厘米的速度向北衝撞歐亞板塊,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及周邊高原。

強烈的構造運動導致克什米爾成為世界上地震災害最頻繁的地區之一。

克什米爾全境多山,大部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勢北高南低。

東北部是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喀喇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西段,南部是海拔1200左右的查謨丘陵。

雄渾偉岸的喀喇崑崙山脈從中國新疆西南部延伸至此,8000米以上的山峰4座。

與新疆交界的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也叫K2,是世界第二高峰,攀登死亡率極高。

喀喇崑崙山海拔超過5000米的錫亞琴冰川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軍事爭奪的軍事要塞,也被譽為世界最高戰場。

喜馬拉雅山脈西段,也有不少雄偉山峰,包括世界第九高峰——帕爾巴特峰,海拔8126米。

帕爾巴特峰在登山界也不是吃素的,南壁是地球上最高的單體岩壁,大約有4600米的垂直落差。

克什米爾山谷

發源於中國西藏的獅泉河在邊境向西北流淌,來到克什米爾之後正式改名印度河。

包括傑赫勒姆河在內的幾大印度河支流都發源或者流經克什米爾地區,一旦失去克什米爾,巴基斯坦人吃飯喝水都成問題。

傑赫勒姆河在克什米爾中部沖積形成的海拔1500米左右的肥沃盆地,被人們叫做克什米爾山谷,這是傳統意義上的克什米爾地區。

同時,河谷里農田廣布,也是克什米爾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克什米爾地區最大的城市斯利那加就依河而建。

山谷的普爾瓦馬地區1600米左右的海拔,20度的溫差,出產全球最高品質藏紅花。

因為香氣獨特,至今很多法國米其林餐廳都以「克什米爾藏紅花」標榜菜品。

此外,克什米爾的蘋果不錯,佔了農業產值的60%。

克什米爾蘋果作為珍貴水果,大量出口到印度、東南亞這些熱帶地區。

高原氣候

克什米爾大部分地區都受乾燥涼爽的山地高原氣候影響。

山谷里分佈着眾多冰川湖,包括印度人心目中的聖湖——達爾湖。

雪山懷抱,湖光山色,美景天成,一直被人們叫做東方瑞士。

近幾百年來,對於印度這樣經常熱到四五十度的國家來說,克什米爾就是天選的避暑勝地。

很多王公貴族在達爾湖畔修建了避暑行宮,還有建在湖上的船屋。

現如今,局勢穩定的時候,克什米爾依舊是旅遊勝地,登山滑雪森林徒步吸引了世界遊客。

宗教博物館

地處亞洲心臟,克什米爾地區自古就是宗教文化交流之處。

公元前3世紀,印度秦始皇——阿育王還來到這裏推廣佛教。

咱中國佛教大V玄奘在7世紀到訪克什米爾的時候,看到當地佛寺林立都大受震撼。

9世紀開始,印度教興起,斯利那加城和印度教神廟開始興建,至今都留有神廟遺蹟。

位於查謨丘陵的瓦伊什諾·德維神廟是印度教最神聖的朝聖地之一,每年吸引數百萬信徒。

從公元14世紀開始,此後五百年,穆斯林統治者開始控制克什米爾,伊斯蘭教成為地區主要信仰。

直到今天,克什米爾全境人口中,75%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

印度教徒佔20%,大部分生活在南部,還有不少錫克教徒和佛教徒。

文化繁榮

克什米爾山谷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支線,連接中亞、印度、波斯和中國,歐亞大陸的買手商客在這裏來來往往。

克什米爾語是一種獨特的印歐語系語言,保留了大量梵語詞彙,卻用波斯-阿拉伯字母書寫。

斯利那加的古老集市仍保留着波斯語命名的街道和商隊旅館的遺蹟。

克什米爾地區盛產優質羊絨,輕如蟬翼卻異常保暖,今天羊絨的英文cashmere就是源於克什米爾這個地名。

拿破崙送了一條克什米爾披肩給老婆之後,克什米爾披肩成為歐洲皇室的爆款,一條頂級披肩可換等重黃金。

因為板塊碰撞帶的熱液活動,克什米爾還出產過世界最高品質的藍寶石。

克什米爾藍寶石被譽為寶石界的聖杯,矢車菊藍色,還有絲絨光澤,因為礦區已經關閉,稀有而珍貴。

一顆叫做克什米爾之星的藍寶石,拍了3400萬美元,創下過拍賣記錄。

印巴分治

18世紀的時候,印度有大大小小500多個土邦,今天克什米爾地區分查謨土邦與克什米爾土邦統治,其中,克什米爾土邦是印度第二大土邦。

1846年,英國殖民者為了得到當地的軍事援助,把搶佔的克什米爾土邦賣給查謨土邦的印度教王公古拉卜·辛格,王公還被封為查謨—克什米爾大王。

此後,克什米爾成為一個由印度教大王統治的穆斯林土邦,從此在南亞埋下了「爭吵的種子」。

1947年,印巴分治,整個英屬印度被人為分裂成為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和印度教的印度。

穆斯林人口佔大多數,克什米爾土邦理應併入巴基斯坦,但大王從自己的宗教感情出發,想加入印度。

為此談不攏,1947年10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發生武裝衝突,1949年劃定停火線。

此後,又在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打了兩次印巴戰爭,零星的戰火不斷。

發展困境

今天,印巴兩個把核武器綁在褲腰帶上的國家,在克什米爾地區陳兵百萬,你一槍我一炮地搞軍備競賽。

僅在克什米爾谷地,印度就駐紮了近40萬軍隊和準軍事化武裝,巴基斯坦幾乎將財政開支的五分之一用於軍隊。

兩國政客一直在國內靠煽動民族主義,高喊佔領克什米爾來攫取政治資源,一旦政治和外交上有風吹草動,克什米爾立馬狼煙四起。

衝突、摩擦、防範、敵視、對峙已經成為克什米爾地區的常態,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極端恐怖組織還在這裏興起,僅2018年一年就發生330多次恐怖襲擊。

長期的軍事對峙和恐怖主義滋生,工農業荒蕪,投資環境惡化,遊客也不敢來,克什米爾地區的經濟發展困難重重。

日均停電6-8小時,公路網絡覆蓋率不足30%,印度控制區的人均GDP不到2000美金,巴基斯坦控制區就更差了。

自由奔跑

今天,克什米爾地區生活着1000多萬人口,雖然生活艱難,但普通克什米爾人過着淳樸而寬容的日子。

當地有句諺語:「雪崩之下,仍要播種」,可能是克什米爾人心境最真實寫照。

人們愛好和平,在炮火間歇的時候努力耕作,用力生活,把苦難轉化為生存的藝術。

人們穿着色彩鮮艷的衣服,熱愛音樂舞蹈詩歌藝術,歌頌喜馬拉雅山,讚美傑赫勒姆河。

那些沒有經歷過印巴分治痛苦的年輕人們,把印度和巴基斯坦當做普通鄰居,不再執着於歷史包袱,更期待平靜生活。

希望冰川的裂痕孕育新的河流,達爾湖的晨霧在陽光中散盡。

地圖上潦草血腥的停火線被抹去,克什米爾的孩子們可以自由奔跑向美好的未來。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地理狗看世界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511/2217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