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網方尋報道/2025年4月10日,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經濟部長通過視訊會議,針對美國高額關稅一致決定:不報復,願與美國對話。東協依賴美國這一第二大貿易夥伴,克制姿態背後,是對區域穩定的考量。然而,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計劃訪問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的消息尚未成行,東協的冷靜已如冷風撲面,他能否藉此行拉攏東南亞,恐成孤影。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對東協國家祭出重稅:越南輸美商品被課46%關稅,柬埔寨49%,老撾48%,緬甸44%,泰國36%,印尼32%,馬來西亞與汶萊24%,菲律賓17%,新加坡10%。4月2日關稅公佈,市場震盪,川普於4月9日宣佈暫停90天,稍緩危機。馬來西亞貿易部長東姑賽夫魯(Tengku Zafrul Aziz)在吉隆坡主持會議,他在領英感嘆:「川普關稅,只有不確定性!」同日,東協財政部長與央行總裁也在吉隆坡商討對策。
東協聲明稱,作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單邊關稅令人憂心,但報復非選項。他們表示:「我們準備與美國坦誠對話,合作是關鍵。」馬來西亞貿工部強調,成員國一致反對報復。越南、柬埔寨等製造業國家深受關稅威脅,依賴美國市場的東協選擇冷靜應對。
習近平的東南亞之行被視為對抗美國孤立主義、鞏固區域影響力的機會。東協6.8億人口的市場對中國至關重要,許多企業遷此規避制裁。《解放報》稱,習近平籌劃數周,欲借訪問展現大國形象。蒙田研究所專家弗朗索瓦·戈德芒指出:「東南亞是中國出口跳板,占增長超三分之一。」但東協不選邊的立場似在暗示:習近平的拉攏或難如願,區域雄心恐受挫。
中美博弈加劇。《回聲報》分析,若川普對中國加征50%關稅,市場將再震盪。中國以謹慎的「鏡像」措施應對,人民日報稱央行可降息、擴大赤字刺激經濟。專家認為,北京底牌未明,力求穩住陣腳。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警告不接受市場傾銷,暗指中國產能過剩,全球貿易格局更趨複雜。
馬來西亞作為2025年東協主席國,密集協調區域策略。東協的克制與歐盟的強硬形成對比,未附和美國,亦未倒向中國。習近平尚未啟程,東協的冷靜已顯露疏離。他若想借東南亞突圍,需更多實質讓利,而非僅靠訪問姿態。東協的「不報復、不站隊」,恐讓習近平陷入孤立隱憂。
未來90天關稅暫停期,是東協與美國溝通的窗口,也考驗習近平外交手腕。東南亞能否成為中國跳板,抑或讓習近平佈局落空,尚待分曉。東協的抉擇,將重塑區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