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網王篤若報導/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被包裝為「經濟奇蹟」的背後,真實動機正被一段驚人內幕揭穿。中共元老鄧小平之子、前殘聯主席鄧朴方曾毫不掩飾地說:「改革就是誰有本事,誰就從國家那兒撈一塊。」這句話不是謠言,而是由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所長陳一諮親歷記載,並被學者楊繼繩收錄在新書前言中,如今震撼公開。
據《陳一諮回憶錄》披露,鄧朴方笑言:「改革就是誰有本事,誰就從國家那兒撈一塊!」他坦承,隨着國家「鬆綁放權」,就是讓利益共享,「誰能撈一塊,就讓他撈一塊」。面對陳一諮提出的公平競爭、普惠大眾的原則,鄧朴方毫不掩飾表示:「歷朝歷代,總是能人先得利嘛。」其邏輯清晰,即權貴優先,平民靠邊。
這段對話揭示了一個深層邏輯: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過程,並非為了全體人民的平等致富,而是特權階層藉機「變現權力」,建立起以「權力接近度」為準繩的財富分配秩序。離權力近者先富、狂撈,離權力遠者被剝奪、被犧牲。
對此,澳洲學者馮崇義直指,「撈一塊」的說法不僅真實,更具現實操作性,是「後極權制度」的必然產物。毛死後中國進入所謂「去極權」階段,經濟和文化多元,但政治仍維持一元獨裁。在這種體制下,權貴集團壟斷資源,在市場中肆意「變現權力」,形成權力操控下的「權控市場經濟」。
馮崇義指出,這正是中共高層「守護紅色江山」的政治邏輯和經濟邏輯——權力不能放,財富不能讓,撈盡國家,穩固既得利益集團。於是,一場改革最終演變為特權者的權錢交易盛宴。
正如原文所說:「統治階級的統治意識」,就是「從國家那裏撈一塊」的意識。而這種赤裸裸的「階級自覺」,只會激發底層「被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引發「仇官」「仇富」的情緒,一旦情緒轉化為自覺行動,中國社會將面臨難以想像的劇變!
這段曝光的「紅色私語」,正撕開了中共「改革敘事」的偽裝,暴露出體制深處的權貴本質。真相不再是秘密,而是特權階層早已默認的潛規則。
楊繼繩:《進出中組部》前言/如果說,八九十年代中國的第二號領導人陳雲的長子的話帶有理論色彩的話,那麼,中國第一號領導人鄧小平長子的話就有實踐的操作性。鄧小平的長子鄧朴方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原所長陳一諮曾有一段對話:
鄧問:「一諮,你說說看,改革是什麼?」
陳答:「任何改革都是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要使那些窮苦老百姓富裕起來,政府就要給每個人創造平等競爭的機會和環境。」
鄧笑着說:「你說的是原則。現實地說,我覺得改革就是:誰有本事,誰就從國家那兒撈一塊!」鄧朴方接着說:「過去國家把什麼都管起來了,現在國家要鬆綁,要放權,就是要利益共享,誰能撈一塊,就讓他撈一塊。」
陳說:「照你這個說法,那誰離權力近不就可以撈得多,還是一般老百姓吃虧嗎?」
鄧說:「你看歷朝歷代,總是能人先得利嘛!」
陳說:「不然,現代社會的實現,是要給每個人創造平等競爭的機會。」
鄧說:「你說的不錯,但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開始能做到的。總是一部分能人先富起來,再達到共同富裕。」(《陳一諮回憶錄》,香港新世紀出版社,2013年,第294-295頁)
「從國家那兒撈一塊」,「離權力近的人撈得多」,這正是中國改革中發生的真實情況。中國的巨富多半是離權力近的人。離權力遠的人不僅撈不着,還會被剝奪。「統治階級的統治意識」就是「趙家人」搞特權的意識,就是「從國家那裏撈一塊」意識。特權階層其所發能「撈一塊」,是因為有制度條件。這個制度就是「權力市場經濟」(也可稱為「權控市場經濟」),即權力操縱和控制下的市場經濟。由於對公權缺乏必要的制衡,掌權者利用手中公權進行權錢交換、權權交換,一個個權力中心成為吸金「黑洞」,財富快速地向有權者和買權者集中。改革開放30年後,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的宣揚,會召喚出「被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所以,我對陳元校友的「階級自覺性」十分震撼。近年來中國民間的「仇官」「仇富」情緒就是「被統治階級」「階級意識」的萌發。如果「統治階級」還繼續以「統治階級的統治意識」大搞特權,就會逼出「被統治階級」為保護「階級利益」採取「自覺的行動」。試想一下,這時的中國將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局面!
馮崇義/鄧補方的「撈一塊」說法具有現實性和操作性,是制度使然。毛死後朝野上下「去極權」,中國轉入後極權社會,經濟和文化轉到半多元,政治卻維持一元。在後極權制度中,壟斷政治權力的特權階層控制和利用市場、使權力在市場上變現、「在國家那裏撈一塊」。這也是他們守護紅色江山的政治邏輯和經濟邏輯。
如果說,八九十年代中國的第二號領導人陳雲的長子的話帶有理論色彩的話,那麼,中國第一號領導人鄧小平長子的話就有實踐的操作性。鄧小平的長子鄧朴方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原所長陳一諮曾有一段對話:
— 朱韻和 (@zhu0588) March 25, 2025
鄧問:「一諮,你說說看,改革是什麼?」
陳答:「任何改革都是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要使那些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