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川普解散教育部:美國華人狂喜

—川普解散教育部:保守派狂喜

過去幾十年來,許多第一代華人移民在美國辛勤打拼,他們堅信中國傳統文化與美國保守主義理念有諸多共通之處:強調個人奮鬥、尊重家庭倫理、提倡勤儉節約,追求自立自強。然而,讓他們難以理解的是,自己的孩子——所謂的「華二代」——在美國的公立教育體系下,卻一個比一個更左,逐漸成為了典型的「小華左」。家長們在日常交流中經常困惑地問:「為什麼我們的孩子變成了這樣?」

這背後的關鍵原因之一,正是美國聯邦教育部的長期影響。作為一個掌握教育資金和政策制定權的機構,它不僅管理課程和標準,還承擔了大量意識形態導向的職能,甚至被批評為左翼議程的宣傳機器。近年來,從多樣性、公平性與包容性(DEI)教育,到批判種族理論(CRT),再到性別認同議題,教育部在學校系統中推動的各種政策,使得新一代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左翼思想框架的塑造。

如今,川普終於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簽署行政命令,啟動解散教育部的進程。這不僅是一項削減政府規模的舉措,更是保守主義從根本上重塑美國未來的一場變革。它的影響將深遠至極,尤其是對美國的年輕一代而言,這一決定無疑將在思想和價值觀塑造方面,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2025年3月20日,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簽署行政命令,指示聯邦教育部逐步停止除必要職能外的所有運作。這一決定不僅震動華盛頓政壇,也在全美引發了強烈關注和爭議。這項行政命令的簽署,象徵着美國在教育領域邁入一次前所未有的制度性變革,也被視為保守主義在與左派公共教育體制長期博弈中最有力、最具決定性的反擊之一。

在白宮東廳的簽署儀式上,川普總統站在講台上,身後坐着學生、州長和保守派學者。他直言,教育部自1979年卡特政府設立以來,「始終是一項驚人的失敗」。他說:「我們將把教育還給各州,很簡單,回到它應該在的地方。」行政命令指出,教育部的存在沒有提高教育質量,反而讓孩子和家庭被鎖在一個令人失望的體制之中,是時候「讓他們逃離了」。

Image

解散教育部並非只是象徵意義上的裁撤一項聯邦機構,它背後包含着川普及其政治運動的深層思考和戰略佈局。在川普的支持者看來,教育部早已成為「激進左派」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其意識形態的工具。這種意識形態以「覺醒」(woke)政治為核心,通過性別意識形態、種族平權理論、DEI(多樣性、公平性與包容性)政策等方式,試圖重塑美國青少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教育部在政策制定、資金分配和合規審查中起着關鍵作用,擁有巨大的行政權和財政槓桿,其制定的指導性原則廣泛影響各州學校的課程設置、教師培訓乃至學生行為規範。

解散教育部,是對「覺醒教育」(Woke Education)以及日益擴張的左派意識形態的全面反擊。幾十年來,教育部逐步演變為聯邦政府中最具意識形態色彩的部門之一。它通過制定全國性政策、發佈行政解釋、分配補助資金等手段,在全美學校系統中強力推動多樣性、公平性與包容性(DEI)議程、性別認同政策以及批判種族理論(CRT)的教學滲透。許多家長愕然發現,孩子在課堂上不再討論莎士比亞、喬治·華盛頓或愛迪生,而是在討論「系統性壓迫」「白人特權」或「跨性別認同」。這種所謂「進步教育」逐漸將教育本質從知識傳授轉變為意識形態灌輸,引發保守派極大反彈。川普政府認為,聯邦教育部已不再是教育管理機關,而是一個「覺醒教育」的推广部,早已背離中立立場。因此,解散教育部,被視為清除政治化教育土壤、捍衛校園價值多元和思想自由的關鍵一步。教育部通過擴展《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將性別認同納入反歧視範圍,間接支持跨性別學生參與符合其認同的體育賽事或使用相關衛生間。這些政策在自由派眼中是進步與包容的象徵,而在保守派和宗教團體看來卻是對家庭教育權、宗教信仰和生物常識的公然挑戰。川普明確指出,教育系統不能繼續被這類「瘋狂行為」主導。他曾在北卡羅來納州公開承諾,要將批判種族理論和跨性別意識從校園中徹底清除。

此外,教育部被認為是「文化馬克思主義」在文化領域滲透的核心節點。在川普和其政治聯盟眼中,當前教育體系中廣泛傳播的集體主義、公有觀念、階級對立敘事,以及對於傳統宗教與家庭結構的挑戰,已不再是教育議題,而是一場深刻的意識形態鬥爭。他們認為,這種思潮深植於教師培訓、課程設計、課外活動乃至學術出版物之中,其根本目的是通過文化洗腦方式重構一整代人的價值體系。這一思潮被冠以「文化馬克思主義」的稱謂,其手段隱蔽、話語高尚,但實質是對美國憲政傳統與自由市場精神的系統侵蝕。川普指出,教育體系已成為「激進覺醒分子的庇護所」,其政策制定完全服務於少數意識形態團體,而不是全民福祉。

另一個重要動因是關乎家長權利和教育選擇自由的全面恢復。在美國憲政體系中,教育原本是由州政府和家庭共同主導的事務。然而隨着教育部的擴權,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決定權不斷被削弱。在某些學區,家長甚至沒有權利得知孩子是否在學校接受了「性別轉換諮詢」,或者是否被迫參與種族「再教育」訓練營。許多保守派家長憤怒地發現,他們不僅在文化上被邊緣化,更在法律上失去了發言權。川普所代表的保守主義聯盟認為,必須通過「教育選擇」政策,恢復家庭對教育的掌控權。他們主張建立「學校代金券」制度,允許家長用公帑選擇宗教學校、私立學校或進行家庭教育,以形成一種教育市場的競爭機制,從根本上打破由教育部主導的官僚體系。川普在1月29日發佈的行政命令《擴大家庭教育自由與機會》中,已經為這種政策轉型鋪平道路

最後,是針對教育部作為官僚機構本身的低效和權力濫用問題進行系統改革。雖然教育部員工總數只有約4000人,卻掌控着每年近2700億美元的預算和超過1.6萬億美元的聯邦學生貸款債務組合,實質上成為美國最大「放貸機構」之一。但這一龐大的行政機器長期運行不暢,效率低下,透明度差,且缺乏有效問責機制。資金發放與項目審批往往受制於政治傾向,補助往往向特定意識形態團體傾斜。而對教育質量提升、貧困地區改善、特殊學生照護等方面,實質性貢獻甚微。2025項目明確指出,該部門「官僚味濃重、對教育無實質性促進」,是「教育產業利益集團的中轉站」。川普政府推動將其資金與職能劃歸財政部、商務部、小企業管理局或各州教育廳,正是出於提升效率、打破利益格局、重建問責機制的系統考量。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具有深遠政治和文化意義的舉措,早在幾十年前就有理論先聲。美國著名保守主義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正是最早呼籲削減乃至廢除聯邦教育部的思想旗手之一。弗里德曼在1955年發表的經典論文《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中首次提出「學校代金券」制度,主張政府不應直接運營教育系統,而應通過市場機制將教育權交還給家庭和社會。他認為,教育部是典型的「中央計劃型機構」,易被特殊利益集團綁架,阻礙競爭、壓制創新,且容易淪為政治灌輸工具。

弗里德曼強調,教育必須去政治化,真正的教育自由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家長有權選擇孩子接受何種教育;其二,教育資源應當隨學生流動,而不是被固定撥給學校系統。這種自由市場理念,在當時雖然備受爭議,但已為後來的「教育自由」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而今天,川普通過解散教育部,實質上正是在實現弗里德曼的「夙願」——讓教育脫離聯邦政府的操控,回歸本地、回歸市場、回歸家庭。

可以說,川普的這一舉措,是保守主義教育觀念在現實政治中的一次歷史性勝利。它不僅是行政上的改革行動,更是一次對意識形態主導權的反攻。正如國人常說的:「誰掌握了教育,誰就掌握了下一代。」在美國,這同樣意味着掌握未來的選票、文化和國運。

川普以此開啟的教育改革,不僅會深刻影響美國年輕人的思想形態和價值取向,也將在未來數十年內重塑美國的政治格局。這不是一項普通的行政命令,而是一場制度性的革命,其歷史地位,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和深思。這是里根總統以來歷屆共和黨人一直想要完成而始終未能實現的目標,如今終於由川普完成了。這是歷史賦予這一代保守主義者的使命,是一場跨越時代的制度重啟。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印象與邏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322/219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