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簡中互聯網上,《明斯克協議》常常被一些人拿來當作「道德大棒」,掄向任何被他們認為是「親俄」、「挺川」或「親美」的人。
有人會憤怒地質問:「你知不知道《明斯克協議》?美國和川普為什麼不遵守?」
更有甚者,直接把川普罵成「縱容俄羅斯的惡棍」,仿佛他單槍匹馬毀了世界和平。這些情緒化的指責往往伴隨着一知半解,甚至是道聽途說。
那麼,《明斯克協議》到底是什麼?它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人覺得美國和川普要為它「負責」?讓我們一步步拆開來看。
1.《明斯克協議》的起源:烏克蘭內戰與大國博弈
要搞清楚《明斯克協議》,得先回到2014年的烏克蘭危機。那一年,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爆發了衝突。背景是這樣的:2014年初,烏克蘭親俄總統亞努科維奇被抗議者推翻,新政府傾向西方,俄羅斯隨後吞併了克里米亞,並被指控支持烏東的親俄武裝(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個「人民共和國」),挑起內戰。這場衝突不是單純的「烏克蘭內亂」,而是夾雜了俄烏地緣政治對立和美歐俄大國博弈的複雜事件。
2014年夏天,烏克蘭軍隊和親俄武裝打得不可開交,戰事激烈。俄羅斯在軍事上佔優,烏克蘭吃了敗仗(比如伊洛瓦伊斯克戰役)。為了停火,歐洲國家出手了。2014年9月5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烏克蘭、俄羅斯、歐安組織(OSCE)以及頓巴斯地區的separatist代表(不被國際承認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簽下了第一份《明斯克協議》(簡稱「明斯克I」)。這份協議由法國和德國斡旋,核心內容是停火、交換俘虜、撤出重型武器,試圖給衝突降溫。
但「明斯克I」很快就失效了。雙方互相指責對方違反協議,戰鬥沒停,反而更激烈。2015年初,俄羅斯支持的武裝攻佔了頓涅茨克機場和德巴爾采韋,烏克蘭再次失利。在這種情況下,2015年2月12日,經過德法領導人(默克爾和奧朗德)馬拉松式的談判,第二份協議《明斯克II》誕生。這份協議更詳細,包括13條措施:停火、撤武、烏克蘭恢復對邊境控制、在頓巴斯舉行地方選舉、給予該地區「特殊地位」等。
2.《明斯克協議》的核心問題:誰該負責?
《明斯克II》聽起來很美好,但執行起來成了空話。為什麼?因為烏克蘭和俄羅斯對協議的理解完全相反:
烏克蘭的立場:要求先停火、俄羅斯撤出武裝(包括「外國部隊」和裝備),然後恢復對俄烏邊境的控制,最後再談頓巴斯的選舉和自治。他們認為俄羅斯是衝突的直接參與者,必須承擔責任。
俄羅斯的立場:否認自己是衝突一方,聲稱只是「調解者」,說頓巴斯是烏克蘭的「內政問題」。俄羅斯要求烏克蘭先給頓巴斯特殊地位、舉行選舉,然後才談邊境控制——這等於讓烏克蘭先妥協,把親俄勢力合法化。
這種分歧導致協議成了「殭屍文件」:簽了,但沒人真正執行。停火時斷時續,雙方互相指責,頓巴斯衝突變成了「慢性戰爭」。到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時,普京乾脆宣稱「《明斯克協議》已經不存在」,徹底撕毀了它。
3.美國和川普在哪兒?為什麼被罵?
現在說到關鍵問題:為什麼有人責怪美國和川普「不遵守《明斯克協議》」?這得從美國的角色說起。
美國不是簽署國:首先,美國壓根兒沒簽《明斯克協議》。協議是烏克蘭、俄羅斯、歐安組織加上德法斡旋的結果,美國只是外圍支持者,提供外交和經濟援助(比如對烏克蘭的軍事支持和對俄制裁)。所以嚴格來說,美國沒有直接義務去「遵守」它。
川普的政策:川普2017年上台時,俄烏衝突已經持續三年。他對烏克蘭的態度確實引發爭議。2019年,他因「通烏門」事件被彈劾,起因是他曾試圖通過扣押對烏軍事援助,換取烏克蘭調查拜登家族。這讓一些人覺得他「背叛」了烏克蘭。不過,川普政府實際上還是向烏克蘭提供了致命性武器(如標槍反坦克導彈),這是奧巴馬政府沒做的。
2025年的新劇情:到2025年3月(當前時間),川普再次當選總統後,推動俄烏和談,要求烏克蘭讓步(比如放棄部分領土和礦產資源),並批評澤連斯基「不願和平」。這讓反川人士認為他「偏袒俄羅斯」,延續了「不遵守《明斯克協議》」的指責。
但問題在於,《明斯克協議》早已名存實亡。2022年俄入侵後,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俄羅斯是破壞者,而非美國。川普的最新政策雖然爭議很大,但和《明斯克協議》的具體條款沒直接聯繫——協議里沒要求美國做什麼,更別說川普了。
(本人設計,版權所有)
4.《明斯克協議》的法律效力:國際法怎麼看?
有人可能會問:《明斯克協議》既然簽了,到底有沒有法律約束力?美國或川普是不是必須遵守?這得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
法律地位:《明斯克協議》(包括I和II)本質上是一份政治協議,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國際條約。它由烏克蘭、俄羅斯、歐安組織和頓巴斯代表簽署,但沒有在聯合國註冊(根據《聯合國憲章》第102條,條約需註冊才具國際法效力)。簽署過程也更像戰時緊急協商,而非正式外交談判。因此,國際法學家普遍認為,它不具備完整的法律約束力,更像是一個「君子協定」,靠各方自願遵守。
聯合國背書:2015年2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2202號決議,認可《明斯克II》並呼籲各方執行。但決議本身沒有強制力(安理會決議分「約束性」和「建議性」,這屬於後者),也沒有指明誰是法律責任方。所以,即便有聯合國支持,協議的執行仍依賴政治意願,而非法律義務。
對美國的意義:美國不是簽署方,也沒有在協議中承諾任何具體義務。法國和德國作為「諾曼第模式」的調解國,承擔了更多推動角色,但連它們都不是直接締約方。換句話說,《明斯克協議》對美國(包括川普)的約束力幾乎為零,指責美國「不遵守」在法律上站不住腳。
爭議點:俄羅斯常指責烏克蘭和西方「破壞協議」,烏克蘭則反過來指責俄羅斯不撤軍。法律效力模糊,反而成了各方推卸責任的藉口。
簡單來說,《明斯克協議》在國際法上是個「軟約束」,靠道德和政治壓力推動,而不是硬性的法律責任。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這麼容易被撕毀——沒有強有力的機制懲罰違約者。
5.簡中圈的誤解:為什麼這麼多人義憤填膺?
在簡中圈,有人一提《明斯克協議》,就群起攻之,罵你是「俄粉」或「舔狗」。這背後有幾個原因:
信息不對稱:很多人只聽說過「美國不守協議」的說法,卻不知道美國不是簽署方,也沒深究協議的細節。加上網絡上的二手信息和情緒化標題(如「美國背叛烏克蘭」),誤解就傳開了。
道德化情緒:俄烏衝突被渲染成「正義與邪惡」的對決,反川人士把川普當成「邪惡幫凶」,《明斯克協議》不過是他們手裏的一個話柄。
跟風效應:有些人對協議一知半解,看到別人義憤填膺,也加入「討伐」,覺得自己站在道德高地。這種現象在網絡爭吵中特別常見。
6.事實與教訓:別被情緒牽着走
澄清幾個關鍵點:
美國沒義務「買單」:《明斯克協議》是歐洲主導的,美國只是旁觀者。它崩潰的主因是俄烏雙方的分歧和俄羅斯的不配合,而非美國「背信棄義」。
川普的爭議另有原因:他被罵更多是因為個人風格和政策(如施壓烏克蘭、與普京接觸),而不是什麼「違反《明斯克協議》」。
協議的失敗是多方問題:烏克蘭不願單方面妥協,俄羅斯拒絕承認責任,歐洲斡旋無力,美國支持有限——大家都有一手。
所以,下次有人拿《明斯克協議》砸你,不妨問問他們:你知道協議是誰簽的嗎?美國在裏面扮演什麼角色?川普具體違反了哪一條?十有八九,他們答不上來。這不是說川普沒問題,而是情緒化的指責往往掩蓋了真相。實在爭辯不過,直接把這篇文章丟給他看,讓他別裝逼。
結語:從爭吵中學點東西
《明斯克協議》不是什麼神聖的「和平契約」,而是一份在槍口下籤的妥協文件。它誕生的背景是大國博弈,失敗的原因是信任缺失。責怪川普「不遵守」它,既不準確,也不公平。如果你真的關心俄烏衝突,不如多了解它的前因後果,而不是人云亦云地發泄憤怒。真相往往比情緒化的大字報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