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為什麼馬斯克是一個工作狂?

他的「創造性破壞」一詞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它巧妙地突出了經濟力量中的一個悖論。它強調,穩定不足以維持日益增長的繁榮。還需要更多,但這需要工作、遠見、風險和冒險。

特斯拉行政總裁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是世界首富,至少是以所擁有的企業資產估值來衡量,而不是以紙面價值來估算。有好幾篇文章在探討,馬斯克怎麼會躺在地板上或沙發上進行網上衝浪?這與通常對富人的指責大相逕庭。傳統上,這些富豪因遊艇、眾多豪宅和高端豪車收藏而備受指責。

馬斯克不是這種富豪,他只是一個一直工作的普通人。他嘗試每周工作100小時,幾乎從未少於80小時,有時甚至達到120小時。至於豪華遊艇和豪宅,他根本就沒時間使用。他主要喜歡工作。據說,這是從過去的敘述中戲劇性地翻轉過來的。

有人可能會認為這會得到一些讚揚,但事實並非如此。現在,這被重新演繹成了某種男人的柔韌性,一種展示男性超能力的方式。哈佛大學歷史學家埃里克·貝克(Erik Baker)在《紐約時報》發表的題為「埃隆·馬斯克是世界首富。他為什麼睡在辦公室地板上?」(Elon Musk Is the World’s Richest Man. Why Is He Sleeping on an Office Floor?,2/27/2025)的文章指出,所有這些超長工作時間和對生產率的過度關注都是對一個人功績的檢驗,相當於一種表演性的合理化,目的是更多地剝削他們的員工,為他們的巨額收入辯護。

文章認為,這最終歸結於奧地利裔美國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1883~1950)「普及」的一個概念,即「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這是資本主義力量的關鍵。他們破壞得越多,生產得越多,而這樣做的企業家是推動進步的關鍵。在貝克看來,熊彼特是工業不穩定和超級創新的擁護者,是踐行「快速行動,打破常規」(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口號的先知。

多年來,我一直在研讀熊彼特那些描寫細緻入微的著作,我認為這套理論是對他思想的誤解。首先,熊彼特從未「普及」過任何東西。他是一位相當低調的學者,幾乎沒有同事,沒有真正的追隨者,沒有真正的思想流派,也從未寫過一本旨在成為暢銷書的書。他生前和現在都是少數有思想的人的研究對象,這些人欣賞他作為歷史學家和思想理論家的廣闊視野、非黨派立場,甚至是非意識形態的嚴肅性。

熊彼特第一次以商業創新為主題進行寫作是在他人生的黑暗時期,當時歐洲戰火紛飛,而他正在哈佛大學任教。熊彼特出生於19世紀的凋敝年代,他的家鄉德國和奧地利以及知識文化的凋敝令他心碎。他在哈佛感到孤立無援,周圍都是高智商但幼稚的社會主義者,他們從不明白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之間的鬥爭根本不是鬥爭,因為他們在所有基本問題上都達成了一致。

作為一名年輕學者,他最早的一本關於經濟發展的書《經濟發展理論:對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商業周期的探究》(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1911)曾引起轟動,但此後他寫的任何東西都沒有產生什麼影響。他決定下定決心解決當時的關鍵問題,即商業周期的原因。老派奧地利人有一套理論,凱恩斯主義者(Keynesians)和其他許多人也有一套理論。然而業界並沒有達成真正的共識。他開始着手撰寫一本關於商業周期的巨著《商業周期:對資本主義進程的理論、歷史和統計分析》(Business cycles: a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rocess),該書最終分為兩卷,於1939年出版,但基本上無人問津。

他的商業周期理論不同於所有流行的理論。他認為,靜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於均衡狀態中,價格和利率與貸款和金融市場一起協調着生產和消費部門。只要每個人都繼續重複做同樣的事情,資源使用(包括勞動力資源)就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經濟以與資本回報率一致的方式穩定增長,而資本回報率與利率是一致的。

這就是一般均衡模型(th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如果你不理解它,沒關係,因為它主要是幻想的東西。重點是,穩定是熊彼特的出發點,是他從古典經濟學中汲取的東西。他一直在尋找破壞性的來源,也就是他所說的外生衝擊。他以創新的形式找到了這些來源。當有創造性的個人在市場上試驗新想法時,就會產生創新。當這些想法流行起來時,資源就會完全重新配置,導致一些行業崛起,另一些行業衰落,同時重新安排勞動力資源的使用。

熊彼特追溯了現代商業周期的歷史,發現這種模式屢試不爽。每一次大的創新都伴隨着大的產業顛覆,舊的產業消亡,新的產業從貸款市場、勞動力資源和實物資本中吸引新的注意力。鐵路就是如此。鋼鐵的商業化也是如此。內燃機出現了這種情況。飛行、通訊和彈藥也是如此。每當我們看到一些開創性的實用技術崛起時,我們也會目睹產量的劇烈波動,最終走向一種穩定生產的新狀態。

熊彼特的著作是在戰時出版的。由於時機不佳,這些著作根本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在大多數情況下,學者們已經忘記了商業周期和大蕭條,因為戰爭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在經濟學界,他的新理論幾乎沒有得到擁護,因為主流學派已經找到了另一種理論來支持他。他認為這將是他對世界的巨大貢獻,但他的著作卻因此夭折,被忽視並最終被遺忘。

他究竟是對還是錯?各方面的觀點都有,但該理論的主要問題在於,雖然它似乎可以解釋生產模式的大規模部門性轉變,但它並沒有真正解釋整個經濟的總體產出下降和上升,而這恰恰是人們想要解釋的。這就是問題所在。除此之外,他的理論還有太多未解釋之處,例如貨幣和信貸在造成繁榮和蕭條中的作用。

從大的方面來看,歷史表明,帶來最大和最具破壞性的外生衝擊的不是技術,而是以戰爭、封鎖和任意政策動盪為形式的政府。

撇開這些不談,熊彼特確實對工業創業和冒險的力量和意義有一個有趣的見解。他在1942年出版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一書中找到了重述和總結這一觀點的地方,該書是20世紀出現的最具挑戰性和預言性的歷史和政治經濟學著作之一。

在這本書中,他預言了官僚主義的興起、知識分子的過度生產、企業的整合以及導致繁榮社會忘記其成因的頹廢所帶來的資本主義末日。

在這部鴻篇巨著中,我們發現了以下一段話。

「在處理資本主義問題時,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進化過程……[它]永遠不可能是靜止的……啟動並保持資本主義引擎運轉的基本動力,來自資本主義企業創造的新消費品、新的生產或運輸方式、新的市場、新的工業組織形式。」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不斷地從內部革新經濟結構,不斷地摧毀舊的經濟結構,不斷地創造新的經濟結構。這種創造性毀滅過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事實。它是資本主義的內涵,也是每個資本主義企業的生存之道。」

為什麼這一點會如此令人震驚?因為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經濟學家們正忙於為經濟力量建模,就好像工程師們在製造大型機器一樣。所有建模都假定世界不會發生變化,或者只有經過允許才會發生變化。但熊彼特描述的是另一種東西,一種無法控制、預測、引導或管理的東西,更不用說從上面激發出來的東西。它來自於市場進程本身,是願意打破常規的人們進行破壞性冒險的產物。

資本主義進程是一部永不停息、沒有中場休息、沒有終點的巨幅電影。

順便說一句,熊彼特在該書中的描述並不是1942當年的描述。他的前景黯淡。在他看來,國家計劃和監管的時尚基本上抹殺和扼殺了企業家的衝動。他預見到,未來將永遠不會有太多的「創造性破壞」,因為制度根本不允許這樣做。經濟學家越來越多地與國家合作,扼殺新思想、新投資和新的生活方式。

熊彼特理論的迷人之處還在於,它在辨別創業動機方面偏離了傳統理論。對於偉大的創新者來說,創業的真正目的從來都不是錢。而是夢想,為了實現夢想。他們不是把盈利指標作為積累的手段,而是將其作為服務大眾的標誌和符號。

這是作者貝克博士忽略的一個關鍵點。幾代人以來,左翼和中左翼對市場的批評都集中在這樣一個觀點上,即富人在市場中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貪婪。但對於馬斯克等人來說,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情況完全不是這樣。真正偉大的企業家擁有足夠多的錢。

他們追求的是真正的成就,是有機會在宇宙中留下某種痕跡,從而改善地球上的生活體驗。這就是熊彼特所解釋的動機及其對社會秩序的影響。

他的「創造性破壞」一詞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它巧妙地突出了經濟力量中的一個悖論。它強調,穩定不足以維持日益增長的繁榮。還需要更多,但這需要工作、遠見、風險和冒險。

這是渲染創業天職的一種美麗方式,在一個不受監管、稅收和公司卡特爾(cartel,即壟斷集團)束縛的充滿活力的市場中,這可能是一種準確的方式。這個世界需要為所有創造者提供安全的環境,無論是文學、藝術、建築、哲學還是商業生活。這都是對自由的真諦的共同探索。

作者簡介:

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總部位於德克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並以五種語言出版了10本書,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鎖》(Liberty or Lockdown,2020)。他也是《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文集》(The Best of Ludwig von Mises,2019)一書的編輯。他還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學專欄,就經濟、技術、社會哲學和文化等主題廣泛發聲。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原文: Why Does Elon Couch Surf?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304/2184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