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聽說皇帝死了?

作者:
一朝天子一朝臣,可從來沒有說過一朝天子一朝百姓啊。 所以,作為吃瓜群眾,在這個一瓜未吃一瓜又熟的多事之春,皇帝死沒死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戲要好看。 所以,作為一個1500年之後的吃瓜群眾,我堅決相信《魏書》的記錄:又是一個臭不要臉的死太監幹的好事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正平元年,即公元451年,估計是4月份吧,北魏太子拓跋晃終日憂心忡忡。

這一年,拓跋晃24歲。他5歲即被父親太武帝拓跋燾立為太子,12歲監國,22總理百揆。雖然古語有云:「天無二日。」但拓跋晃就是北魏王朝實實在在的第二個那啥。那他有什麼可憂的呢?

原來,拓跋晃早握權柄,自然形成了太子黨,平日裏囂張跋扈,更趁太武帝拓跋燾南征劉宋時派人到處勒索財物。當拓跋燾北還,聽說此事,不禁大怒,當即令人對太子和太子黨羽大加搜檢。

拓跋晃自然憂懼,自己的老父親是個什麼人,自己還不清楚嗎?

4年前,弟弟晉王、車騎大將軍拓跋伏羅隨拓跋燾出行,拓跋燾住的地方被雷擊中倒塌,拓跋燾幾乎被壓死,左右的人都哭了,只有拓跋伏羅看起來不怎麼悲痛。拓跋燾一怒之下,竟然命自己的兒子自殺。

遇到如此暴戾的父親,拓跋晃決定先下手為強。雖然自己已經貴為太子,並早已監國,天下遲早是自己的。但遲不如早啊,拓跋晃決定幹掉老父親拓跋燾。

就在此時,有急報傳來,天遂人願,老父親拓跋燾居然自己掛了。

聽說皇帝死了?早就習慣於做監國、總理百揆的拓跋晃絲毫不虞有詐。畢竟,父親南征北戰,早就落下了一身病痛,或許老天爺就是這麼眷顧自己呢?

拓跋晃於是興沖沖地帶領人馬前去迎喪。

可是,薑還是老的辣。拓跋晃想弒父,拓跋燾更早就打定了殺掉兒子的主意。這一回,拓跋燾是詐死,等兒子高高興興地趕到,當即將其逮捕,並關到大鐵籠子裏,不久即處死。

這些關於建立北魏王朝的鮮卑人父子相殘的人倫悲劇,都記錄在《宋書.索虜傳》中。而在鮮卑人自己編撰的歷史《魏書》中是看不到這些情節的。

《魏書》裏,關於太子拓跋晃的死,都歸咎於宦官宗愛。

對,就是兩千年的帝制時代,一切皇家慘劇中,隨時可以拿出來背鍋的死太監。從趙高到宗愛到李蓮英,他們不愧為中國歷史中最靠譜的「背鍋俠」。

《魏書》裏,拓跋燾和拓跋晃不僅父慈子孝,更是老子英明兒能幹的典範。卻偏偏出了個「天性險暴」、「行多非法」的宦官宗愛。

做了很多違法亂紀事情的宗愛與太子拓跋晃之間產生矛盾,再加上太子的僚屬與之有隙,宗愛便構陷了太子的僚屬,使之被太武帝拓跋燾誅殺。太子拓跋晃因此憂懼而死。

拓跋晃死後,太武帝又時時想念愛子。宗愛怕被拓跋燾誅殺,於是先下手幹掉了拓跋燾。之後,他謀立拓跋燾的幼子拓跋余為帝。拓跋余不滿宗愛弄權,「遂謀奪其權」,不想,反被宗愛殺死。

《魏書》的《宗愛傳》很短,數百字而已,卻為中國的歷史塑造了一個宦官的傳奇人生:逼死太子,連殺二帝。

《宋書》和《魏書》的記錄,哪一個更靠譜?大概見仁見智了。

司馬光在撰著《資治通鑑》時就認為《宋書》裏的記錄為「誤傳」,不予採信。但今天卻有很多史學家認為《宋書》的記錄更接近歷史的真實,《魏書》中「為尊者諱」的歷史曲筆太多。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可從來沒有說過一朝天子一朝百姓啊。

所以,作為吃瓜群眾,在這個一瓜未吃一瓜又熟的多事之春,皇帝死沒死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戲要好看。

所以,作為一個1500年之後的吃瓜群眾,我堅決相信《魏書》的記錄:又是一個臭不要臉的死太監幹的好事!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遊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303/2183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