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好文 > 正文

(被封殺文)公開誰的名字,不公開誰的名字,那是很有講究的

作者:

這兩天,看到一個神奇的新聞:一群醫生實名提出問題,相關的專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一個一個地回答,但是很奇怪的是,回答問題的人全是匿名。

眾所周知,我的主業是讀宋史,史料中正好有這種關於「實名」和「匿名」的小故事,頗有一點借鑑意義。

北宋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十二月,親政之後一心想要重走變法路的宋哲宗下令,置辦了一個名為「編類臣僚章疏局」的機構,收錄大臣們的奏摺,作為檔案記錄。

表面上看,這是完善大宋檔案管理的一個小舉措,但實際上,這是陰險小伙兒宋哲宗的一個很毒辣的舉措:他要求收錄的奏摺,全是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五月到元祐九年【1】(公元1094年)四月十二日這十年之間的。

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時間點,元豐八年五月,是宋神宗駕崩以後高太后和司馬光開始廢除新法的節點,元祐九年四月,是宋哲宗再貶蘇東坡、重新執行新法的節點。

大家都知道,這一段時間的奏摺,絕大部分都是反對新法的。

而宋哲宗把這些奏摺收錄起來編輯成冊,很顯然就是要固定這些人的罪證,留着慢慢收拾。

而從這個目的上,大家不難發現,這些奏摺都不是上奏摺的臣子本人或者他們的家屬提供的,要麼來自於朝廷的存檔,要麼來自於對手的收集。

說得直白一點,大家知道宋哲宗要收拾這幫人,大家有怨報怨、有仇報仇,趕緊把對方當年寫的「不合時宜」的奏摺提交上去,至於有沒有什麼添油加醋、會不會在裏面斷章取義,那就全憑心情了。

到了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逝,他的弟弟宋徽宗繼承了皇位,而這個時候,他下令編輯的奏摺已經編輯好了1090冊,另外還收到了相當數量的奏摺還沒來得及一一分類編輯。

宋徽宗登基之初,為了調和變法黨和保守黨之間你死我活的矛盾,重新拾起宋真宗「異論相攪」的老策略,也就是讓兩派人士都參與朝廷事務,讓他們互相制衡,以求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

在這個背景下,中書舍人曾肇就給新朝新氣象的宋徽宗上了一封奏摺,請求停止編輯工作了。

曾肇的奏摺是這麼說的:

從我大宋開國伊始,就沒有把臣子的奏摺編輯成冊公開發行的先例。因為絕大多數臣子上書言事,都是為了維護國計民生、指斥奸臣朋黨,他們幹的事情是很有風險的,弄不好就要遭人報復。所以,朝廷即便是同意了他們的建議,等到執行發詔書的時候,也會隱藏他們的名字,只寫「臣僚上言」,目的就是「愛惜言事之人,不欲暴露,使遭怨恨」。

現在先帝搞了一個「編類臣僚章疏局」,把他們的姓名、奏摺內容都公開出來,萬一被仇家的子孫看見了,必然會恨之入骨。

再說了,先帝收錄的這些奏摺的時間段那麼微妙,之前的不收錄,之後的也不收錄,偏偏就收錄這十年的奏摺,現在裏面涉及的臣子都失勢了,而他們的仇家往往位高權重,這麼一搞,還不弄得腥風血雨哀鴻遍野嗎?

所以,曾肇建議,這個工作就不要再繼續了,已經編好的存檔封存,徵集到的就不再編輯,解散這個部門,既能節約經費,又能天下太平,何樂而不為之呢?

還好,剛剛登基的宋徽宗還挺昌明,四月二十七日,他下詔取消了「編類臣僚章疏局」,不再搞這種證據收集的工作了。

現在我回到這篇作文開頭的那個話題去,說一說我為什麼覺得這個新聞很神奇,因為它把這個規矩搞反了。

提意見的人是相對弱勢,他們雖然實名提意見,但是公開的時候實名了。

回答問題的人是相對強勢,結果公開的時候,他們一個名字都見不着。

我看不懂,但是覺得很震撼。

【1】宋哲宗在元祐九年四月九日下詔改元紹聖,所以部分史料上還將紹聖元年稱為元祐九年,但正史上一般都以元祐八年截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讀宋史的趙大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301/218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