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習近平時隔六年多再晤民企,除了馬雲「過關」還有哪些關注點
BBC
2月17日,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這是時隔七年後習近平再度召開聚焦於民營企業的座談會。
座談會備受關注的是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出席,過去5年馬雲因為「炮轟監管」而低調行事,一度長居日本,回國後也極少露面,他的動向逐漸被中國民營企業家看作「政治風向標」。
除了馬雲之外,出席此次座談會的還有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寧德時代董事長兼CEO曾毓群,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美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興。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一個月,在機械人領域和AI領域爆紅的兩家公司,宇樹科技的創始人兼CEO王興興和幻方量化創始人梁文鋒也出席會議。
中國官媒中央電視台的視頻顯示,任正非、王傳福、王興興、雷軍,以及劉永好(新希望)、虞仁榮(韋爾股份)在座談會上發言。
習近平上次召開民企座談會是2018年,外部正值川普第一任期的中美貿易戰,內部盛傳「民企離場論」;此次座談會,外部要面臨川普時隔七年的又一輪貿易戰,內部則是經歷疫情和強力監管後疲弱不堪的經濟。
這次會議的亮點和影響如何?BBC中文從時、人、勢三個方面幫您梳理。
時:為什麼是現在?
習近平上台後第一任期內未召開過民企座談會。第一次召開時2018年11月1日,其重要契機是「民營經濟離場論」的盛行。
當年9月,「資深金融人士」、自媒體作者吳小平發文稱:中國私營經濟已完成協助公有經濟發展的任務,應逐漸離場。此言一出,掀起軒然大波。
那一年,曾經資產規模達2萬億人民幣的安邦集團暴雷,被國資接管;債務規模近萬億的海航也面臨相似處境。國際市場上,中美爆發史無前例的貿易戰,珠三角的外貿工廠陡然承壓。
惶恐情緒在中國民營企業家之間蔓延。
情緒背後有數據印證——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關志雄指出,中國國有企業利潤佔比從2015年的22%升至2018年的28%,這一年國企在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利潤份額上反超民企。
「離場論」一個多月後,習近平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會上他直接回應了這種恐慌情緒——「有的人提出所謂『民營經濟離場論』,說民營經濟已經完成使命,要退出歷史舞台;有的人提出所謂『新公私合營論』,把現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為新一輪『公私合營』;有的人說加強企業黨建和工會工作是要對民營企業進行控制,等等。這些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
習近平的首次民企座談後,中國官媒開始賣力宣傳,民企是「自己人」,非但不能「離場」,還要走向更大的舞台。
此後,習近平雖然還召開過三次類似會議,但並未冠上「民企座談會」的名稱,且都有國企出席,召開時機則要麼是迎接重要的會議(十九屆五中全會),要麼是經歷特殊事件(新冠疫情、整頓平台經濟)。
因此,2018年的座談會被認為是習近平新時代對民營經濟「定調」的會議。國海策略發佈的研究報告認為,歷史上中國共出現過三輪高規格的穩民營經濟支持政策,分別是2005年1月頒佈「非公36條」、2010年5月頒佈的「新36條」,以及2018年11月民企座談會後頒佈的「28條」。
而2005年和2010年的兩次,分別對應中國加入WTO後的第一波「民企潮」,以及金融海嘯後中國民企的一波「倒閉潮」。
2月17日召開的座談會,與之前的同規格會議時隔六年多。時機也頗值得玩味,2月初川普宣佈對華加征關稅,「貿易戰2.0」開打;同期DeepSeek、宇樹科技分別在人工智能和機械人領域「火出圈」,在全球掀起討論。
2025年,也是中國完成《中國製造2025》計劃之時,這個計劃初衷是使中國製造業完成轉型升級,提出了十大方向,過去十年,其中的新能源汽車、智能製造等都得到長足發展,從本次座談會列席名單來看,也與「中國製造2025」涉及行業契合。
人:馬雲「過關」?
此次會議之所以引人關注,不僅在於其規格高,還在於馬雲出現在會場。
會前三天路透社援引消息人士透露馬雲將出席會議,消息瘋傳網絡,社交媒體上「馬雲已過關」成為熱點,阿里的股價也應聲大漲。
馬雲的「關」源自2020年11月,螞蟻集團計劃在上海和香港同步上市,預計募資約340億美元,如果成功將成為全球最大規模IPO。
然而,馬雲在2020年10月的上海外灘金融峰會上公開質疑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稱傳統銀行有「當鋪思維」,並呼籲減少對創新的限制。
這一言論被普遍視為觸怒監管層的重要原因。《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稱,習近平本人對馬雲的高調批評感到不滿,直接下令暫停螞蟻上市。
螞蟻上市終止後,被監管層整肅。2023年1月,螞蟻宣佈調整股權結構,馬雲不再擁有實際控制權。半年後,螞蟻收到70多億人民幣罰單。
此後,馬雲避走海外,長居日本,偶爾現身泰國,期間有一年多時間未公開踏足中國土地,馬雲「出走」,疊加房產企業暴雷,許家印被捕等事件,使民企信心處於谷底。
路透社稱,馬雲避居海外成為中國民營企業時運倒轉的象徵。儘管當局近期稱他們在緩和整肅並將繼續支持民營經濟,但是中國的企業家們和投資者表示,他們將馬雲留在海外的決定視為他們缺乏信心的一個因素。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稱,中共總理李強意識到這一點後,要求馬雲回國,希望可以提振中國企業家們的信心。
2023年,中國疫情管控放開,3月馬雲現身杭州,再引熱議。當時路透援引北京雲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張子華分析說,馬雲的返回提振了互聯網行業情緒,意味着新的領導層在重新審視平台公司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這一次,馬雲又起到風向標的作用,他再進一步出席了中國規格最高的會議。路透社報道稱,馬雲參會的消息帶動阿里巴巴、騰訊、小米等科技股當日大幅上漲,其中阿里股價接近三年高位,小米創歷史新高,市場普遍將此視為政策轉向的積極信號。
南加州大學法學教授張湖月向媒體表示,馬雲的高調參會表明監管機構對阿里巴巴的擔憂已基本解決,此前針對這一行業的整肅可能進入收尾階段。
此外,從這次列席的企業家來看,中國經濟的重點也發生變化。除了馬雲,還有騰訊CEO馬化騰、小米創始人雷軍、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要麼是互聯網巨頭,要麼是尖端創新的「小龍」。
對比之下,六年多前列席發言的企業家,則大多來自傳統行業,即便是來自IT也是老牌的軟件外包公司。
彭博社分析,此次座談會的規格(習近平親自主持)與陣容(涵蓋傳統與新興產業)表明,中央試圖平衡對民營經濟的支持與對「新質生產力」的培育。
2021年7月,教培行業迎來「黑色星期五」,一系列監管政策,讓整個行業「整個賽道廢了」。
勢:還會「國進民退」嗎?
雖然中國在多次類似會議上強調民營經濟的重要性,但新聞和數據還在不斷展現「國進民退」的現實。
多位專家指出,中國民企擔心「三座大山」:國資吃掉民企、隨意監管以及不公平待遇。
近年來,中國國有資本通過天使投資、融資和二級市場參股優質民企,僅2018年包括國資委、地方國資委、中央事業單位在內的「國資系」正在參與或已經完成的就有對20多家A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權交易。其它還有深圳地鐵成為萬科的最大股東,合肥國資委入股蔚來電動車等。此外,從安邦到海航,國有集團吞下困境中的民營公司,也成為風靡一時的現象。
其次,過去5年中國連續對房地產行業、教培行業、遊戲行業、平台經濟和互聯網金融等行業展開連續整改,每一次都對行業帶來重創。
最後,國有企業在貸款、補貼和行業准入上享有天然優勢。長期以來,國企在利潤不及民企的情況下,卻能享受着遠低於民企的融資成本。尤其是經濟下行時期,銀行對民營資本「惜貸」,卻樂於給大量國有企業乃至城投公司房貸。
雖然在上一次民企座談會上,習近平也強調了維護民企利益的重要性,會後還推出了28條具體措施。但上述問題在會後不減反增。
歐洲的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分析員宋高祖(Claus Soong)表示, 中共當局對經濟的控制越來越緊,同時過度聚焦於安全化的目標,中國的經濟增長正遵循着「國進民退」的模式,而創新經常來自民企。這種榨取式經濟增長不太可能持續。
亞洲中心(Asia Centre)研究員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也指出,當前經濟增長放緩主要障礙,以及阻礙中國經濟向前發展的結構性制約因素包括:國有企業和公共部門的重壓、地方保護主義和強勢壟斷企業的存在。
延伸閱讀:習近平會見馬雲等科技企業家,暗示需要民企助力經濟增長
來源:華爾街日報網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向一些主要科技企業家和行政總裁們發出信號,暗示他需要民營部門來帶動經濟增長和實現科技自給自足。四年多前,中國政府開始集中收緊對民營企業的監管,削弱了人們的信心。
據中共官方電視台播放的視頻顯示,中國許多最知名的商界人士周一齊聚北京,與習近平會面。
這一幕既表達了對中國技術進步的自豪,也承認了民營企業家對中國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至關重要,其中包括那些白手起家、與國有企業競爭的企業家。
此次會議中最引人注目的面孔是阿里巴巴(Alibaba)的聯合創始人、這家電子商務和雲計算公司的長期領導者馬雲(Jack Ma),他坐在企業家代表的第一排。曾經直言不諱的馬雲在2020年10月發表了一場激怒習近平的講話後,近年來基本上淡出了公眾視野,而他麾下多家公司也曾處於中國政府持續多年的對國內科技行業監管行動的風口浪尖。
在馬雲2020年發表那次講話後不久,習近平叫停了阿里巴巴旗下金融服務關聯公司螞蟻集團(Ant Group)規模逾340億美元的首次公開募股(IPO)。隨後,中國政府又對民營企業、尤其是科技行業的企業採取了其他行動,監管機構批評這些企業無序擴張。
許多科技行業領袖已淡出公眾視野,還有一些人辭去了公司職務。
這場打擊行動令人擔憂,政府的高壓手段會抑制投資,並打消企業家冒險創辦新企業的積極性。據中共喉舌《人民日報》(People’s Daily)報道,習近平本人去年5月曾詢問,為什麼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新增數量在減少。獨角獸企業是指估值不低於10億美元的初創公司。
在路透(Reuters)報道馬雲可能與習近平會面後,阿里巴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價格上周五上漲4.3%。
自去年秋季以來,北京方面一直在釋放支持民營部門的信號,並已宣佈多項提振市場信心的措施。
中國經濟一直萎靡不振,部分歸因於房地產市場困境。
中國政府還在積極號召科技公司助力中國在半導體製造和人工智能(AI)等領域實現自給自足。
在周一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召開之前,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商品加征了10%的關稅。2018年末,在川普第一個任期的美中貿易戰期間,習近平曾會見中國企業家,表達對民營部門的支持並鼓舞信心。
北京諮詢公司Hutong Research的創始合伙人封楚誠表示,在新一輪貿易戰醞釀之際,習近平決定再次召集商界領袖,這是一個強烈的姿態,是告訴市場和猶豫不決的地方官員,這些都是我們在面對所有風險時需要堅定不移地支持的佼佼者們。
封楚誠說,鑑於這些企業家中有許多人在美國擁有大量商業利益,中國政府也需要建立統一戰線,以防止出現大規模資本外逃。
曾在瑞銀(UBS)擔任互聯網分析師的張疆提醒道,這次會議未必意味着中國政府準備放鬆對新興技術的嚴格控制,尤其是AI等具有戰略重要性的領域。他說,更大的問題在於中國政府態度的積極轉變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周一的會議旨在展示出中國民營企業在哪些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與會者包括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BYD)的王傳福、電池巨頭寧德時代(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的曾毓群(Robin Zeng)、來自智能手機製造商小米(Xiaomi)的雷軍和遊戲巨頭騰訊(Tencent)的馬化騰。
來自知名AI初創公司的高管也出席了會議,包括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DeepSeek最近憑藉已經落後的晶片開發出了先進的AI程序,令矽谷和華爾街驚訝不已。
通訊巨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的任正非也出席了會議。自2019年受到美國制裁以來,華為已成為中國政府大力支持的標杆企業,在中國消除對美技術依賴的宏偉計劃中發揮着核心作用。華為已擴展新業務,並找到減少對美國供應商依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