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中國人移居日本暴增 東京出現簡體中文出版社

台灣出版市場是一些中國禁書的避風港。 隨着到日本的中國人越來越多,現在東京也有專門出簡體中文書的出版社,創辦人盼能為簡中世界留存有價值的好內容。

出版人張適之(化名)在2021年舉家從北京遷居日本東京,距離他2001年毅然辭去安穩的教師工作,從湖南到北京的民營出版社工作正好20年。

這20年,他見證了中國出版界曾經快速發展,但後來在銷售環境日趨惡劣及言論管制越來越緊的兩頭夾殺下,每一年都會看到(出版環境)趨勢是向下的」,因此感到特別難受。

張適之舉例,作家傅國涌在2004年出版的《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紀錄》,到了2017年要再版時,書都已經印好了,出版社卻接到電話,被告知完全沒有可能上市。 也就是說,以前可以出版的,現在不允許。

張適之有親戚在東京,但中年後會選擇到異鄉重新出發,一方面是因為工作面臨緊縮,一方面是在北京的制度下,他始終未能拿到北京戶口,不得不為孩子未來考大學等問題着想。 但他還是把遷居日本這事想得太簡單了。

張適之告訴記者,一開始是想在日本做日文出版,把中國出版界裏的好書引介到日本,他覺得日本愛看書的人多,憑着自己在中國曾催生過不少暢銷書、有豐富的出版經驗,「即使只是做日本的邊緣(出版)市場,混口飯吃也沒問題」。

但現實是殘酷的。 張適之不懂日文,必須找人翻譯溝通,而且他發現當地出版的成本很高,中文書翻成日文的費用很高,而且要真正走入其市場,必須請有名的編輯,「最大的誤判,是以為日本人對中國很感興趣」。 他後來覺得,日本和台灣一樣,對中國有興趣的人不是那麼多。

張適之的日本出版之路像雲霄飛車,從一開始的雄心萬丈,變成覺得絕無可能,他沮喪到想要改行,直到2023年看到了轉機。

2023年6月,張適之開始參加東京大學內的中文講座,由歷史學者秦暉、中國問題專家林培瑞(Perry Link)、作家野夫、經濟學者許成鋼等人主講。 他忽然發現「怎麼這麼多說中文的人來聽講?」每場少則200人,多至500人。 加上東京陸續出現了幾家中文書店,他開始想,在日本出版中文書是會有讀者的。

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居住在日本的300多萬外國人當中,中國人是數量最多的新移民,達82.2萬人,這一數字遠高於前一年的76.2萬。

張適之觀察,早年出現在日本的中國人較多是年輕的留學生,現在則多了很多中年人,他們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也有看書的需求,中文閱讀的文化生態、土壤有在形成。

從2023年底至今,一年多來,張適之創辦的《讀道社》旗下,已經出版了傅國涌的《去留之間》以及《一報一館一大學》、野夫的《故交半零落》、吳思的《頂殘》、《李慎之口述往事》5本書。 這個書系叫作「存」,張適之的想法是,為簡體中文留存一些有價值的好內容,選材的標準則是思想性和文學性。

這幾年有些人批評網絡上簡中的世界裏充滿語言暴力、吵架、沒用的信息等。 張適之說:「我這一代是在簡體中文長大的,不管它是鮮花、毒草,我都離不開了,與其去否定它,不如去建設它。」

目前張適之以日本的中文讀者為出版對象,也有赴日旅遊或短期交流的中國人把這些書帶回中國,「我不會主動往中國銷售」。

離開北京前,張適之已經做到出版社副社長。 現在他是一人出版社,還兼銷售員,親自把書拉到一些書店開拓門路; 透過「網紅」朋友的推薦,有時也能讓銷量明顯回升。 「存」系列能否存在下去,仍面臨銷售的考驗。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中央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125/2165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