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作為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是人們情感的寄託的重要載體。每至新年大街小巷都是張燈結綵,但這熱鬧非凡的新年,究竟起源於哪個時代?古代過年又有着哪些饒有趣味的習俗呢?讓我們一同穿越歷史的長河,去探尋一下新年的奧秘吧。
新年的起源
新年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歲首祈歲祭祀活動,自漢武帝開始,開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為歲首,新年的日期由此固定了下來。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中國開始採用公曆計年,公曆1月1日被稱為「元旦」,而農曆正月初一則被稱為「過年」。
古代過年又有哪些有趣的習俗
守歲
守歲是古代過年的重要習俗之一,至今仍在傳承,這一習俗有着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在守歲過程中,一家人通常會圍坐在一起談天說地,也會分享過去一年的經歷和喜悅。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五代時期,春聯最初是用桃木板製成,上面刻有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旁,以驅鬼辟邪。後來桃符逐漸演變成了紙張,上面書寫着吉祥話語,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春聯,貼春聯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氛圍,更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
倒貼福字
在過年期間,人們還會在門上、窗上、牆壁上等地方貼上「福」字,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上的心理,民間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穿白衣(元朝特有)
在元朝時期,由於蒙古人喜愛白色,因此過年時,無論是臣子還是普通百姓,都必須穿白衣。這一習俗在現代已經很少見到,但在一些蒙古族聚居地區,仍然保留着類似的傳統。
結羊腸(元朝特有)
這一習俗主要由女子參與,她們會拿舊的黃曆紙,捻成九條紙繩。在歡聲笑語中,大家邊聊天邊將紙繩隨意打結,讓它們首尾相接。如果兩條繩子打成了一對,就預示着心願得以實現,新的一年將會順順利利。
打灰堆(南北朝至隋朝)
打灰堆又稱令如願、打糞堆,在正月初一日清晨,人們會把串起的銅錢綁在竹竿的末端,一邊捶打糞土堆,一邊呼叫「如願」,旁人假裝呼痛,答應「如願」後才停止捶打,據傳能使人富裕。
民間傳說如願能使人的所有願望都得到滿足,這一習俗雖然奇特,但反映了古代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燒田蠶
在江南一些地區,古代有正月十五「燒田蠶」的習俗。到了這天晚上,人們會在田間地頭點燃用稻草、竹枝等紮成的火把,高舉火把在田間奔跑,祈求新的一年莊稼免遭蟲害、五穀豐登。
踩芝麻秸
清朝過年期間有踩芝麻秸的獨特風俗,人們會在除夕夜將芝麻秸鋪在地面上,然後踩上去發出清脆的響聲。這一習俗寓意着「歲歲平安」,因為踩芝麻秸的聲音特別脆響,寓意着新的一年將會順順利利。
食索餅
索餅是一種細長的湯麵,通常與肉類和蔬菜一起烹製食用。在古代時候,索餅被認為是寓意長壽的食品,因此在大年初一的時候,人們會吃索餅來祈求健康長壽。有些地方還會在索餅中加入一些象徵吉祥的食材,如紅棗、蓮子等,以表達吉祥如意的美好願望。
寫到最後
古代過年時的習俗可謂豐富多彩,既體現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祈願,也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些習俗在古代曾經廣泛流傳,但由於歷史變遷和地域差異,一些習俗已經逐漸消失或只在特定地區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