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飲食文化 > 正文

春節飲食講究多,無論窮富,初一至初三記得擺上桌,寓意招財納福

還有幾天就要過年了,一年一度只爭朝夕,久違的親人都在等待着這一刻。

漂泊奮鬥的遊子也陸續踏上回鄉之路,很快就能享受到闔家團圓的幸福與喜悅。

對於在外打工的人來講,過年像是一條紐帶,連接着回家的路。不管這一年再怎麼辛苦,所有東西都在年年歲歲相似的菜餚與味道中消逝不見,一起傳遞着「家」的幸福。

作為一年中最為熱鬧而多彩多姿的時刻,從正月初一開始,人們除了「找樂子」之外,避不開的一件事情就是「吃好的」。當然這中間還有眾多的講究,諸位一定要謹記。

初一

過年相互拜年,彼此之間送上祝福。

除了餃子外,還有非常重要的兩個東西,一個是年糕一個是湯圓,二者缺一不可。

首先咱們來說年糕,為什麼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一方面因為它的味道特別,另一方面寓意也很吉祥。

「年糕」對應「年高」,樣式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等等,

它象徵着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因此也受到了眾人們的喜愛。

其次就是湯圓,它主要針對的是南方。因為味道比較甜,寓意生活美滿和甜蜜。加上正月初一的特別日子,湯圓更是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即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

初二

正月初二可值得人們好好說一說,這一天又被稱為「迎婿日」,嫁出去的女兒紛紛帶着自己的丈夫「回門」。如此重要的客人光顧,丈母娘自然需要盛情款待。

在女婿到來前,娘家需要將公雞和活力與對財神進行祭拜,點上香蠟把酒酌,大祭財神迎新年。

一方面向其介紹新的家人,另一方面為全家人求得財富。

這一天不管你吃什麼菜,主食必須是面,這其中有什麼講究?

過完了初一,就需要展望來年,「吃麵」圖的是條條順,意喻着一年順順噹噹。

特別是在山西和陝西等地,還有隔夜面的說法,在除夕擀好麵條,放在初二或初三吃,意為連年豐收、吉慶有餘。

同時,這些面還必須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以此來連接新年的好兆頭,並將面用冷水進行浸泡,吃起來不那麼燙嘴,寓意來年沒有任何困難。

初三

初三少不了的一種食物就是菜包飯,除了放白米飯之外,還要放一些硬幣等等,預示新的一年財源廣進。

關於這一習俗的說法有很多,筆者只說信奉最多的一種。正月初三相傳是穀子的生日,原則上是不允許吃米的,但這一天又是老鼠舉行結婚典禮的佳期。為了傳宗接代在所不辭,老鼠必然會準備眾多的稻穀,向「妻子」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意。

這種情況下,極有可能造成糧食損失。

很多人認為這和「菜包飯」有什麼關係?過去可是農耕社會,老百姓的奢求無非就是溫飽。只要能維持個人生計,其他都不重要。

一旦遭遇天災,必然全年無收,許多人更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如果運氣好沒有這種事情的發生,老百姓必然會將稻穀囤積起來,供全家人食用。

對於他們來講,這可是全家的性命,自然不想受到任何損失。

這樣一來,民間也衍生了這樣的習俗——菜包飯。將這些稻穀全部「包」起來,阻止老鼠的偷食。當然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菜包飯」也成為了財富的象徵。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十分鐘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5/0120/216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