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制內降薪潮是小縣城「崩壞」的開始。
經濟下行,一線城市感受到的是失業、裁員,甚至有很多人把回老家當成了自己的退路。
但是現在看來,這個所謂的「退路」似乎也要沒了。
就我現在所處的南方小縣城來說,工資已經跌破3000大關。和體制內的同學聊天,讓我震驚的是他們其中有的人居然拿着每個月2000的工資,甚至去年的獎金都沒有發,而有人居然還要降薪「歸還」之前發的獎金。
體制內也並不是我所想的安逸,他們居然需要每天加班寫材料,晚10點下班也是常態,年輕人還要被老油條們壓榨,幹着很多雜活累活,想想都覺得窒息。鐵飯碗不僅意味窮的很穩定,也意味着沒有上升的空間了。
而且小地方換個單位都牽扯很多,領導們都多少有些交集,這也是體制內年輕人不敢隨意更換崗位的原因之一。
我不少初高中同學,曾經信心滿滿地認為:儘管大城市生活壓力大,但回到小縣城至少能過上安穩的生活,如今看來還不如在大城市苟着,至少工作機會遠多於小縣城,也不用擔心換個工作還要受制於人。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小縣城工資低,但是消費不見得很低,年輕人的「高消費」需求並沒有改變。
在這種「低收入高消費」的背景下,小縣城的年輕人,想要過上體面的生活,需要付出比大城市多得多的努力。
縣城工資的崩塌並不是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長時間的經濟結構問題所導致。
製造業萎縮,服務業發展不足,年輕人不斷外流,消費能力下降,這些都在蠶食着縣城的經濟基礎。
而當經濟沒有活力,工資自然無從增長。
從工廠工人到公務員,從小商戶到職場新人,我們這一代人看着縣城的工資水平不斷滑坡,卻無能為力。
小縣城工資崩塌,大城市面臨失業。
示意圖
以前我會思考工作的意義,直到面對就業危機,失業率高,我才意識到:工作的意義就是賺錢罷了。
「六便士是現實,月亮是夢想。我們腳踏實地,才能生存下去。我們眺望夢想,才能生活美好。」
普通人的人生似乎只是時代背景下的一粒塵埃,渺小無助。
許多人都說,經濟下行只是一個周期,降薪裁員只是一個過渡,失業率高只是短時間的數據統計,沒必要兵荒馬亂,陷入悲觀境地。
但我們這一代人,時代的紅利是一點沒趕上,時代的風浪倒是讓我們見證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