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要求中國跨境電商暫停業務!禁令來了

—越南、印尼相繼頒禁令 中國跨境電商平台在東南亞受挫

繼印尼今年10月發佈禁令後,越南最近也要求中國跨境購物平台Temu和SHEIN暫停業務。觀察人士指出,此舉顯示這些平台嚴重威脅當地中小企業,迫使當局採取因應措施。 此外,由於中國電商平台為搶佔市場而忽略當地法規要求,預料未來東南亞其他國家針對中國電商的限制措施也將陸續出台。

資料照片: Temu和SHEIN標識

繼印尼今年10月發佈禁令後,越南最近也要求中國跨境購物平台Temu和SHEIN暫停業務。觀察人士指出,此舉顯示這些平台嚴重威脅當地中小企業,迫使當局採取因應措施。

此外,由於中國電商平台為搶佔市場而忽略當地法規要求,預料未來東南亞其他國家針對中國電商的限制措施也將陸續出台。

TemuSHEIN遭叫停用戶權益受損

「Temu裏面有很多東西都是直接從廠商出貨,然後直接到我們買家,所以價格比較便宜,然後因為剛進入我們越南,所以它們會有很多活動、會給我們打折或是送我們禮物,很多人都去那邊試試看。」談到10月才進軍越南的中國電商購物平台Temu,來自胡志明市的大學生鄧日豪(Dang Ngoc Hao)對美國之音說,隨着Temu在越南大打廣告、並在其手機app(應用程式)里推出越南語服務,身邊使用Temu上網購物的人愈來愈多。不過,由於近期Temu業務突然中斷,不少買家人心惶惶。

鄧日豪說:「後來因為有停止的事情,它們(App)越南語都拿掉了,然後因為(網購民眾)他們下單了,要先付款,現在突然被停了,他們有一點擔心,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能不能收到他們已經下單的那些物品。」

隸屬於中國電子商務巨頭拼多多的Temu,由於未能按照越南工商部(MoIT)先前的要求,按時完成電商平台運營商的業務註冊手續,目前已被責令暫停業務。稍後,越南工商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該平台已提交在越南開展電子商務服務活動的申請,目前正在接受有關部門的審查」。

鄧日豪說他平常習慣使用另一電商平台蝦皮(Shopee)上網購物,因此Temu在越南暫停營運對他的權益沒有影響,但越南其他民眾似乎就沒這麼幸運;據越南媒體《越南網絡報紙》(Vietnamnet.vn)報道,一名居住在河內的居民杜康(Duy Khanh)表示,他於10月在Temu購買了約價值20萬越南盾(約7.88元美元)的產品,但發現產品有瑕疵,於是選擇退款至他Temu的帳號餘額。

未料,Temu於11月時規定最低訂單金額為88萬7千越南盾(約35美元),使杜康必須在Temu上額外購買其他東西,才能把他的帳戶餘額用罄,更糟的是如今Temu在越南服務喊卡,杜康連使用帳戶餘額的機會都沒有了。杜康對《越南網絡報紙》說:「我聯繫了客戶服務部門,但沒有得到回應。」

除了Temu外,在越南提供服務已滿兩年的中國跨境網購平台SHEIN網站稍早也發佈聲明表示,其越南版購物網站暫時不可用,目前正與越南工商部合作,註冊當地的電商服務。直到現在越南用戶仍無法登錄SHEIN網站。

針對越南的最新禁令,美國之音透過電子郵件向Temu及SHEIN發出置評請求,但至截稿前均未獲回應。

對此,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地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ía-Herrero)指出,河內的最新作法只是「新興世界對中國電子商務採取更強硬立場的開始」,因為這些平台似乎正在摧毀當地的中小企業。

中國電商品質參差不齊、破壞市場秩序

艾西亞告訴美國之音:「採取如此強硬立場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它們與中小企業和其他企業的競爭,因為這些(指中國電子商務平台)的定價非常激進。其次是監管合規等法律問題,因為許多平台一直在努力滿足當地監管要求,例如註冊其業務並獲得必要的資金。另外,他們也擔心產品品質和真實性,像是資料私隱和安全等議題在西方特別受到關注,但在越南等國家,隨着國家安全成為重要議程,這將成為一個更大的議題。」

據越南民智報(Dan Tri)先前報道,越南國會國防安全委員會常務委員鄭春安(Trinh Xuan An)表示,越南相關機構應該確保Temu的商品品質和來源,以避免消費者買到盜版的劣質商品,特別是不應該讓市場成為「廉價商品的垃圾場」。

新加坡國際事務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胡逸山(Ei Sun Oh)也說,近幾年來,中國電商在東南亞佔據的比例愈來愈高,這些平台不僅商品種類齊全、即便是從中國出貨,到貨時間也非常快速,價錢更是極為便宜,自然吸引許多消費者青睞;然而,這些低廉商品品質參差不齊,加上中國電商平台急於搶佔市場而忽略當地法規要求,引發當地政府和民眾的諸多疑慮。

胡逸山告訴美國之音:「(東南亞)中小企業看到這樣的情況肯定不滿意,因為以前(民眾)都是跟他們購買這些商品,現在他們做不成這些生意,肯定會向當地的這些監管當局去投訴。東南亞很多(國家)對於電商平台監管制度可能都不是很完善,收到這麼多的投訴,可能也就抓緊這一點,更加認真地去要電商平台註冊。」

不過,電商分析師、北京海豚智庫創始人李成東認為,包含Temu等中國電商在東南亞繞過了本地零售商,自然能提供更具競爭力的價格,但也對當地零售商形成壓力,像在越南就很可能衝擊到當地的紡織工廠甚至服裝品牌,因此當局才於急出禁令,保護本土業者。

李成東告訴美國之音:「對這種新興國家,越南、印度、印尼,它想扶植本地產業的時候,採取貿易保護政策可能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政策,二十年、三十年前,美國的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它也是要採取和本地企業合作的方式,分享利益來進行,而不是採取這種低價傾銷的方式衝擊本地產業。那個時候可能中國政府也不會高興說你採取低價策略。所以(越南禁令)可以理解。」

禁令能擋下供應鏈依賴與品牌發展困境嗎?

然而,雖然Temu及SHEIN的低價策略備受一些觀察人士詬病,認為此舉削弱了當地中小企業的競爭力,甚至破壞市場秩序,但李成東認為,這是供應鏈效率造成的自然結果,而非中國電商刻意以價格戰破壞市場。

李成東說:「包括現在(中國)在歐洲通過協商的方式,要求中國汽車在歐洲的價格可能不低於3萬歐元,我認為這個可能在其他商品是沒有辦法做到的。商品的價格低,其實純粹就是因為由供應鏈效率導致的,就中國的供應鏈效率更高,它的成本更低,所以它商品的價格其實是更加地便宜一些。」

除了越南外,同樣位於東南亞的印尼,也為了保護當地中小企業免受廉價商品衝擊,於今年10月禁止Temu進入其市場,並早在2021年7月就正式停止了SHEIN在印尼的業務。

然而,即便中國跨境電商平台進軍東南亞接連受阻,區域內對中國供應鏈的重度依賴仍難以避免。胡逸山憂心的是,這不僅可能形成中資主導的壟斷效應,還讓東南亞國家在發展本土品牌時面臨巨大挑戰。

胡逸山說:「東南亞的這些所謂商務平台,要不就是背後其實是中國資本、要不就是完全沒辦法跟中國匹敵,即便是當地的一些電商平台,他們的貨物的來源最終也還是中國,因為中國的貨品價格廉宜,你是沒法擋的。這些東南亞國家要發展自己的品牌、特別好的產品,然後又廉宜、又能夠很快地運輸,非常困難。」

管制或合作?

不過,李成東認為,面對中國商品的價格優勢和高效供應鏈,東南亞電商未來應該抱持開放態度與中國企業合作,而非故步自封,他說:「TikTok先前也面臨同樣的一些困境,(在印尼)暫停運營,後續TikTok和(印尼)本地的這個巨頭合作、達成協議之後,又開放了印尼的電商業務。TikTok案例具有一定代表性,它是採取了和本地企業進行合作的方式,促進當地企業發展、對當地消費者也是有益的,所以我認為對於越南、印尼,它(們)想學習這種先進的工具、互聯網,最好的方式還是要開放市場,允許中國企業進入。」

然而,印尼雅加達印尼國際伊斯蘭大學助理教授吉爾德(James Jordan Guild)對東南亞電商市場的前景,則抱持較保守的看法。吉爾德透過電子郵件回復美國之音說,從印尼及越南的禁令看來,東南亞多國目前正針對中國電商或產品採取因應措施以保護其市場,這種保護主義或是國際貿易的緊張局勢,恐怕還會持續好一段時間。

吉爾德說:「市場普遍認為中國存在消費品過剩的情況,正在尋找市場來傾銷這些產品,主要通過像Temu這樣的超低價電商平台和零售商。東南亞國家如印尼和越南認為,無論是來自中國還是其他地方的廉價進口商品都對經濟有害,因為這些商品會打壓當地零售商和生產商,使他們難以在價格上進行競爭。因此,這些國家正在設置貿易壁壘以試圖阻止這些產品進入。只要全球供需失衡的情況持續存在,我們很可能在未來看到更多類似的貿易保護措施。」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211/214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