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情感世界 > 正文

你被「情緒價值」綁架了嗎?

一塊瑞士卷,承載千百萬家庭主婦的委屈;一檔真人騷,嘉賓「名場面」養活無數「吐槽號」;一台脫口秀,言辭越激烈,越有商業價值;一部電影,「金句」說到觀眾「心坎上」,就能收穫票房……

不知何時起,無論長視頻還是短視頻,無論是真人騷還是真劇本,仿佛都找到了成功捷徑——情緒價值。但只注重情緒價值的「情緒流量」,也悄然綁架了每個人。

只要是人,都會追求認同感。「千金難買我樂意」,喧鬧的輿論場、擁擠的帶貨賽道,通過撬動情緒脫穎而出,收穫流量,是一種商業競爭技巧。

警惕「情緒流量」,並不是反對這一商業模式。怕的,是過猶不及,或捏造衝突,挑逗極端情緒,或囿於情緒輸出,缺少理性思考。

最明顯也最可恨的套路,是捏造衝突、硬上「價值」。有個網梗,叫「正能量不如整能量」,意思是現實生活中,正能量和衝突可遇不可求,想出圈,就要學會編劇情,「整」能量。比如,博主「貓一杯」策劃、編造的「秦朗巴黎丟作業本」事件,通過「小學生出國旅遊還不忘寫作業」的劇本,不僅踩准了教育焦慮,還反映出中國人的熱心腸,從撬動情緒的角度看很成功,卻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普通「土味視頻」,拿捏一二情緒就夠了——模範老公做了一大桌的菜卻不上桌、外賣小哥帶着無人照看的嬰兒在寒風中等外賣、上門女婿被丈母娘攆出家門老婆卻心安理得……這些「整」出來的能量和情緒,甚至都不需要多少表演技巧。一個博主曾總結,只需要一個日常鏡頭+倫理文案+自我採訪+魔性音樂+以假亂真的新聞大標題,就能讓不少觀眾「較真」了——痛罵奇葩的、感動流淚的、對號入座苛責身邊人的、藉此深入反思的……潑天流量撲面而來,卻沒人問:為啥這些視頻拍攝者頭上都長了個攝像頭?

熟悉的「隨手一拍,沒想到火了」,文案背後,是「開局一張圖,後面全靠編」;感動滿滿的「日常故事」背後,是「家人們點關註上連結」的心思。

若只是被情緒套路激情消費,倒還不是大損失。最怕的,是當這種以假亂真的「情緒流量」隨處可見,當信息繭房精準推送給每個需要「嘴替」的人……極端的見多了,每個人對真實世界的認知也就會出現偏差。

這種挑動情緒價值的文案,往往挑動的都是不太舒服的感受:「八塊瑞士卷」讓普通家庭主婦對號入座,更加心酸;即便是正能量,開始也往往有惡毒的婆婆、不孝的子孫、欺負人的顧客、自私的另一半……狗血劇情,爽文反轉,憤怒開局,嫉妒收場,套路很深,卻讓人映照現實,帶着濾鏡看他人。

當然,有人會說,這種突出情緒的流量也有好處——可以讓人看到一些私域的問題,讓不被注意的隱秘情緒有機會表達出來。

比如,通過一部電影,探討兩性關係;通過一檔真人騷,探討婚姻乃至心理學人格……但問題是,深入分析嚴肅議題的基礎,始終是真實。如果太過誇張,一切討論都顯得站不住腳,不同觀點之間的對碰,也都浮在表面,難以說服他人。

語不驚人死不休,劇不狗血沒人看。過分消耗情緒,總有情緒被消耗殆盡的一天,不同「信息繭房」的人,誤解不僅不會消除,反而會加深——不僅讓共情者陷入極端自憐的憤怒中,更會上演現實版的「狼來了」,讓旁觀者對故事失去信任,哪怕遇到真實的正能量、真實的問題,也都免疫了、無感了。

這個時代不缺態度,情緒更是過剩。我們需要的情緒價值,不是讓我們更憤怒、更失望,也不是更廉價的感動,而是讓人真切地信任社會,感受真實社會中的善意和希望。

踩過最深的泥土,才能收穫最真的花香。對新聞工作者而言,不應該跟着流量走,而是主動識別真假流量,用真相去擊穿過剩的情緒陷阱;對於文藝工作者而言,也要沉下心,去除浮躁,講述清楚更多貼合普通人的真實故事,不靠簡單的話題度,更能贏得深沉的討論和反思。

而對每日被情緒裹挾的你我而言,「瓜」雖好吃,但多吃傷神。面對真假故事,多些批判眼光,增強辨識能力,別被你熱愛的「情緒價值」綁架了。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封面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205/214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