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沒有流動性的東西就是紙面財富

作者:

我老闆上周去了趟上海盧工,這是中國郵市半壁江山的地方,她回來跟我們講了講中國三大郵幣交易市場現狀,我發現這對於做股票投資的人來說,也是很好地跳出來看相似問題的一堂課。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集郵在上海非常流行,電視劇《繁華》裏,阿寶和汪小姐是因為一張郵票而結緣的,汪小姐在上班之餘就在幫師父搗鼓弄郵票,金花最終把自己珍貴的集郵冊贈予了汪小姐。稍微了解那段歷史的人會知道:上海郵幣交易在時間線上甚至略早於股票,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成立的上海盧工集郵品交換市場(現位於老盧灣區局門路600號),上海證券交易所可是在1990年才正式成立並營業的;《解放日報》在1991年8月17日大篇幅報道《瘋狂的郵市——對集郵現狀的觀察與思考》,你能想像的往昔輝煌和瘋狂,它都曾擁有過的黃牛/票販子坐地起價、奇貨可居的套路,比如放消息說郵票廠機械故障,牛票印不出來,宣傳香港人有人要高價手且有多少收多少等。那時候炒郵票的瘋狂,根本不亞於近幾年的比特幣狂熱。

稍往前追溯則一定要談到1980年 T46《庚申年》猴票,這是中國第一枚生肖郵票,是具有開創性歷史地位的,屬於開山之作,後面一切的開端。這套猴票的設計出自著名畫家黃永玉之手,工藝細緻到猴子每根毫毛都清晰可辨,實際發行量約450萬枚,因其存世量稀少,受歡迎程度也最高(美猴王在中國民間有很廣泛的喜愛基礎),這套猴票的市場價格自面世後不斷攀升,至今仍是所有生肖票里的扛把子。T46猴票一張面值8分,有人在2010年以每張1萬元價格購買了它們,幻想未來價格翻倍,如今行情價是5000-6000元,也不是很好出手,而這已經是整個郵市裏面具有最高辨識度、流動性最佳的資產了。1980年庚申猴票整套總體來說仍是價值連城,也不乏有暴富的都市傳說,有流傳手裏有2~3套版,自己結婚或給兒子買房,就是靠這點收藏品改變命運轉折的,而流傳這樣的致富神話,對其他人也是一種極大的激勵,形成了「與其存鈔票,不如買郵票」的價值觀洗腦。

說說上海盧工的經營現狀吧,就是一片蕭條,只有少數中老年人還在堅守交易席位,北京郵聲的報價目錄更是今非昔比,絕大多數人被套的市場流動性明顯不足。我老闆說了有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她說:你們千萬不要小瞧裏面這些開席位的人啊,他們可是個個身價上億的人啊,但是,就紙面富貴啊,因為一旦想變現,除了極少數我提及的80版猴票外,大多數都是有價無市,你找不到對手盤的,或者無論中間怎麼炒作過,現在已經一地雞毛了,大部分就是跌到面值那幾毛錢的市價。這個行當最大的問題,是已經沒有年輕的從業者了,是更早已經面臨很深的老齡化困境的,放眼全國所有的郵票收藏協會,60歲的會員已經算年輕,70歲、80歲的會員才是常態。年輕人的缺席,讓整個市場青黃不接,你要知道,這群人正是1980~1995年間正值中壯年的那幫人。

很具諷刺的一組對比是:1989年《解放日報》調研上海集郵熱時,有不知集郵為何事的老太太,都開始為孫子集郵,說「送鈔票給孫子還不如送郵票。將來拿出郵票更值銅鈿。」而大眾點評 APP里對上海盧工評論總共只有234條,甚至比隨便一家網紅餐廳的人氣都低 N多倍,我看到有條評論寫的是「家裏老人以前酷愛集郵和買收藏幣,太多了,所以想出掉點」。你可以想像一個畫面,就是如今冷冷清清的席位里一群老頭老太,他們好不容易盼來走進了一張年輕面孔,竊喜以為終於有了個增量買盤資金來了,沒想到她帶着貨是來扮演增量供給側的,好笑吧?!意外吧?!就是兩三代人之間,早就是你玩你的,後代看了嗤之以鼻,覺得你腦子抽風。

類比股市,你發現,80年猴票就是郵市裏的龍頭戰法,它每次都扮演了行情領頭羊,你但凡買錯了生肖,就如同你沒在主線上玩,你在犄角旮旯玩個非主流的邊緣票,流動性更是枯竭到毫無對手盤,但股市還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每波主升浪的核心資產,並非一成不變的同張面孔,不斷在換,各領風騷數年,這比猴票每次都扮演龍一更難預測。回溯看,在一個大趨勢是單邊下跌的行情里,做長期持有是毫無翻身翻盤可能的,這也是當下股市不少人的持股心態,就是我其實也不想玩了,但真的需要一個小反彈小浪花,哪怕賣個階段性高位,好甘心就此出局,但等啊等啊,卻連個像樣反彈的水花都沒有濺起來。那股市能盼到增量資金嗎?現在年輕人的想法是:我錢寧可放在餘額寶里吃1個多點的股息,你們其他地方都割我,當若誰能造勢渲染一個拉升賺錢效應,也不排除還有跟風。那股市跟郵市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呢?——能自我造血產生現金流的公司、能保底分紅的企業,至少底限屬性和回報邏輯上是不太一樣的。

當年上海灘興起的這股全民炒郵熱潮,也影響到了那時幾歲年紀長在諸暨的我,我家裏至今還有一本我在年少時花了諸多精力積攢的精美郵冊,那時的我根本不懂收藏增值保值那套,是純基於審美文化和那股浪潮下自發的跟隨者。可你要知道,我的外甥女幾乎沒有翻開過我的那本郵冊,那她們現在玩什麼呢?叫卡牌,她給我傳授的生意經是:其實這也算賭博,但基本穩賺不賠的,她拆開給我看並計算每張的標價,說怎麼都能保底,然後貴的相對稀罕的幾張,同學裏大概率會有人出更高的價來要買走,這是她言語裏散發的自信。總有人正在老去,也總有人正年輕。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正因為老齡化趨勢的加劇,你越發要想想:你玩的這套,是擊鼓傳花,還是有底層硬核價值?供需平衡表趨勢如何?是否還有邊際買盤和新的認同者加入你的局,是否年輕人早玩他們的新把戲去了?

責任編輯: 李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27/213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