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鈎沉 > 正文

錢學森稱畝產可達4萬斤,毛:你也是冒叫一聲

錢學森也寫了一篇短文《糧食畝產會有多少?》,發表在當年6月16日的《中國青年報》上,他在文中提出了糧食畝產可達4萬斤的觀點,文章是這麼寫的: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這些太陽光能把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製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的糧食,那麼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兩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兩千多斤的20多倍!

關於錢學森的傳記和報道一直十分豐富,但由於他所從事的航天、導彈、衛星等科研項目都屬於保密領域,再加上政治、社會環境等因素,他在20世紀50年代的工作和生活細節公開較少,而這恰是他人生的轉型階段。

今天帝哥就來說說錢學森在這段時間裏的一些故事。

著名的人工智能專家戴汝為1955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科院力學所,做錢學森的學生。

當時錢學森剛從美國回國不久,還保持着一股「外國作風」,他說話直來直去,不懂委婉不講情面。

有一次,戴汝為去請教錢學森做某項研究需要看些什麼參考書,錢學森卻回答說:「做科研的人應當獨立思考解決這種問題,用不着問我!」

戴汝為當時臉就紅了,他只好試着表達自己的學術見解,錢學森卻當面批評說:「聽不懂你的話,你的表達沒有條理性,簡直是胡說八道!」

戴汝為後來回憶說:「研究所里很多人,都有過被錢老批評得滿臉通紅的經歷。」儘管很多年過去後,戴汝為已成為中科院院士,他依然記得被錢學森「刺」的那種臉紅的感覺。

還有一次,一位北京大學數學系的副教授來向錢學森請教問題,他進了辦公室後,儘管屋裏有椅子,錢學森卻沒請他坐下,他就站在錢學森面前畢恭畢敬地談了十幾分鐘,沒想到錢學森最後卻說:「連這樣的問題你都不懂?」那位副教授頓時臉漲得通紅,他很尷尬地站了一會兒,然後向錢學森鞠了一躬走了。

當時錢學森的秘書張可文在外屋看到了這一幕,她覺得有必要提醒錢學森注重國內的人情世故,便委婉地對錢學森說:「樹有皮,人有臉。」錢學森聽後沉默不語,一聲不吭。不過從此以後,錢學森再也沒有那樣對待別人。

1958年夏季,全國各地農村的小麥、早稻、花生等作物的高產「衛星」競相「上天」,令人眼花繚亂。錢學森也寫了一篇短文《糧食畝產會有多少?》,發表在當年6月16日的《中國青年報》上,他在文中提出了糧食畝產可達4萬斤的觀點,文章是這麼寫的:

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這些太陽光能把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製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1/5算是可吃的糧食,那麼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兩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兩千多斤的20多倍!

這篇文章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當年8月4日、6日、9日,毛澤東先後到河北徐水、河南新鄉、山東歷城視察,他對群眾幹勁沖天放糧食畝產萬斤、幾萬斤的「衛星」確信無疑。

10月27日,毛澤東在參觀「中國科學院躍進成就展覽會」時,專門對錢學森說:「你在青年報上寫的那篇文章我看了,陸定一同志很熱心,到處幫你介紹。你在那個時候敢於說4萬斤的數字,不錯啊!你是學力學的,學力學而談農業,你又是個農學家!」

錢學森聽後說:「我不懂農業,只是按照太陽能把它折中地計算了一下,至於如何達到這個數字,我也不知道,而且,現在發現那個計算方法也有錯誤。」

毛澤東聽後哈哈大笑:「原來你也是冒叫一聲!」

1958年11月下旬,中央政治局在武昌召開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議期間把水利電力部副部長李銳叫到住處談話,李銳問毛澤東:「您是農村長大的,長期在農村生活,怎麼能相信一畝地產萬斤、幾萬斤糧食?」

毛澤東回答說:「我看了錢學森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的文章,說只要多利用太陽能,一畝地可以打幾萬斤糧,我相信科學家的話。」

李銳長嘆:「您是不到黃河心不死!」毛澤東聽後哈哈大笑。

作為當時科學界的頭面人物,錢學森卻寫文章去論證「畝產萬斤」,這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但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帝哥寧願相信錢學森這麼做,完全是出於真誠,我們不能對他太苛刻了。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帝哥說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25/213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