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明末百姓有多慘?大明是亡得太遲了

盧象升覺得再繼續壓榨百姓,不僅榨不出多少錢糧,還會逼迫他們投身賊寇。錢糧應該從各地富戶、縉紳身上徵收。可惜的是朝廷不同意,崇禎也不願意在這個事情上乾坤獨斷,所以百姓的悲慘生活也會繼續下去 …… 這樣的大明還有什麼挽救的必要,早點滅亡百姓也能早點解脫。

萬曆四十四年初,山東諸城縣舉人陳其猷進京參加當年會試,到達京師後陳其猷連續幾日輾轉不寐。最終寢食難安的陳其猷將沿途所見繪製成《饑民圖》並伏闕上書,一幅慘絕人寰的景象就此呈現在朝廷和神宗面前。

臣自正月離家北上,出境行二十里,見道旁刮人肉者,如屠豬狗,不少避人,人視之亦不為怪。於是毛骨悚悚。又行半日,見老嫗持一死兒,且烹且哭,因問曰:「既欲食之,何必哭?」嫗曰:「此吾兒,棄之且為人食,故寧自充腹耳。」臣因此數日飲食不能甘。

《饑民圖》自序

民不聊生,人吃人成為常態。此時距離明亡還有二十八年,大明的百姓也至少還要煎熬二十八年。讓陳其猷沒想到的是朝廷和皇帝知悉後表現很淡定,因為前一年他的老鄉青州府推官黃槐開已經報過一次了。

自古飢年,止聞道殣相望與易子而食、析骸而爨耳。今屠割活人以供朝夕,父子不問矣,夫婦不問矣,兄弟不問矣。剖腹剜心,支解作膾,且以人心味為美,小兒味尤為美。甚有鬻人肉於市,每斤價錢六文者;有醃人肉於家,以備不時之需者;有割人頭用火燒熟而吮其腦者;有餓方倒而眾刀攢割立盡者;亦有割肉將盡而眼瞪瞪視人者……愚民恬不為怪,有司法無所施。

為了活命,人已淪為可隨意捕殺的「野食」,無力賑濟的官府則視而不見、聽之任之。如果說神宗荒政故意懈怠,那麼被一些人奉為「大明救星」的天啟和魏公公是不是做得更好呢?

侵克金錢,則自總河以至閘官,無所不利;支領工食,則自執事以至於游閒無食之人,無所不利…於是頻年修治,頻年衝決,以馴致今日之害,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日知錄·卷十二·河渠》顧炎武

可惜的是天啟一朝不僅沒什麼賑災記錄顯於檔案,還在另一方面將百姓推入更深的深淵。不少人將明亡歸咎於「小冰河」導致的持續災害,但朝廷上下在水利建設、兵餉錢糧上的貪蠹無恥更是「災上加災」。

經過天啟和魏公公七年的折騰,大明百姓的生存狀況又變成了什麼樣呢?崇禎元年受命赴陝西調查災情的馬懋才,給我們留下了答案。

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殆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山中石塊而食。其石名青葉,味腥而膩,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民有不甘於食石以死者始相聚為盜…且曰:「死於飢與死於盜等耳,與其坐而飢死,何若為盜而死,猶得為飽鬼也。」

更可異者,童穉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更無蹤影。後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

《備陳災變疏》

先吃蓬草,草盡啃樹皮,樹皮吃完再吃土(類觀音土)吃人,還是活不下去咋辦?那就只能聚眾造反了。在普通百姓活不下去的同時,明軍的情況也一樣悲慘。

臨鞏邊餉缺至五,六年,數至二十餘萬;靖鹵邊堡缺二年、三年不等;固鎮京運自萬曆四十七年至天啟六年,共欠銀十五萬九千餘兩。各軍始猶典衣賣箭,今則鬻子出妻;始猶沿街乞食,今則離伍潛逃;始猶沙中偶語,今則公然噪喊矣。

《崇禎長編》

崇禎二年,陝西巡撫胡廷宴向朝廷解釋為什麼遲遲剿滅不了流寇時說了實話。他麾下的士兵因為缺餉和飢餓,大多已逃軍,剩下的也幾無戰力。更搞的是三邊總督武之望死後,朝廷連續幾個月也推舉不出繼任人選。因為都知道發不出軍餉去了也是死局,無人願意接任。

註:武之望是因士兵不斷譁變鬧餉,他又從戶部討不來軍餉解困,最終因擔心朝廷追究其瀆職之罪而自殺。陝西的缺餉情況,也再次說明了天啟一朝沒一些朋友想像的那麼美好。

明軍缺餉、斷餉後對於普通百姓更是雪上加霜。

首先,因為領不到軍餉,士兵們出征時都不願意賣命,遇賊兵、北虜就望風而逃,任由他們暴虐百姓。但是算軍功人頭時他們往往成績斐然,因為百姓的腦袋比賊寇的好砍多了,「報斬賊五十級、而婦孺之首三十有五」(《懷陵流寇始終錄》)。

其次,當士兵們困頓到「鬻子出妻」的份上,往往會兵變成流寇(或加入流寇)。而柿子都是撿軟的捏,兵變士兵總是先搶平民,「今官兵所至,動以打糧為名,搜居積,淫婦女,焚室廬。小民畏兵,甚於畏賊」。

百姓只能如豬羊一般被北虜、流寇、官兵們輪次宰殺,除了投身賊寇,根本看不到生路。

在這種情況下,明廷不僅仍然加征遼餉,其後又陸續推出了剿餉和練餉。這讓百姓怎麼活下去?所以不是李自成張獻忠他們精氣十足、屢敗屢戰,是明廷不停得給他們補充「援軍」。

很多人覺得當時明廷內憂外患,處處缺錢只能這樣,但事實真的如此麼?

遼東經略熊廷弼因廣寧大敗而入獄,被判死罪後他曾想以四萬兩白銀賄賂魏忠賢以免死(最終未果),這還是一位大家印象中的好官。

溫體仁家裏兩次被盜,因損失巨大他反而不敢聲張,「體仁私邸兩被盜,失黃金寶玉無算,匿不敢言」。這麼一個官員反而是崇禎朝擔任內閣首輔時間最長的人。

兵部尚書陳新甲因與後金議和泄密而下獄,他讓家人拿出數萬白銀遍賂朝廷言官為其說情。而這些錢大多是他售賣遼西武職而來,並且陳新甲還是崇禎破格提拔(舉人出身)並重點培養的人。

更多的例子篇幅原因就不再列舉了,想必也能明白筆者的意思,大明將亡時並不是看上去那麼窮。而且當時一些人看出了這些,也給出了取財救命的辦法。

熟計八年來強寇愈剿愈橫,所在攻城掠野,大率皆由兵民從賊作賊,是以黨類日繁。民從賊,多起於饑寒;兵從賊,多緣於缺餉……

鄉紳每地糧一兩助銀二錢,士民地糧五兩以上每兩助銀一錢,其自一錢二錢而外,及士民地糧不及五兩,與夫兵荒應免之地,不得混征分毫。並以一年為止,向後不得借題科派……

《剿寇第一要策疏》

例如盧象升覺得再繼續壓榨百姓,不僅榨不出多少錢糧,還會逼迫他們投身賊寇。錢糧應該從各地富戶、縉紳身上徵收。可惜的是朝廷不同意,崇禎也不願意在這個事情上乾坤獨斷,所以百姓的悲慘生活也會繼續下去……

這樣的大明還有什麼挽救的必要,早點滅亡百姓也能早點解脫。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悠然修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23/2134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