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除了經濟、移民政策、外交關係等傳統議題,性別政策成為了選戰中的一大焦點。
哈里斯支持美國兒童變性自由,無需父母同意,並且認為LGBT群體可以參加奧運會、世錦賽的女子項目。
川普則明確如果再次當選,他將"阻止"對未成年人的性別確認治療,通過限制LGBT權他認為任何一個嚴肅的國家都不應該告訴自己的孩子他們生錯了性別。
哈里斯與川普的性別政策分歧,反映了美國社會在性別認同問題上的深刻裂痕。
在這過程中,青少年群體成為了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他們在風雨飄搖的環境中,嘗試尋找到自己的性別認同。
而父母則掙扎着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
最近一位華人媽媽在社交平台上哭訴:為了兒子,我決定逃離加州...
跨性別運動員 Laurel Hubbard參加女子舉重項目引發爭議
華人媽媽逃離加州
一位媽媽在聊天中問到:想搬家到LGBT少的地方,哪個城市比較推薦?
她希望搬家到一個LGBT人群較少的城市,為了「救」回她的兒子,她願意放棄自己珍惜的工作。
她發現現在很多私立小學變性需求的孩子非常多。
她經理的兒子曾在Montessori學校就讀,但二年級時,班級里有2-3個孩子表達了變性的意願,這讓她深感不安。
為避免兒子受到這種影響,這位媽媽最終選擇將孩子從學校撤出,轉為homeschool。
而她非常迫切地希望找到一個權威的醫生告訴她兒子不是女孩,慢慢把他的想法糾正過來。
她還提到,原本兒子只是對自己性別有點懷疑,但有一次她帶着兒子去看醫生,希望能得到一些權威的聲音來確定兒子的性別。
她希望醫生能明確告訴兒子,他不是女孩,而是男孩。
令她驚訝的是,醫生反而表示,孩子確實可能是跨性別者,並建議越早進行手術,越有利於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她在醫院工作,她的同事中有一位LGBT經理,負責許多跨性別手術的患者,甚至因手術量大而獲得了醫院的表彰。
後來越來越多家長加入討論中,一位家長提到,他們的孩子在學校接觸LGBT團體後,開始要求變性,並堅持認為自己是女孩,要求穿裙子、留長髮。
父母帶去見心理醫生,不見還好,一見回來就更確定自己是女孩,要死要活去變性,爸媽不同意直接鬧到報警。
社工來了,反而安排了心理醫生給爸媽,勸他們接受現實。
性別認同話題的討論不僅僅是家庭內部的問題。
在加州,一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性別認同選擇時,常常處於極大的社會壓力之下。
父母不同意時,社工和心理醫生的介入更是讓許多家庭感到失去了決策權。
即使家長堅持不接受孩子的性別認同選擇,也常常面臨着法律、社會和學校的壓力,最終不得不做出妥協。
在這一環境下,很多家庭開始尋求改變,試圖把孩子帶到對性別問題較為保守的地區,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更適合自己家庭的環境。
首富馬斯克「覺醒病毒」的受害者
華人父母的這些擔心並非杞人憂天,對於這一問題。世界首富馬斯克最有發言權。
馬斯克的大兒子在16歲時進行了變性手術,不僅變性還變姓,宣佈與馬斯克斷絕關係。
馬斯克曾痛苦的說道:「我的大兒子死了,被覺醒病毒殺死了,我被騙去簽了一些文件,他們告訴我,如果我不簽,澤維爾會自殺。我與覺醒病毒不共戴天!」
前段時間,加州出台了最新的性別法案,法案禁止學校在未經學生本人同意的情況下,向任何人透露改變性別認同的情況,包括學生父母。
對此,馬斯克表達了強烈的不滿,並決定將自己的公司SpaceX總部從加利福尼亞州遷往德克薩斯州。
也有人猜測,馬斯克支持川普的競選,可能與他對川普立場的認同有關。
川普一貫主張限制跨性別者的權益,強調美國社會應保持傳統的性別二元觀念,即只有男性和女性兩個性別。
這與馬斯克對當前社會「覺醒文化」的強烈反感不謀而合。
即使川普和馬斯克最終贏得了選舉,但他依然永遠失去了兒子。
在美國總統選舉結果揭曉後,馬斯克的變性兒子薇薇安通過社交平台宣佈自己決定離開美國的消息。
她表達了對美國社會、對性別認同問題的失望,尤其是在川普當選後的政治氛圍中,她感到未來充滿陰影。
雖然她認為川普的總統任期僅為四年,反跨性別政策可能不會在短期內實施,那些支持這些政策的人群將長期存在。
但這不僅是政策問題,更是社會氛圍的問題。在她眼中,跨性別者在美國社會中的未來變得愈發暗淡。
性別問題下的利益驅動
根據一家醫療監督機構發佈的全國數據庫報告,美國一些州的未成年人變性數量已經達到驚人的規模。未成年人變性手術最多的五個州分別是:
第一名:加利福尼亞州,作為首批宣佈成為跨性別手術「庇護州」的州之一,加州未成年人的變性手術數量高達1,359例,是全國最多的。
第二名:俄勒岡州(357人)
第三名:華盛頓州(330人)
第四名:賓夕法尼亞州(316人)
第五名:馬薩諸塞州(300人)
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性別認同問題在美國社會中的日益突出,更揭示了這一問題背後隱藏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變性並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需要持續的醫療干預,包括激素治療和手術,這些治療涉及到巨大的經濟利益。
根據某醫療機構的報告,變性手術和激素治療的費用在過去幾年裏已經高達數億美元。
報告顯示,僅在過去五年裏,全國範圍內至少有5,747名未成年人接受了變性手術,其中最小的患者僅為7歲。
這些手術的費用,包括變性手術和使用激素阻滯劑等治療,累計已達到近1.2億美元。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預測,變性手術的市場規模將從2022年的21億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50億美元。
與此同時,激素治療的藥物價格也令人感到咋舌。
一種抑制青春期的激素植入物單個售價高達4.7萬美元,醫療廣告也不斷向青少年傳遞信息,鼓勵他們通過藥物和手術來「決定」自己的性別。
這樣的商業化運作顯然背後蘊含着巨大的經濟利益,而這一切往往發生在尚未完全成熟、判斷力有限的青少年身上。
政策和法律的推動者是否真的關心LGBT群體的福祉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他們更多地關心背後的經濟利益。
就以加州為例,為了「幫助」青少年變性,加州為青少年變性提供了極為完善的「支持體系」。
今年7月,加州州長加文·紐森簽署了一項有爭議的法律,禁止公立學校教職工在未經學生同意的情況下,向家長披露任何關於孩子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的信息。
其中的核心條文是:校方在未經學生同意的情況下,禁止向任何其他人披露與學生性取向、性別認同或性別表達有關的任何信息。
這項法律引發了廣泛爭議,許多家長認為,這不僅剝奪了他們作為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有的知情權,也使得他們無法在孩子的性別認同問題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導。
父母理應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支持者和指導者,而不是被法律排除在外的「陌生人」。
在這種政策下,家長在孩子的性別認同問題上往往無法發出聲音,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面臨被懲罰的風險。
性別認同問題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一個毒瘤,蠶食着青少年的身心。
隨着性別認同話題的不斷升溫,許多家長面臨着無法預料的挑戰和選擇。
在目前的法律和醫療體系下,孩子的決定似乎被賦予了過大的權力,家長在這一過程中往往被邊緣化。
醫療廣告和社會輿論不斷向青少年傳遞信息,鼓勵他們通過藥物和手術來「決定」自己的性別,這加劇了家長對孩子未來可能受到的傷害的擔憂。
這樣的法律和政策,使得家長在孩子性別認同問題上的聲音被壓制,孩子的自主權被過度強調,而忽視了他們可能缺乏成熟判斷力的事實。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的引導和保護,而不是被推向一個可能並不適合他們的方向。
更為重要的是,如何確保在尊重個體選擇的同時,保護孩子免受可能的傷害和壓力,使他們能夠在理性和成熟的判斷下作出正確的決定。
這不僅是家庭的問題,也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關注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