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譯叢:俄羅斯和中國:兩個國家,一個威脅

作者:

烏克蘭全面戰爭爆發以來,美國國內關於俄羅斯和中國的威脅是否可以分開的爭論一直很激烈。不能分開。

來源:CEPA(Center for European Policy Analysis)在線期刊《歐洲邊緣》。

譯者:Grace Wang

人們曾多次試圖將(俄中)這兩個獨裁政權以及它們對美國及其盟國安全構成的風險區分開來。有人認為,它們之間幾乎沒有什麼聯繫,中國和俄羅斯構成了截然不同的威脅。

根據這種推理,烏克蘭戰爭分散了人們對北京對美國構成的長期系統性挑戰的注意力。因此,華盛頓應該優先考慮太平洋地區而不是歐洲戰場,並將其努力轉向增強美國在該地區的威懾力。實際上,這意味着要動用有助於削弱中國在台灣的入侵力量的資源,包括部署海軍能力來打破對台灣的封鎖,以及使用遠程打擊武器來保衛台灣。

其他人則認為這兩個戰場密不可分,尤其是考慮到中國和俄羅斯密切的政治聯盟和2022年後「無限制」的夥伴關係,以及習近平普京之間的親密私人關係。

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Mark Rutte)最近就堅定地站在了這一邊,他表示:「俄羅斯和朝鮮不斷深化的軍事合作對印度-太平洋和歐洲-大西洋的安全都構成了威脅」,這清楚地表明北約含蓄地承認歐洲與亞洲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命題。

朝鮮在烏克蘭邊境附近的戰場部署了10,000名士兵,這證實了俄羅斯的侵略戰爭現在已成為一場多戰區的全球對抗——中國通過提供軍民兩用產品以及無人機和導彈技術在維持普京的戰爭機器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而伊朗向俄羅斯提供了彈道導彈和其他武器,這使得人們很難反駁四國獨裁軸心事實上的存在。這些發展應該打消戰區可以完全分開的想法。尤其是平壤積極參與衝突是一個轉折點。朝鮮向俄羅斯轉移軍事人員不僅代表着一次重大升級,也標誌着美國威懾的又一次失敗。

無論是在烏克蘭、中東、朝鮮半島還是南海,莫斯科和北京似乎都越來越熱衷於測試美國對其升級的反應。莫斯科的一個亞洲盟友向東歐部署軍隊開創了一個先例,打破了冷戰時期的殘留假設。

在冷戰期間,美國的共產主義對手從未願意對歐洲戰區的盟軍防禦採取動能行動。今天,這一交戰規則似乎不再適用,因為莫斯科毫不猶豫地將其小夥伴(朝鮮)帶入戰鬥。

朝鮮的部署還有另一個潛在的變革性(也是更積極)的方面,即它可能促使韓國果斷加強烏克蘭的防禦,因為人們擔心朝鮮軍隊可能在戰爭中獲得寶貴的戰鬥經驗,以及又或者俄羅斯可能將先進的軍事技術轉讓給平壤作為其援助的回報。

到目前為止,韓國一直不願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和彈藥,只是通過補充拜登政府隨後向烏克蘭運送的155毫米炮彈庫存來間接協助基輔。然而,金正恩的決定可能會改變其盤算。

韓國是主要的武器製造國,尤其是現代主戰坦克、自行榴彈炮和導彈發射器。在西方軍火生產難以跟上需求之際,首爾決定向烏克蘭訂單開放工廠,將意味着向基輔注入大量設備和彈藥。

現在有媒體報道稱,朝鮮軍隊不久後將與烏克蘭軍隊交戰,抓獲首名朝鮮戰俘將產生政治後果,可能進一步加劇北約與俄羅斯的對抗,毫無疑問,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也將升級。

歷史學家可能會指出,朝鮮軍事人員的部署是一種結構性系統性轉變,其後果可能會持續數十年。朝鮮軍隊在東歐的使用表明,我們過去認為亞洲大國不敢直接進入大西洋戰場的假設不再適用。

通過將平壤帶入戰鬥,莫斯科放棄了擔心橫向升級的所有藉口。最重要的是,朝鮮軍隊參戰有可能重新定義歐洲的力量平衡,不僅僅是部署部隊的能力有限,而是歐洲的地緣政治。這一決定無異於一個崛起的亞洲大國進入歐洲-大西洋空間。

平壤的決定重新定義了對國際秩序的對抗,這種對抗使美國及其盟友與俄中領導的反西方軸心國對峙。隨着戰爭的肆虐,俄羅斯越來越依賴中國的支持來繼續這場戰爭,這使其對莫斯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從而影響了戰爭的結果。

更進一步說,如果有一天中國促成了一項終止衝突的協議,並在此過程中成為歐洲安全體系的關鍵參與者,這將標誌着歐洲安全和跨大西洋關係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旦發生這種情況,習近平不僅會爭奪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地區霸權,還會成為國際權力掮客,並擁有日益強大的影響歐洲大陸安全的能力。

切爾斯·米希塔,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民主復原力項目的非常駐研究員,現為美國陸軍的一名軍事情報官員

本文表達的觀點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美國陸軍、美國國防部或美國政府的官方政策或立場。

(完)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議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17/2131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