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令人不安!中國首都出現三大現象

距離北京成為國際創新中心的最後期限僅剩一年時間,但長期在首都生活和工作的外國人比10年前減少了40%。中國按永久居留計劃每年發放不到900張綠卡,美國每年對外發放120萬張綠卡,外加150萬張工作簽證。在疫情結束之後大量外籍人士撤離,全球總部和中國業務之間的聯繫也在收縮。

一、距離北京成為國際創新中心的最後期限僅剩一年時間,但長期在首都生活和工作的外國人比10年前減少了40%。

11月3日,南華早報在《How many foreigners work in the Chinese capital? Fewer and fewer》一文中稱,距離北京成為國際創新中心的最後期限僅剩一年時間,但長期在中國首都生活和工作的外國人只有22000名與10年前的37000名外國人對比,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超過40%。

北京國際人才交流協會(Beijing International Talent Exchange Association)編制並於10月底在一個論壇上發佈的一份評估報告稱,十年前在首都工作的外國人已經達到37000名,但近年來在該市從事長期工作的外國人越來越少,以至於他們僅占首都勞動力的0.2%和人口的0.1%。而在日本長期工作的外國人占其人口比例超過2%,是北京的20倍。

疫情結束以來,北京外國社區發生了較大的逆向變化。報告稱,不僅長期在北京工作的外國人大幅減少,在北京長期工作的外國人結構也發生巨大變化。美國人和歐洲人的比例從2019年的16%下降到12%;而非洲人占外國勞動力的比例從10年前的低於歐美佔比,大幅增加到31%;俄羅斯人和東歐居民的比例也有所上升,從2019年的11%上升到16%。

由人力資源局主辦的北京勞動就業報社援引該報告稱,非洲專業人士對在中國工作非常感興趣......來自東歐和俄羅斯的人才是新增長的源泉。

2014年,在北京從事長期工作的37000名外國人主要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德國和澳大利亞。據中國新聞社當時報道,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事 IT、教育、諮詢和技術研究工作。他們受僱於11000多家公司和機構,從跨國公司到合資企業和國內公司。

二、中國按永久居留計劃每年發放不到900張綠卡,美國每年對外發放120萬張綠卡,外加150萬張工作簽證。

要成為國際創新中心,北京必須有更多的外資企業、機構和在北京工作的外國人,這是所有評估國際創新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城市的基本發展方向。

去年5月,北京市推出了到2025年將北京打造成技術創新中心的計劃。該項目涉及建立研究中心、科技大學和科技公司。

但是,根據北京國際人才交流協會報告,27000名外籍人士中,只有13%大約3500人從事科學研究和工程師職位。30%大約8100人從事行政或教學工作。報告沒有說明其餘的15400名外國人在北京被僱用從事哪些工作。

這份報告也有一些可能屬於比較欣慰的數據。在首都工作的外國人仍有更多人擁有高等學位。報告稱,到2023年,在首都工作的外籍人士中,超過40%至少擁有碩士學位,但沒有與去年或10年前的外國人的學歷結構進行比較。

該報告還表示,在北京工作的外籍人士中有20%符合 A級工作簽證的要求,該簽證通常發給地方招聘的從事高薪工作的國際人員。這一份額比2018年高出13個百分點。

中國的技術人才,在外國出生的人很少,這與矽谷等地形成鮮明對比。2016年,矽谷約70%的技術人員在美國境外出生。

為了吸引人才,中國於2004年推出了永久居留計劃,但到2018年,僅發放了12,000張綠卡,平均每年僅發放857張。同期美國每年對外發放120萬張綠卡,外加150萬張工作簽證。

三、在疫情結束之後大量外籍人士撤離,全球總部和中國業務之間的聯繫也在收縮。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結束之後,也有大量外籍人士從中國撤離,但具體有多少人離開和返回,缺乏官方的統計數字。

但據expat網站引用聯合國的數據,僅2022年就有超過31萬名外國人離開中國。到2023年10月,這一數據創下了歷史新高。離開的外籍人士包括程式設計師、工程師、銀行家和公司董事,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轉向新加坡、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和挪威等國家。

根據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Unio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今年的一項調查,儘管取消了新冠疫情限制並希望吸引外國工人,但歐洲公司仍在努力吸引人才到中國。

該調查報告稱,觀察到的一個重要趨勢是,過去兩年全球總部和中國業務之間的聯繫越來越少,41%的受訪者報告了這種現象,導致了許多挑戰。

其他困難包括:現有運營放緩,以及利用新項目或投資計劃的能力下降。

該評估發佈之際,北京、上海深圳、重慶、成都、長三角浙江、江蘇的一些城市,都在建設國際創新中心項目,試圖吸引海外專業人士,以幫助當地在技術價值鏈中向上發展,並克服西方對先進技術的障礙。可想而知,越來越少的外國專業人才,外國專業人才中比例越來越多的非洲人、俄羅斯人,對北京,或者各地的技術創新,當屬於逆向發展。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火星宏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115/2130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