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哈佛碩士考公、斯坦福博士報考鄉鎮公務員等新聞讓人大跌眼鏡。
很多人不理解,最後名校碩博都選擇回國考公,學的都浪費了,花費百萬留學又何必呢?
事實上,這可能是海歸名校生們,面對艱難的就業形勢下作出的最優解。
《2024中國留學生歸國求職洞察報告》數據顯示,66%的留學生認為回國就業有一定優勢,但現實情況是35%的海歸留學生需要經歷近半年才找到工作。
留學難,求職更難,是什麼原因導致海外名校生在求職路上屢屢受挫呢?
耶魯全獎碩士艱難的求職路
最近,一篇《耶魯全獎碩士:投了近千份簡歷,沒能找到工作》的文章引起大家關注。
文中的主人公畢業於耶魯大學,文學碩士,獲得全額獎學金,熟練掌握中日英三門語言,曾在谷歌開發者大會、大使館實習。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典型的優秀名校生,是就業市場上爭相搶奪的人才,但現實卻給了她當頭棒喝。
她在5個月內向800多家在美國的公司投遞簡歷,結果只收到十來封回覆郵件,一半來自日企,一半是華人公司。
在面試環節更是出現了各種問題。有因關鍵詞彙不能用日語流利表達而被淘汰,有因創業經歷而被質疑,還有因學歷太好而被嫌棄...
儘管已經使盡渾身解數,結果依然是一封錄用offer都沒有收到。
後來她才了解到,在美國找工作如此艱難的不止她一個,整個中國留學生群體都是如此。
知乎上求職受挫的海歸名校生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簽證問題,美國政府規定,文科留學生在畢業後,只有一年的求職時間,如果沒有找到工作就只能捲鋪蓋走人。
她有一次已經差點拿到一家日企的offer了,但是和人事溝通不利,最後因為簽證問題被取消了offer。
當她回國後她開啟新一輪的國內求職,即使採用了不經篩選的海投策略,結果也只收到幾份面試邀請。
她發現國外就業指導的面試在國內不適用,在一次面試中因為表現得放鬆、大方、自信,最後被HR評價為「太隨性」。
當她已經不抱任何希望時,卻意外收到了錄取電話,是一家塔羅牌店的新媒體崗位,月薪3千,包吃包住。
但是待了一段時間後,她還是決定回到美國,逃離職場後選擇成為一個自媒體博主。
HR和海歸名校生的「錯配」
耶魯全獎碩士求職屢屢受挫,除了文科本身求職難這個客觀原因,在主觀方面她沒有意識到,個人能力和HR眼中的求職者能力是否匹配的問題。
大多數海外名校生對自己的評價是,海歸身份、名校畢業、學術能力強,有名企實習經歷,因此對自身的期望較高,也希望匹配更好的企業和職位。
但是在一些HR眼中,想要的是專業技能和求職崗位需求一致的員工。
當HR碰上了海歸名校生,可能就是「我想要蘋果,你卻給我看香蕉」的感覺。
在《耶魯全獎碩士:投了近千份簡歷,沒能找到工作》這篇文章的評論區有很多HR出於職業和專業的角度發表自己的意見。
他們的看法可謂出奇地統一,都表示不會錄用她。
首先,學歷太高,很多中小企業看到耶魯全獎碩士第一反應就是:拿我們這當跳板的,我們這容不下你這尊大佛。
其次不穩定性太強,企業招聘員工有培養的過程,如果培養出的員工沒有反哺企業,隨時隨地走人,那麼企業是不願意冒這個風險的。
最後是性格過於隨性、特立獨行。在企業中往往更重視員工的團隊合作能力,除非是個別行業,過於特立獨行的人在管理者眼中可能是「定時炸彈」。
很難說求職者的這些特質是錯的,只能說和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太相符。海歸名校生求職受挫,歸根到底就是「錯配了」。
其實校園有校園的邏輯,職場有職場的邏輯。
學歷、名校光環都只是敲門磚,大部分企業不會因為名校生身份就會決定錄用,應聘者能否展現與職位相匹配的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其中還包括綜合能力、臨場應對能力、情商等,這才是公司更看重的品質和能力。
海歸求職者「水土不服」
近些年越來越多海外名校生回國就業,但是國內求職也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可能會遭受更多的不公,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去年澎湃新聞曾發表了一篇《內地讀研大軍湧入澳門》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位畢業於澳門大學的同學收到某世界500強企業的offer。
但是當人事查了澳門大學排名沒有在QS Top300.向這位同學提出了兩種方案:要麼收回offer,要麼降薪3000元。
對於一些企業來說,QS排名就是一條紅線,學校名次不在前100、前200、前300名範圍內的可能連簡歷關都過不了。
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就很容易「誤殺」名校生。
比如一些頂尖美國名校達特茅斯學院、南加州大學、萊斯大學、范德堡大學等,他們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上不算出色,一些文理學院甚至沒有出現在主流世界大學排行榜上。
還有一些學校「分校」「學院」等容易被誤解的字眼,很容易讓HR產生偏見。
雖然很荒謬,但最近幾年畢業生多,就業崗位少,整個就業市場呈現僧多粥少的情況,用人單位掌握着話語權,他們覺得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除了學校名稱外,海外高校的學制也很容易被質疑。
最經典的就是「水碩」「水博」問題,國外部分專業的學制短,碩士可能在1~2年左右,對比國內動輒2~3年的學制,很容易被誤以為「有水分」。
很多報道都提到,大多數用人單位表示,比起一年制的海外碩士畢業生,他們更傾向於實習經驗豐富的國內碩士生。
甚至有部分企業在篩選簡歷時以「第一學歷」為主,如果本科是一個二本,那研究生哪怕讀了QS前50也沒有什麼用。
除了這些肉眼可見的條件之外,海外留學生引以為傲的語言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有時候在招生官眼中也會成為劣勢。
曾經有一位留學生順利進入第四輪面試,結果最後一輪面試的面試官直接表示,他們不太想要留學生,想要招國內名校生。
原因是國內畢業生更了解國內的人情世故,更加了解國內的行業和市場,這可能是留學生所欠缺的。
海歸精英怎麼也想不到,最後輸在了「海歸」身份上。
待價而沽的時代已經過去
當下就業形勢嚴峻,拿着一手好牌的海外名校生也未必能夠屢戰屢勝。這就需要我們主動出擊,積極迎戰,而不是等待offer找上門來。
首先要做的是,轉變觀念,放下海歸的架子和期望。其次在大學期間就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大致做一個規劃。
尤其是國外讀一年碩的同學,由於時間比較短,基本都是剛開學就要為就業做準備,這個時候就要平衡好學業和求職之間的關係。
留學生如果想要回國就業,可以利用國內的人脈內推,也可以寒暑假回國參加實習。如果想要留在海外就業,就要積極Networking為自己爭取機會。
一位哥大學姐建議,如果有回國就業的念頭,那麼最好畢業就回國,以應屆生的身份通過校招進入國企或大廠,這樣能夠幫助自己更好地融入國內的職場氛圍。
也有同學選擇留在海外工作幾年帶着成績回國,但是國內外職場文化差異會產生心理落差,而且一些國內企業也會擔心員工無法真正融入職場。
如果非要選擇這條路,那麼可以嘗試進入跨國企業,然後通過外派的方式回國,這或許是最好的途徑和結果。
總的來說,海歸精英待價而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留學不是凱旋而歸,而是掌握新的學識和本領進入職場乘風破浪。
尤其是在職場上,個人的自身價值應該靠個人的努力和能力來證明,而不是靠海歸身份和名校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