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芝加哥大學全國民意研究中心(NORC)發佈了《2024年美國華裔狀況調查》,報告顯示華裔美國人在政治參與方面,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76%的華裔選民表示他們將在2024年總統大選中投票。
日新說編輯部採訪到在美國華人社區從事「公民參與」工作的華人樹溪(化名),分享了自己對華裔美國人政治參與的觀察。
受訪者介紹:樹溪(化名),「華埠更好團結聯盟」公民參與資深經理,現居芝加哥市。樹溪之前在國內做記者和編輯,工作幾年後又來到美國讀書,在UIC(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讀公共行政研究生。
畢業後,進入了現在的機構工作——「華埠更好團結聯盟」,這也是他的全職工作。
阿K:您當時為什麼會加入「華埠更好團結聯盟」?加入這樣的組織需要滿足哪些條件呢?
樹溪:對我來說,這就是我的一份工作。
我最初是在2022年美國中期選舉期間參與了伊州移民難民權利聯盟(也是一家非營利機構)的「Democracy Project Fellow」項目,主要負責選民動員工作。這是一個中期選舉周期內為期15周的項目,從2022年8月到11月8日。
這個項目在伊利諾伊州(芝加哥所在州)與多個社區非營利組織合作,比如拉丁裔、南亞裔和華人社區都有對應的合作機構。我當時申請了這個項目,並參與了華人社區的選民動員工作,因此與我現在的機構建立了比較深的聯繫。在項目結束後,我轉到現在的機構,專門負責華人社區的公民參與工作。
我選擇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是,作為大陸留學生,我對美國社會的了解有限,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幫助我了解美國社會,特別是基層的民主運作。另一方面,此前對政治選舉也只是感興趣,但沒有真正參與過,這個機會讓我能夠親身參與其中,與選民面對面交流,並組織候選人論壇,這也是我選擇從事這項工作的原因之一。
關於加入這個工作的條件,其實要求不多,只要在美國有合法工作身份就可以。我一開始是通過碩士畢業後的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身份工作,OPT允許我在專業領域內工作一年。這份非營利機構的工作與我之前所學的專業對口,因此我能夠順利加入,之後機構也會支持辦理H-1B簽證(特殊專業人員/臨時工作簽證)。如果是志願者身份,限制更少,即使沒有合法身份,也可以參與,只要不涉及報酬和納稅就行。
阿K:在這樣的社區機構里,平時主要的工作內容是什麼呢?
樹溪:「華埠更好團結聯盟」這樣的非營利機構在美國社會中較為常見,屬於社會的第三部門,除了政府和企業之外,還有很多非營利機構,比如許多大學、基金會、慈善組織也屬於非營利機構。
以我們機構為例,主要專注於公民倡導和公共參與,還有直接社會服務,比如幫助新移民申請政府福利等。我們的機構主要針對芝加哥的華人社區,負責社區規劃、關注公眾議題並進行倡導,還涉及選舉相關的工作。在選舉期間,我們主要做選民登記、選民動員和選民教育。在非選舉季,我們也會組織一系列公民參與活動,比如組織居民參加市議會或州議會,為特定議題進行遊說;定期安排居民與市議員、眾議員見面;舉行社區聽證會,或者舉辦介紹美國行政體系的講座等活動。
我們日常的選民動員主要是在選舉周期內開展,分為幾種形式。
一種是上門動員(door knocking或canvassing),這也是美國選舉中的常見方式。通過選民登記信息庫,我們能獲取選民的姓名、地址和聯繫方式,這讓我們能篩選出特定社區的華裔選民,逐戶上門溝通。我們會詢問他們是否有投票計劃、是否清楚選舉日期和投票站位置,並了解他們是否需要幫助。
還有一種是電話動員(phone banking)。同樣是基於選民資料庫,給華裔選民打電話,有些選民會接電話,有些直接掛斷或不接電話。對於接聽的選民,我們會告知選舉相關信息,如投票日期和地點等。這些活動都是常規的選民外展工作(outreach)。
除了敲門和電話動員,我們還會在社區人流密集的地方設展台,比如亞裔超市、華人超市、唐人街街頭或圖書館,與路人交流,宣傳選舉信息。
此外,我們還舉辦選民講座,在我們的辦公室或其他社區機構舉行。其它社區機構在舉辦活動時,我們也會參加,與參加活動的社區成員交流。這些講座還會在一些老年公寓中舉行,為老人群體介紹選舉相關事宜。
我們還會製作宣傳材料,比如中英文雙語的選民手冊,內容涵蓋選舉信息、投票站位置、投票日期及投票方式。
因為美國大選的投票有多種方式,手冊會介紹這些投票方式,包括郵寄選票、提前投票和大選日投票。
手冊中還會介紹候選人及其競選職位。因為每次選舉涉及多個職位,不僅有總統,還有國會議員、州議會成員、市級官員等,我們會挑選一些重要職位,列出候選人、選票號碼、所屬黨派,並介紹他們的政綱。除了選民手冊,我們還會製作傳單和海報,提醒選民按時投票。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因為華埠更好團結聯盟是501c3非營利組織,我們不能支持或偏袒任一黨派或候選人,因此這些選民動員活動都是無黨派性質的。這和許多政黨或候選人的政治行動委員會等拉票組織有很大不同。
貫穿整個選舉季,我們的另一項重點工作是選民登記。選民需要登記過,才能參與投票。一般線上登記在大選前15天截止,線下紙質登記也有相應的截止日期,如果選民未提前登記,也可以在投票當天帶着兩份(其中一份有地址)的身份證明,例如護照、駕照、水電燃氣費賬單等,到投票站登記並同時投票。
阿K:您所在的「華埠更好團結聯盟」當時是如何成立的?
樹溪:「華埠更好團結聯盟」成立於1998年,當時一些社區的僑領因為關注社區議題,集合了社區的力量,於是成立了這樣一個機構,為芝加哥華人社區和唐人街社區的公共利益發聲。
當時有一個重要的契機。由於本地賭場巴士泛濫,特別是來唐人街拉人去賭場,導致社區居民產生了普遍的擔憂。所以大家聯合起來,規範賭場巴士的運營,減少它們的頻次,最終也是為了讓社區變得安全。
可以說,機構成立的目的就是集合社區力量,為社區的利益呼籲和倡導。
「華埠更好團結聯盟」大概在2000年初開始做選民登記和選民動員。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年夏天,也就是2008年總統大選前的那個夏天(兩黨總統候選人分別是奧巴馬、麥凱恩),我們在芝加哥唐人街社區登記了1600多位選民——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數字,因為當時符合選舉資格的華裔數量並不多,但我們還是登記了1600多人。
阿K:我們看到大選年裏,從全國性到地方性的美國媒體,都會廣泛地報道選舉情況,為什麼還會出現類似的專門動員選民的社區機構呢?
樹溪:實際上,不僅僅是華人華裔,許多美國人對選舉信息也不太了解。每次選舉不僅僅是總統候選人,還包括一系列州和地方職位,特別是一些小眾的職位,例如各級法庭的法官,大家並不清楚,也少有媒體關注。
而華人群體更特別的一點是,我們發現,許多華人在美多年也不曾投票,或者不清楚投票流程,投票地址和時間。再加上每年都有第一次投票的新選民,這些看似最基本的信息,還是需要一再重複。
類似針對特定群體的社區機構,主要解決的是語言和文化障礙。
以我所在的華人社區為例,70%的華裔傾向於通過中文媒介獲取信息。在語言障礙方面,因為這裏有很多人使用粵語,所以我們的活動基本都會提供雙語材料(普通話和粵語),比如我們會提供普通話和粵語的講座。
芝加哥市選舉委員會也做了很多工作。作為選舉組織方,他們會提供中文選票,並在華裔較多的投票站安排會講中文的工作人員。這些措施是規模化的,旨在幫助少數族裔,不僅是華裔,也包括其他少數族裔,提供相應的語言服務。
文化障礙相對難解決,它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問題,需要潛移默化地產生影響。我覺得做這些工作,本身就是實質性地幫助大家更多地了解美國文化,了解政治選舉的過程,並逐步改變他們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