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文物光彩奪目,但很多都是經過修復才能拿出來展陳的,是文物修復師之手讓他們重現華彩,背後的艱辛則往往不為人所知。
以三星堆為例,3-8號祭祀坑出土編號文物1.7萬餘件,相對完整的器物只有4500餘件,大多存在殘缺、鏽蝕、斷裂等病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北京科技大學等16家文保科研機構聯合參與,至今才完成了4000多件文物的清理保護。可見,文物修復是一件極其細緻的工作。
現在,讓我們來了解這些明星文物是如何復生的。
商青銅神樹——鎮館之寶與修復大師的對望
1986年,三星堆開啟了1、2號祭祀坑的挖掘工作,在出土的7000多件文物中,數量最多的是青銅器,它們風格詭譎、造型奇特,其修復工作最後落在楊曉鄔的肩上。
1947年出生的楊曉鄔有着豐富的經驗,被譽為四川青銅器修復第一人,曾主持修復了三星堆1號、2號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像、縱目青銅面具等一系列青銅重器。
楊曉鄔和修復的青銅頭像
相冊內滿載楊曉鄔十多年的心血和成果
1987—2003年,他主要負責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的修復工作。他發現,文物在被掩埋之前就被人為敲碎、砸扁並焚燒。於是,他開始從簡單文物入手,從玉璋到太陽器、從人像到面具,楊曉鄔沉浸在銅與火的交融中。在那間不到30平方米的修復實驗室內,他逐漸掌握了復原三星堆文物的方法與技藝。也正因有前期的積澱,1990年,楊曉鄔終於迎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文物修復。1990年,楊曉鄔帶着徒弟郭漢中,開始修復三星堆出土的最大、最複雜,也是最獨一無二的文物——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出土時情形
這件文物出土時,就在全世界引起轟動,學術界對它的造型、用途、工藝等都產生了濃厚興趣;而要將其完整修復出來,更是面臨巨大挑戰。神樹的大型碎片就有70多塊,還有無數小型碎片,共計2479塊碎片;而且,楊曉鄔研究發現,神樹樹幹不同位置的青銅「樹皮」並不是一樣厚。「神樹樹幹一面厚一面薄」,這也許是古人故意為之,也許是後天風化侵蝕而成,但無論怎樣無疑給修復工作帶來難度。更重要的是,沒有人知道神樹原本的樣子,修復工作又不允許楊曉鄔和郭漢中無休止地嘗試,所以一切對於神樹的設想,只能在頭腦中驗證。
楊曉鄔在修復青銅神樹
楊曉鄔根據造型、花紋的不同把碎片分好類,再把同類的碎片進行多次的拼接與對比處理。神樹比普通青銅器大許多,他們只好在室外進行修復工作。於是在考古研究院外的天井裏,楊曉鄔與弟子搭起一個5米高的棚子,並裝上腳手架,四周還遮上塑料膜、蓋上玻纖瓦,作為修復工作枱。
楊曉鄔在室外修復青銅神樹
神樹到底應該長什麼樣?楊曉鄔每天一邊思考一邊試驗,一切都是未知。在修復青銅神樹整個過程里,光研究就用了3年之久。
在修復神樹主幹之前,楊曉鄔一直以為青銅龍是一件獨立的青銅器,應是神樹上一個單獨的插件,於是將扭曲的龍身體獨立焊接。但在修復完之後,青銅龍卻毫無生氣,完全沒有三星堆文物奇異詭譎的造型風格,他們只好將青銅龍恢復原狀重新構思。後來楊曉鄔想到,也許這條青銅龍不是獨立於神樹,而是纏繞在神樹上,扭曲的龍身正好說明龍與樹之間的依附關係。他們沿着這樣的思路來構思修複方法,在修復神樹的同時修復神龍。令所有人意外的是,青銅龍的爪子、腹部和神樹連為一體,這使原本「死氣沉沉」的青銅龍一下子「活」了起來,呈現出奇異美麗的藝術感。
就這樣不斷嘗試,不斷推翻原來的設想,又不斷改進方案繼續嘗試,修復工作一直持續了8年。1997年,396厘米的青銅神樹出現在世人面前。在神樹的枝條間、枝頭的神鳥上,人們可以一覽古蜀璀璨的文化。十年心血,神樹的修復也成就了楊曉鄔最滿意的作品。它如同一棵生命之樹,生長在楊曉鄔的人生之中。
修復後的青銅神樹
修復後的青銅神樹被命名為「Ⅰ號大型銅神樹」,由底座、樹和龍三部分組成,採用分段鑄造法鑄造,使用了套鑄、鉚鑄、嵌鑄等工藝,通高3.96米,樹幹頂部及龍身後段略有殘缺。在中國迄今為止所見的全部青銅文物中,這株神樹也稱得上是形體最大的一件。
除了按部就班地修復原貌之外,楊曉鄔對青銅神樹獨創性的固定保護,也使得這件曠世奇珍免遭二次損毀。2008年,汶川地震波及了三星堆,但1號神樹和2號神樹並沒有被地震波破壞,其中楊曉鄔在修復後用絲線固定的設計起到了重要作用。
楊曉鄔說,由於神樹的半邊龍形部件已經沒有了,導致主杆兩側的配重不平衡,正常放在展廳時,神樹就會自然向一側傾斜。為了防止地震,修復時他就為青銅神樹拴了一根漁線,固定在展廳保護罩中。地震時展廳的監控錄像顯示,正是由於楊曉鄔的這一創新,總高3.96米的1號神樹只是在地震豎波來臨時上下顛簸,並沒有左右搖擺,因而未受損害。
「最難修的還是青銅神樹,比青銅大立人還難。不光要修,還要研究,不光要研究,還要觀察,到底修得對不對。拼接、研究、癒合,三年,然後花了整整四年,一個零件一個零件修復。」相冊翻過一頁,赫然驕傲地寫着:「修復後神樹雄姿,高4米,寬1.4米。」
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時光匠人重現「黃金面膜」
蒜頭鼻、闊嘴巴、剃平頭,眼角高高挑起,眼球凸出,青銅骨骼黃金皮膚,這是一張來自3000年前的臉,從古蜀文明穿越而來,經「四川工匠」郭漢中的手,得以重煥光彩。
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
郭漢中1984年進入四川省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遺址考古隊,師從文物修復大師楊曉鄔。三星堆博物館內陳列的青銅神樹、大立人像、大面具等重器,皆經楊曉鄔、郭漢中師徒之手,方得重煥光彩。他們研發鉚接、灌注、塑形補配等工藝,推動國內文物修復技藝發展。
楊曉鄔(左)和郭漢中(右)師徒二人
郭漢中在長達三十年的文物修復工作中,共修復文物六千餘件
這尊出土於三星堆2號坑的「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是郭漢中早年經手修復的文物之一。據已有統計,三星堆1號坑、2號坑,共出土了57件,樣式各異的青銅人頭像。其中只有4件覆蓋黃金面具,而這尊「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是三星堆出土的金面銅人頭像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
樣式各異的青銅人頭像
當時這件青銅器的主要病害,包括嚴重變形、扭曲、被敲碎或凹塌等,不少氧化鏽蝕程度相當嚴重。按照傳統修復的流程,整形(也叫矯形)是青銅器修復中的難點之一,也是最細緻,最複雜而又艱巨的工作。文物修復師根據三星堆出土青銅器的特點,採用多種傳統修複方法相結合進行整形,分別採用擠、敲、箍等,對青銅面具進行修復。
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修復前
三星堆1、2號祭祀坑出土青銅器的修復,受當時科技手段的制約,還是以傳統的錫焊法焊接為主,配合鉚、粘等輔助工藝。焊接的方法採用鍍錫焊、加銀釘扣焊、點焊、敲壓焊、對口焊等多種焊法交叉進行,保證了焊接修復的質量。
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修復前
其中,青銅金面罩人頭像採用機械去鏽方法,先對金面罩進行粘取。「由於氧化比較嚴重,不能進行有效焊接,我們採用環氧樹脂粘合技術,對裂縫空隙一定要小,以便能夠準確把金面罩還原到銅人頭像上。金面罩修復當時採用的方法是經過了回火處理,把褶皺部位按壓平整,最後用粘結劑回填至銅人頭像上。」郭漢中說。
金面罩與青銅人頭像的粘和方法,是用生漆與石灰兩種材料調和,作為粘結劑,將金面罩粘貼在青銅人頭像上。整件青銅人頭像金光熠熠,閃耀着光芒,很燦爛的樣子,顯示出尊貴的地位和身份,氣度非凡,有一種非同凡響的寬容胸懷。
修復好的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頭縱徑14.5,橫徑12.6,高42.5,寬20.5厘米,是現存最完整的金面罩人頭像。銅人頭像為平頂,頭髮向後梳理,髮辮垂於腦後,髮辮上端用寬帶套束,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髮式風格。金面罩用金皮捶拓而成,大小、造型和銅頭像面部特徵相同,眼眉部鏤空,製作頗為精緻,給人以權威與神聖之感。
商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修復後
目前,三星堆遺址已出土10件金面具(罩),分別出土於1號、2號祭祀坑,以及近年來新發現的3號、5號和8號坑,金面具的修復技術也取得了新的突破。
於3號坑出土的金面具,經過了清理、復原等工作,在2024年7月23日開幕的修復成果展中展出。這件金面具在出土時如同紙張般壓扁變形,經過精心修復,最終呈現出了其完整面貌,這也是目前三星堆出土最完整的金面具之一。
三星堆遺址3號坑出土金面具保護修復前
三星堆遺址3號坑出土金面具保護修復後
「這一次我們對金器開展了病害調查評估後,去除了表面附着的大量泥土,再通過延展的方式將金面具一點點展開、復原。」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余健特別提到,為了更好地展示復原好的金面具,文保工作者還通過3D打印的手段,製作了一個透明的模具。「這樣我們可以把金面具回貼到3D打印的模具上,讓觀眾直觀地看到其使用功能。同時也是為了體現出文物修復工作其實是需要文保工作者大量辛勤付出的。」
商青銅立人像——世界銅像之王的站立
1986年,三星堆商青銅立人像出土於三星堆遺址2號祭祀坑,是現存最高、最完整青銅立人像,被譽為「世界銅像之王」。
商青銅立人像修復前
回憶起青銅立人像的出土,曾參與三星堆祭祀坑發掘工作的陳顯丹至今記憶猶新,「青銅縱目面具最先露出來。開始,大家還以為是一件『銅椅靠背』。等到清理結束,才發現是一個巨大的青銅面具,僅一隻耳朵就有28.5厘米。」緊接着,在滿是象牙的坑中,一隻巨大的手「伸」了出來,考古人員順着手找到青銅立人,好幾個人將它抬出來,此時它已經斷成兩截,只能與其他器物散亂地堆放在一起。
2號祭祀坑出土青銅立人像的場景
1987年5月,受國家文物局指派,由傅金凱擔任主要負責人的4人專家小組奔赴成都,接下了修復青銅立人像的任務。當時,傅金凱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即今天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器修復專家。
傅金凱與青銅立人像的合影
專家們第一眼看到的是殘破不堪的青銅立人像,它從腰部斷成兩截,頭部有嚴重的變形和損壞,背上的銅塊被砸得四分五裂,底座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腐蝕,整個修復工作的艱難可想而知。
考慮到銅質的腐蝕程度,以及對其上精美花紋的保護,此次修復採用了傳統工藝方法,以錫焊這樣的低溫焊接方式來操作。
傅金凱在修復青銅立人像
在立人像上下半身合攏的過程中,傅金凱等專家將工作手套脫下作為鋪墊,一切要以文物保護為先。其上燕尾狀的槽孔,就是已開好、準備嵌入銀錠扣的工藝槽孔。
青銅立人像修復過程
傅金凱認為,立人像在當初鑄造時採用的是分段接鑄的工藝,圖中的小圓孔和鉚丁狀物件就是分鑄接鑄工藝件。這是重要的文物遺存,為研究立人像的鑄造提供了實物物證。
青銅立人像修復過程
通過以釺焊(這種方法變形小,接頭光滑美觀,適合於焊接精密、複雜和由不同材料組成的構件)為主、粘接為輔的傳統修復辦法,終於使3000多年前的立人像重新站了起來。
修復過程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插曲。背部修復好以後,還有一小塊缺損,專家們便精心打磨出一塊同樣大小的銅片暫時焊接上去。當時,銅像身上雕有精美的紋路,這塊仿造的銅片上卻沒有再雕刻,專家們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那塊丟失的銅片,將仿品替換下來。沒想到,6年之後,奇蹟真的發生了。1993年,三星堆出土文物修復工作基本完成,人們發現一塊青銅殘片,恰好與青銅立人像缺失的部分完美重合。歷史總是在不經意間,找回屬於自己的答案。
青銅立人像修復後
修復完成後可以確認,在三星堆眾多的青銅雕像群中,不論是從服飾、形像還是體量等各方面看,青銅大立人像都堪稱它們的「領袖」人物。青銅立人像高達260.8厘米,其中人像高172厘米,冠高10厘米,底座高90厘米。它立於銅方座之上,方座高80厘米。
雕像系採用分段澆鑄法嵌鑄而成,身體中空,分人像和底座兩部分。人像頭戴高冠,身穿窄袖與半臂式共四層衣,衣上紋飾繁複精麗,以龍紋為主,輔配鳥紋、蟲紋和目紋等,身佩方格紋帶飾。其雙手手型環握中空,兩臂略呈環抱狀構勢於胸前。腳戴足鐲,赤足站立於方形怪獸座上。其整體形象典重莊嚴,似乎表現的是一個具有通天異稟、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台,即可理解為其作法的道場——神壇或神山。
值得一提的是,隨着青銅立人像的修復,其身着的服裝也得到了復原。中國第一套原始「龍袍」實例來自四川三星堆遺址2號坑出土的青銅立人像。上面的龍紋禮衣,整體配套和紋飾、裁製結構都雕塑得清清楚楚。
青銅立人像服飾細節
從復原實例能看到,禮衣外面是右手短袖,前後襟左側各繡了兩條龍紋,龍頭朝右擺,後背右肩部位還繡有一條螭龍紋。
中國第一套復原原始龍袍現藏於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