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家長來說,為什麼在擇校上花費那麼多時間精力和金錢?
原因大家都懂,頭部學校生源好,學霸都聚在一起互相影響,形成了同伴效應(peerEffects)——
跟學霸做朋友就可能成為學霸,所以必須墊墊腳擠進名校。
那麼,這個觀點經得起推敲嗎?孩子跟誰做朋友真的會影響成績和表現嗎?
於是我花了一周的時間,讀了大量的研究論文,果然發現,在擇校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伴效應真的存在,是有研究依據的!
室友對你的成績真有影響
2024年6月6日,一項最新研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背後團隊來自中國電子科技大學和香港大學的研究人員。
他們想探究一個問題:朝夕相處的室友,到底是否會互相影響彼此的成績?
研究者們找了5272名大學生,連續跟蹤了5年大學室友和學業成績,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計算,發現僅憑偶然的機會,室友在學習成績方面的同化程度就比預期的要大。
這表明,室友對其他人的成績有直接影響。研究者繼續深挖,如果一個室友是學霸,其他人是學渣,這會如何影響呢?
這個結果更有意思了:室友相處時間越長,彼此更熟悉,並建立更強大的互動,同齡人效應會變得更強。
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發現的更多是相關性,另一方面,成績不僅受別人的影響,更重要的肯定還是自身的學習能力、態度。
我還想再追問一層:到底是同伴中的哪些部分,影響了其他人的成績呢?
我在芝加哥大學新聞期刊上找到了蛛絲馬跡——
「統計發現,學生在有堅持不懈、自信的同伴面前表現更好,而在焦慮、對風險持負向態度的同伴面前,GPA受負面影響。其中,同伴堅持的影響是持久的,因為在學習開始時接觸到堅持同齡人的學生。在隨後的時期繼續取得更高的成績」。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室友堅持不懈、自信,那麼恭喜,ta帶來的積極影響很可能提高你的成績;但如果室友焦慮、經常患得患失害怕風險,那麼對成績就可能帶來不利影響。
行為比成績更容易受影響
關於同伴影響的研究中,圍繞着學業展開的不勝枚舉,那麼在素質教育長興的今天,除了對成績的影響,對其他方面有什麼影響呢?
有一項研究抽取112所學校,438個班,約19487名七年級和九年級學生,作為調查樣本數據,分析青少年上網玩遊戲和看電視的同伴效應。
結果發現:上網玩遊戲(看電視)在參與行為和投入時間上都存在顯著的同伴效應。同學關係越好,上網玩遊戲的同伴效應越大,低年級上網玩遊戲的行為受同伴的影響更大。
根據青春期心理和大腦的研究,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也是最積極融入同齡人的階段,為了合群,很多孩子會刻意和同學做一樣的事。
■青少年飲酒行為也很容易受到同伴影響
除了電子遊戲,還有一個父母們都很在意的話題:青春期戀愛。
針對國內中學生異性交往行為的調查顯示,10.9%的中學生談過或正在談戀愛,15.3%的中學生曾經與異性單獨約會,高達42.7%的中學生表示自己有喜歡的異性朋友。
那麼這個現象會存在「同伴效應」嗎?
基於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CEPS)數據開展實證分析後,發現了以下結論:
1、最意外的是,
2、同伴的確會影響青少年早戀。
青少年會通過觀察朋輩群體中的戀愛行為,學習如何建立對異性的興趣,與有魅力的異性接觸,並發展自己的戀愛傾向。
3、同伴群體內部關於戀愛的價值觀和規範,會互相影響。
當同伴群體內部對戀愛關係抱有積極和認可態度時,青少年為了塑造個人的形象並提升自身在群體中地位,會傾向於參與戀愛行為。
4、越小的團體,對青少年戀愛行為影響越大。
當孩子身處一個較大規模的同齡人群體中,大家關係相對疏遠,其他人對孩子的影響也更弱。
除了戀愛,還有一些研究發現飲酒、吸毒、犯罪等風險行為的同伴影響,要比對成績的影響更大。
總體而言,比起希望學霸提升自家孩子成績,家長更應該關心的其實是同齡人對自家孩子「行為」的影響,這是更明顯,互相影響起來也更快的因素。
而且,相較於男生,女生相對更易受同伴的影響。
快慢班的影響
很多頭部學校內部,還要根據孩子的能力,分成快班和慢班。
有的人認為這樣做不公平,只能把孩子們的差距越拉越大,形成馬太效應。然而一項美國的研究,發現了按能力分班的科學依據——
高能力同伴只對同樣高能力的個人產生促進作用。也就是,如果將高能力學生和低能力學生混編在一起,未必真的能讓低能力學生「近朱者赤」。
同樣,在肯雅也有類似的研究。
該項目隨機選擇了60所學校採取能力分班制,在另外61所學校進行混編制。研究者假設,學生的成績取決於兩部分——一是來自同伴效應的直接影響,二是老師的努力程度以及授課的難度。
最後發現,在採取能力分班制的學校,不論是分到了「快班」還是「慢班」,學生總體成績均提高。
在項目開展了18個月之後,能力分班制的學生平均成績提高了0.18個標準差。其中,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基本技能」上的進步最大,而能力較高的學生在「高級技能」上進步最大。
也就是說,原來的差生逐步夯實基礎,接近中等生;而本來學習就好的孩子,有了較大拔高。
咱們學校也有很多按能力分班,是否有同樣的效果?
果不其然,研究發現:高能力學生受益於同樣高能力的同伴圈子,中低水平的學生受益於擁有類似能力的同伴圈子。相反,如果一個班裏學生能力差異太大,對大家都不利。
所以這個研究的關鍵結論是,分班讓大家都受益了。
但不得不說,也有少數研究發現了混編的好處——
比如,有一項基於美國佛羅里達公立學校數據的研究發現,不分快慢班班級中,成績較差的學生更受到中等學生的積極影響,學霸的影響不大。而成績居中的學生,更容易從學霸那裏獲益。
我們可以理解為,混編制的班級,能力差異較小的學生之間,學習的帶動效應更強。
看到這裏你也許發現了,教育是一件複雜的事情。
從來不存在某個研究,能完全概括世界上的每個學生、每一所學校,帶大家一起讀科學研究,只是在幫助我們避免用「非黑即白」的視角看待問題。
至少從「同伴影響」的領域來看,我們得到了3個結論:
-好的同伴的確對成績、行為有好影響;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受影響;
-學校按能力分班的政策,也被證明有一定好處。
當然這些都是外部大環境的因素,除了大環境外,家庭的小環境也非常重要。
所以,與其花費大的代價不斷轉學,尋找一個最為優秀的環境帶動孩子,不如修煉好內功,讓孩子在任何環境裏,都能成為帶動別人的那一個呀!
其實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研究,篇幅實在放不下,作為彩蛋送給大家吧——
研究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會受到周圍同伴成績的影響,低學業同伴群體的負向溢出效應大於高學業同伴的正向溢出效應。
那麼,能否通過優化班級座位排列方式,以期實現班級整體學業的帕累托改進?
這篇研究給教育者們也許有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