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千多年來就是一個開放的官場和一個封閉的商場。
從秦始皇的郡縣制開始,歷朝歷代,除了皇帝,政府中所有的官位都是對大眾開放的,你只要有能力、運氣好,就可以進入政府。
漢代是舉賢良、用孝悌,按照人口比例從地方選官,送到中央培養。隋唐之後,有了正式的科舉制度,一個平民的孩子,只要好好讀書,參加考試,就有希望當到大臣甚至宰相級別的官員。
與此對照,自漢武帝之後,許多工商業活動卻被政府壟斷,不允許民間經營;即便允許,也有許多限制,商人經常受到官府的掠奪。
這與西方國家是不一樣的,西方長期以來是貴族制,政權被貴族壟斷,對老百姓是不開放的,貴族的爵位又是長子才能繼承,長子以下的要自謀生路,所以西方發展起來了工業城市、商業城市。
中國沒有商業城市,中國歷史上的城市都是政治中心,而非商業中心。在中國,最好的選擇是做官,而非從商。政府官員地位高,自由裁量權又大,所以腐敗的機會多。
就社會地位而言,在士農工商中,商人地位最低,還不如農民,其商業利益又得不到有效保護,資產很容易被剝奪。總而言之,政府官員的綜合報酬遠大於商人的綜合報酬,結果是"學而優則仕"。
在這樣的激勵機制下,兩千多年來,最優秀的人都被吸引到了政府部門,這是中國社會長期能維持大一統的重要原因,當然也是近代中國變落後的一個重要原因。
17世紀開始,在英國,隨後相繼在歐洲其他一些國家,通向官場的道路開放了,但是,更大的開放是工商業活動的開放。
特別是在英國,光榮革命後實行了君主立憲制,國王和政府的行為受到立法和司法的限制,私有財產得到有效保護,專利法也開始實施,工商業活動成為最有吸引力的行業,由此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而與此同時,在我們古老的中國,仍然是開放的官場和封閉的商場並存,讀書取仕比經商做買賣有吸引力得多,結果是,人家把企業做大了,我們把政府做大了。
中國其實並不是缺少企業家資源,中國的問題是企業家資源被錯誤地配置了,本來可以做企業的人都去做了官。
我們知道,東南亞許多國家的經濟都是華人企業主導,中國人出國以後到其他國家多從事工商業,他們敢冒險,骨子裏一定有企業家精神。
為什麼中國人出國以後就變成了好的企業家?原因很簡單,這些國家的政治對華人不開放,而工商業活動是開放的。那些流落到東南亞的人不可能到政府部門做官,他們提高自己地位的唯一方法就是經商賺錢,賺了錢再把當地的達官貴人買通保護自己,所以就成了成功的企業家。
同樣,為什麼猶太人商業才能那麼好?因為猶太人流離失所,到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沒有政治地位的,既不能當官,也不能買土地,他們可做的事就是經商,所以猶太人變成了世界上最具商業頭腦的族群。如果猶太人在哪個國家都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他們可能就不大會經商了。
鄧小平發起的改革開放,就是通過對內放開和對外開放,提高了企業家的預期報酬,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當企業家。
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發生了些什麼變化?最重要的是人力資源配置發生了變化,甚至可以說是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為什麼說是歷史性的?因為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最優秀的人才都往政府集中,都去當官;而這40多年來,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轉向了企業界,轉向了工商業活動。兩千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現在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