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投資理財 > 正文

眼下這個樣子 千萬不要亂「刺激」

—眼下這個樣子 千萬不要亂「刺激」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要支持上市公司併購重組,穩步推進公募基金改革,研究出台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政策措施。」從「提振市場信心」到「提振資本市場」,定調更為明確。打通三大資金入市堵點等具體措施,路徑愈加清晰。體現了高層對資本市場的重視,更上了一個台階。

1

資本市場不只是經濟的晴雨表。資本市場沉寂已久,市場投資者的信心不足,評論者滿腹「牢騷」。有批評「資本市場停擺」的,甚至有「乾脆別幹了」的驚人之語。怒其不爭的心情可以理解,卻不能當真。因為資本市場對經濟太重要了,其重要性超出了一般的認知。

今天,幾乎沒有人會否認資本市場對經濟的重要性。但是,觀念上還存在低估資本市場重要性的誤區。

很多人的認識還停留在「資本市場是一國經濟的晴雨表」,這是低估了資本市場的重要性。資本市場是「晴雨表」,更是資源配置的重要渠道,還是創造和分配經濟紅利的重要工具。

資本市場按照供需關係形成資產定價,通過交易機制引導資金在不同企業、產業、地區之間的有效配置,從而提高整個社會的資源利用效率。因此,資本市場並非被動地反映經濟形勢的好壞,而是主動引導資源合理配置的加速器。

資本市場也不是「零和遊戲」。資本市場的經濟紅利分配不是存量爭奪,而是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產出經濟效益的增量分配。

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資本市場表現不佳、投資者信心不足,就輕言放棄。資本市場的存在本身是市場化道路的標誌,也不可能放棄。面對資本市場存在的諸多問題,知難而上是唯一的選擇。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高度重視資本市場的定調,非常及時、非常重要。

2

正因為資本市場很重要,更要避免透支經濟潛力的短期行為。提振資本市場,是為了國民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放水養魚」,不能為了一時的「潑天富貴」竭澤而漁。

中國資本市場目前是「帶病上崗」,並不能起到有效配置資源、合理分配經濟紅利的作用。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大水漫灌」,非但不能提振資本市場,反而會加劇資源錯配,增加資產泡沫化的隱患。

提振資本市場,首先要正視兩大結構性問題,才能對症下藥。

首先是與實體經濟增長真實需求脫節的資產配置結構。

中國的主要經濟增長動力來自民營經濟,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以及90%以上的企業數量。但是,我們的資本市場有明顯的「國企偏好」,資源主要流向國資。

民營企業在股市的總市值佔比不足四成,其中還包括不少混合所有制、地方國企改制而來的「准國企」、「類國企」。國資的實際佔比至少在七成以上。「重國輕民」在市值排行榜的頭部尤為突出,民企的比重更是微乎其微。

截止到2024年7月,A股市值排行榜top20中,僅有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家和產業政策深度關聯的大型民企。市值萬億以上的企業名單中,更是無一民企。

長期以來,產權歧視已經成為資本市場根深蒂固的投資風格。這種投資風格又加劇了資本市場對民企的逆淘汰。

在A股市場上,除非具有產業政策大力扶植、受國有投資機構青睞的「特殊體質」,民營企業很難發育起來。「政策陽光」照不到的民企,即使是踏實搞經營的優質企業也不受資本市場待見。反而是那些擅長「講故事」、「玩概念」的空頭企業成了市場投機者追捧的「籌碼」,動輒成仙成妖,翻江倒海。

如果不能改變資本市場產權歧視的結構性問題,靠政策性資金集中注入「優化」資本市場的數據,並不能起到提振資本市場的作用,只會養出一堆產能過剩、資產泡沫的「贅肉」。

中國資本市場的另一個結構性問題,是分配機制嚴重失衡。

我們的資本市場至今沒有形成權責對等、有效追責的投資者保護機制,「叢林法則」大行其道。大股東恣意妄為,行權卻不任責。侵害中小投資者的手段層出不窮,中小投資者求告無門。

這是A股市場投機氛圍濃厚的根源。大股東無法拒絕套現獲利的短期利益誘惑,無心長期經營。中小投資者缺乏長期投資的信心和安全感,也傾向於短線套利的投機操作。

追逐短期的「投機市」導致資本市場異化為單邊吸血的「融資市」,更為糟糕的是,這種不正當攫取利益的短期套利是「偽融資」——不會投入到企業的長期經營,對企業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

「投機市」、「融資市」的利益分配機制,沒有對投資行為的正向激勵,也不支持企業良好的長期經營,資本市場的造血功能大打折扣,內生的成長動力極為有限。因此,中國資本市場的表現高度依賴外部資金的注入。熱錢流入乾柴烈火,熱錢流出冰封千里。資本市場成了資金黑洞的賭場,而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市場。

兩大結構性問題得不到解決,大規模刺激資本市場的舉措不僅不能改善實體經濟,反而會成為拖累實體經濟的潛在風險。過剩產能和資產泡沫的「贅肉」,是中國經濟不可承受之重。

圖源Pexels

3

資本市場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經濟大循環的有機組成。資本市場的種種問題,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整個經濟運行機制的產物。

比如資本市場的產權歧視,是整個金融產業的普遍現象。

長期以來,製造業和房地產業是中國經濟的主要產業部門,這種產業結構之下,銀行貸款的間接融融資佔據主導地位。銀行分配金融資源的產權歧視更甚資本市場。

2013年前,銀行貸款流向國企的比重為60%左右,2016年上升至78%。銀行作為「金融老大哥」,產權偏好如此明顯,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可想而知——事有緩急拿不到貸款、隨時可能資金鍊斷裂的企業,能有多大的投資吸引力呢?

直接融資的情況也類似。直接融資市場,是「債」重於「股」。2023年年底,債市餘額158億元,是股市總市值的兩倍有餘。其中,地方債佔比愈四成,企業債中,國企佔比更是高達90%。民營企業幾乎被擠出了債市。

金融體系的主力資源向國資國企高度傾斜,區區資本市場豈能獨善其身?總不能指望股民節衣縮食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吧?

再如分配機制問題,資本市場的分配機制失衡是宏觀經濟分配失衡的影射。

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佔比過低,是中國經濟的長期特徵。2002年至2012年的高速增長階段,‌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卻持續下降,從56%降到43%。2007年後,收入佔比「逆增長」的問題才得到重視和緩解,但是至今仍未得到根本解決。2022年,中國居民部門可支配收入在GDP中佔比為60.8%,不僅遠低於美國、日本的85.2%、72.6%,甚至比印度的78.7%少了一大截。宏觀經濟的分配機制缺了居民增收的「弦」,還能指望資本市場彈出多好的「曲」?

中國資本市場的結構性問題,有宏觀經濟的背景,有深層次的制約因素。增量政策緩解壓力,讓停擺的資本市場重新運轉起來,很有必要。但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治療並不能真正起到「提振資本市場」的作用。改善宏觀環境、完善各項機制,才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治本之策。

總而言之,提振資本市場的增量政策可以為完善資本市場贏得時間、增加操作空間。但是,投資者不能期待短期的政策增量改變資本市場的長期趨勢。通過短期政策改善資本市場表現,也起不到「刺激經濟」的作用。資本市場並非金融體系的主導力量,本身還存在與實體經濟脫節的結構性問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限。提振資本市場,任重道遠、未來可期,不必急於一時的得失。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關胖本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hk.aboluowang.com/2024/1029/2122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