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林劍10月28日星期一宣佈,應國務院總理李強邀請,斯洛伐克共和國總理羅伯特·菲佐(Robert Fico)10月31日至11月5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觀察人士指出,菲佐訪華是在推動其領導的新政府親北京的外交轉向。
菲佐自從上台後,就一直有意採取更加親中的外交政策。他原定於今年6月訪華的行程因5月遇刺事件而流產,直至現在才得以成行。
菲佐政府的「全方位」外交
菲佐是自1993年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以來累計執政時間最長、次數最多的總理。在斯洛伐克國內,菲佐以斯洛伐克民族主義立場著稱,相較其主要政治對手,表現出更為疑歐、疑美和親俄、親中的外交態度。
自2006年首次出任斯洛伐克總理以來,菲佐曾於2010至2012年和2018和2023年期間兩度下野。2018年,由於調查記者揚·庫恰克(Ján Kuciak)謀殺案引發政治危機,菲佐辭職並讓位給其政治盟友彼得·佩列格里尼(Peter Pellegrini)。佩列格里尼在2020年議會選舉中敗選後,普通人與獨立人格黨(OĽANO)等組成新的聯合政府。在此期間,斯洛伐克一度推動更為親台灣和基於價值觀導向的外交路線,引發北京不滿。
在2023年的議會選舉中,菲佐再次勝選並重返執政。菲佐政府主張「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包括加強與俄羅斯和中國的合作。除了今年的中國之行,菲佐還計劃明年訪問俄羅斯,出席二戰結束80周年紀念活動。
中歐亞洲研究所(CEIAS)執行所長馬泰·西馬爾奇克(MatejŠimalčík)向美國之音表示,所謂「全方位」外交是一種委婉的說法,意思是「與任何國家建立經濟關係,而不考慮政治價值觀、人權或安全問題」。
他注意到:「菲佐政府明顯減少了與台灣的互動,他的一些親密政治盟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一個中國原則』解釋的直接支持者。執政聯盟政黨中沒有一位歐洲議會議員支持歐洲議會近期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歪曲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的決議。」
中歐亞洲研究所布拉格辦公室主任菲利普·舍博克(FilipŠebok)向美國之音表示,菲佐的中國之行完全符合斯洛伐克現任政府的外交政策框架:「菲佐多次表示,他不希望『布魯塞爾』在這些問題上對斯洛伐克指手畫腳。對他來說,這顯示出他所領導的『主權的』斯洛伐克外交政策。儘管不無批評,但菲佐宣稱反西方主流外交之道而行是件好事,並以此保持選民的支持。這也是一種與前任政府區分開來的方式。前任政府對俄羅斯持強硬態度,在某種程度上對中國也是如此。」
訪華之行的經濟動機
分析人士認為,菲佐訪華不僅有與前任政府和歐盟的外交路線之爭,也有實際的經濟需求。
布拉格國際事務協會(AMO)研究員帕維爾·哈夫利切克(Pavel Havlíček)注意到,菲佐正在尋求非歐洲國家特別是俄羅斯和中國的合作和投資。他向美國之音表示:「菲佐多次提到,要在俄烏戰爭結束後,恢復與俄羅斯的經濟關係。斯洛伐克政府也尋求中國投資和合作,以彌補經濟增長動能不足。」
舍博克表示,菲佐政府更為重視促進出口和吸引外資的「經濟外交」。他舉例說:「菲佐政府增加了全球經濟外交官的數量,並在亞洲和非洲開設了新的大使館。從這個角度來看,斯洛伐克視中國為一個主要經濟夥伴。菲佐此行將率領一個相對較大的商務代表團。菲佐特別希望與中國共建公私合作(PPP)項目,以改善和建設斯洛伐克的交通基礎設施。」
菲佐計劃與中國合作,推動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在斯洛伐克落地,包括重建公路橋樑、擴建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和科馬爾諾(Komárno)市之間的鐵路、完成布拉迪斯拉發高速公路旁路、建設水力發電廠等等。
在不久前的歐洲對華電動汽車關稅案表決中,菲佐政府投票反對。舍博克分析道:「斯洛伐克通過德國大眾在該國的工廠向中國出口了大量燃油汽車,因此特別容易受到中國的關稅報復。」此前,北京已經暗示可能針對歐盟大排量燃油汽車征加關稅,引發依賴中國市場的歐洲特別是德國汽車製造商的擔憂。
不過,歐洲對華電動汽車征加關稅對於斯洛伐克而言也不無利好。舍博克分析道,如果關稅案通過,勢必「促使更多中國電動汽車生產商為避免關稅而選擇在歐洲建立製造基地。」
而這也是菲佐一貫支持的,包括國軒高科和沃爾沃(吉利子公司)在斯洛伐克建立電動汽車電池工廠和電動汽車組裝廠的計劃。在這一點上,西馬爾奇克表示,「菲佐延續了前幾屆政府的趨勢」。
訪華之行的結果前瞻
舍博克預計,雙方將在北京「簽署大量經濟、文化和技術合作備忘錄和協議。斯洛伐克也有可能獲得免簽證待遇,因為許多其他歐洲國家最近確實從中國獲得了這種待遇。」
自2023年底以來,北京已經分批給予大量歐洲國家單方面免簽待遇。在歐洲領導人來訪之際宣佈此項政策,不無先例可循。今年6月,波蘭總統杜達訪華之際,北京就宣佈對波蘭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
對於北京是否會在其關稅報復中對斯洛伐克實行「豁免」,舍博克表示悲觀:「無論斯洛伐克對北京的立場如何友好,斯洛伐克仍可能受到中國報復性關稅的打擊。」
菲佐表示,他在中國看到了巨大的經濟潛力,看好兩國合作前景。不過,分析人士對此持審慎態度。布拉格國際關係研究所(IIR)研究員揚·什韋茨(JanŠvec)向美國之音表示:「包括斯洛伐克鄰國捷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遇到過中國未兌現的投資承諾。即便是長期支持對華合作的前捷克總統米洛什·澤曼,也對此無不批評。不過,菲佐還是堅持這樣做。」
舍博克也警告中國投資承諾不兌現的可能:「菲佐此前擔任總理時,就試圖與中國接觸。但由於並沒有取得實際成果,他便對此失去了興趣。此次重返執政,似乎又在進行一次新的嘗試。」
什韋茨和舍博克判斷,如果中國的確如菲佐所願,兌現其對斯洛伐克的各種經濟利好,那麼該國可能追隨歐爾班的匈牙利和武契奇的塞爾維亞,成為歐洲最為親北京的國家之一,與歐盟在經濟和技術關鍵領域對中國「去風險」的政策方向背道而馳。
菲佐還將中國稱為「世界和平的穩定器」,表示願與中方討論烏克蘭和平計劃。什韋茨(JanŠvec)說,這「其實是在重複中共官方的說辭,試圖將中國描繪成一個中立的參與者和全球和平締造者。儘管事實上,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一直支持俄羅斯。」